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卓之乱″断送了东汉王朝 》陈再明22、4、28
二,"董卓之乱″的经过
(一) 董卓开始谋求权势
当时,董卓所带兵力不过3千人马,但他布置他的部下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把部队带出城外,等到天亮后再大张旗鼓地开进洛阳,使人以为是又一批涼州人马来到京城。这样每隔4、5天搞上一次,造成了董卓部队源源不断得到加強的假像,把包括袁绍在内的朝廷官员,全部蒙在鼓里。
董卓收编了原属何进的私人武装,又买通执金吾丁原的吕布,唆使他杀死了丁原,从而把负责京城守备的皇家武装,掌握在自己手里。由此,董卓的力量明显地增强,并开始在朝廷中谋求权势。笫一步迫使司空刘弘免职,由自已取而代之。继而进一步削弱其他公卿大臣的势力,独揽大权。最后把废立国君的计划,提上了仪事日程。
(二) 董卓废立国君
自从奉迎少帝还宫的那天起,董卓就萌生了废除刘辩(少帝),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的念头。因为刘协自幼由其祖母董太后抚育长大,董卓一廂情愿地认为同姓就是同族,如果让刘协当上皇帝,他自己即可指望从这种特殊关系中得到种种好处。
董卓为了取得支持,首先同袁绍商议,遭到坚决反对。而当董卓欲強为之时,袁绍愤然挂印离京,远走冀州。然而董卓与公卿大臣之间的矛盾,从此公开化了。此后不久,袁术、曹操等也就先后离开洛阳,前往别处另图发展。
这年9月,董卓两次召群臣正式商议废立之事,在他的淫威之下,百官公卿惶恐莫敢对。仅尚书卢植一人表示异议,当场即被免官。终于,何太后被迫下诏废刘辩为弘农王,另立刘协为帝,这就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
(三) 董卓的残暴统治
(1) 董卓拜为相国
紧接着,董卓宣布由自己任太尉,兼领前将军事,并封为郿侯。朝廷大权从此落入董卓手中,献帝刘协只不过是他摆弄的工具而已。仅仅两个月后,即以献帝的名义拜董卓为相国,进一步许以″剑履上殿”的特权,其权势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 董卓滥施淫威
董卓为了彻底消灭反对势力,迫不及待地酖杀了何太后。不久又将舞阳君和弘农王刘辩先后杀死。对于朝廷官员则滥施淫威,只凭一己之好恶,即可任意处罚,甚至无端杀戮。放纵手下公然侵入民宅,劫掠财物,抢夺妇女。董卓的残暴统治和倒行逆施,同样也表现在对经济的管理上。下令废止通行的五铢饯,改铸一种质量极差的小饯。
(3) 董卓強行迁都
当时,还有号称白波军的黄巾军余部10余万人,在郭太的领导下转战于太原、河东一带(今山西中南部),屡败董卓大将牛辅,并威胁洛阳。董卓决意放弃洛阳,迁都长安,却受到司徒杨彪、太尉黄琬等人的反对。可是,他全然不顾众多的反对,把杨彪、黄琬免去职位,遂下令于这年2月17日,正式放弃洛阳,献帝和文武百官连同全城百姓,一律随同董卓部队向长安迁移。
(四) 各地声讨董卓声起
(1) 董卓擢用天下名士
董卓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当时像蔡邕、郑泰、何颙、荀爽、陈纪、韩融等深孚众望的士人,都被委以要职。蔡邕过去受宦党迫害,亡命讧海12载,董卓再三召他进京,″甚思敬重“,赐以府第,又三日之间加官三次,迁为侍中。
(2) 各地军阀声讨董卓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初,关东地区的各路反董势力,共推袁绍为盟主,各自统领数千以至上万军兵聚集在河内(今河南武陟县)、颖川(今河南禹县)、酸枣(今河南延津县)一线,准备进攻洛阳。袁绍自称车骑将军,代表朝廷向参加讨董联军的将领授以官职,一时声势浩大,造成对洛阳的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