晤对之随感
晌午与友论及北宋吕蒙正之《破窑赋》,聊以有感,并付于左:
我其实最喜欢这篇文章的通透。大学的时候因为选择最不喜欢的专业,每天都郁郁不得志,那时候看梁启超的家书,有一句非常触动我“悲观沮丧,是人生最大的敌人”。所以《破窑赋》这篇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是认命吗,躺平吗,感叹人生梦幻吗?我觉得其实都有,但可能都不是。
真正他想表达的,其实是“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无外乎是在急速变幻的人世中,找寻一份常态,这种常态说到底就是对于自我的充分认知和把握。因为对自我有足够的认知,所以尽管物质匮乏,也会自尊自爱,不会轻贱自己。因为对自我有足够的把握,所以就算富贵逼人,也能推人及己,绝不欺凌弱小。那么可以说这样的自我,不管是穷也好,富也罢,一以贯之的人格是不变的。他不会因为境的转变去左右了心的纯粹。这也就是我觉得各位很low的原因了。
一旦一个人把握住了常态,那么命运给予的机会势必能把握住,机会带来的灾殃也能尽可能加以规避。真的人生说到底是极淡的,而人之所以失其冲和,说到底就在于只看到了自己的投入罢了,一旦投入就期望得到,将任何人生之事都当作商贾之经,那么困惑于不得,便陷入七难八苦的轮回,心又如何得以超然呢?
况且这个世界上有90%的所谓上进都是无用功,真正那有用的10%从来都是根植于自身的以不变而应无穷。任何人的经验都不足以成为借鉴,毕竟那是别人的人生,前面的路始终还得自己走,而一期的生命里只能扮演自己。
所以做好当下你觉得应该去做和争取的事,至于成或不成就看天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