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南略纪实
清军入关被视为明朝完全灭亡的主因,但在崇祯十七年多尔衮在吴三桂的带引下入主中原之前,清军还组织了四到五次跨越山海关的军事行动,历史上统称为清兵南略。
在崇祯初年,明清的战争范围一直控制在关外的辽东地区。边军的严密防守,使得后金人始终不能跨越山海关以南。但随着皇太极彻底击败林丹汗,使漠南蒙古成为清朝附庸,初步控制辽河和滦河上游之后,精兵把守的关宁锦防线成了马奇诺防线般的鸡肋。
1629年(崇祯二年),皇太极避开宁远、锦州,自西侧蒙明边防区兵分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入遵化,直指北京城。崇祯帝急令各地兵马驰援,袁崇焕才忙不迭地从山海关赶来。皇太极夜袭卢沟桥,斩明军七千余人,又东进连克数城后,自率主力从容返回关外。气不过的崇祯帝下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袁崇焕在闹市口凌迟当日,京城市民蜂拥围观,并争食其肉,怒骂袁督师为汉贼。
1634年(崇祯七年)七月,皇太极进犯山西宣府、大同。
1635年(崇祯八年),多尔衮、豪格、萨哈鳞进犯林丹汗的河套地区。
1636年(崇祯九年)五月,皇太极再次攻入长城,猛攻昌平,遍蹂京畿地区,历时四个多月。
1638年(崇祯十一年),清以多尔衮、岳托为主将,取道蒙古,自密云东部突破长城要塞。这一次清军分兵八路,沿着运河深入两千里,入寇长达半年,破包括济南在内的“一府、三州、五十五县、二关”,俘获人畜四十六万,如入无人之境。总兵卢象升拼力死战,弹尽粮绝而亡,史称“戊寅之变”。青天白日之下,距边关千里之遥的山东省会生灵涂炭。
崇祯十五年(1642年),皇太极挟松锦之战余威,令阿巴泰从界岭口和黄崖关入寇,破蓟州,一路南下破临清、兖州,尔后兵分两路,一路经青州、德州、沧州、天津,一路经广平、彰德、真定。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共八十八城,俘获人民三十六万九千余,于密云破关而出。
自皇太极收服漠南蒙古,整合满汉八旗以来,就形成了关外对关内的全面战略压制。而辽东地区以祖大寿为首的将领实质上已经军阀化,以保境卫国为名拥兵自重、或与满人多有生意往来,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明廷花巨资打造的关宁锦防线已成天坑般的存在。又是主战派或主和派都不敢妄言的“最高政治正确”。
清兵南略标志阉党覆灭以来崇祯中兴之梦的破灭,京畿地区的防御体系被重创,周边赤地千里。而清军离去时,明廷没有总结经验教训,而是借机倾轧党争,在战与和的议题上磨破了嘴皮。同时由于官兵的捉襟见肘,明朝境内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得到了战略喘息机会,为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埋下了伏笔。最可怕的是,上至皇帝诸臣,下至黎民百姓,各个社会阶层的心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倾颓。以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多尔衮入主北京时,三分之二的归降者来自北方地区,四分之一来自山东。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吴三桂率辽东明军四万余陆续进关,暂屯于山海关,三月末,原计划倒向李自成的吴三桂叛变。在北京城做了三个月皇帝的李自成出发平叛。清军接到吴三桂的密函后急行军于四月二十一日火速赶往山海关,同日李自成亦赶至山海关城下,一天内击溃吴三桂,吴正式剃发倒向清军,多尔衮加入战斗后,以优势兵力击败李自成。至此,南天将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