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课堂实验(1)
爸妈搬来上海已经超过半年了,甜蜜的时光当然很多,小小的矛盾也随着共同生活开始显现。于是,在生活中,我果断实行着大包大揽的原则:大到周末出行计划,小到吃哪家餐厅,打车还是地铁。而他们常常临近出门,也并不知道今天的具体出行计划。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家人渐渐多起来的开始关于“无聊”的抱怨,提醒着我大包大揽行为的粗暴。那些从早到晚回荡在耳边的短视频,也催生了我对家人的生活方式更多的理解:当离开故土来到大城市后,营造新的生活始终是困难的。
是否能改变这样的现状,让三个人不仅仅是一个屋檐下的室友,更是在同一种生活形式下的人?当然重要的还有意义,我想和家人找到同一种生活的意义。
这样的想法还被一些别的事例作证着。不仅仅关乎于退休的父母,更糟糕的是那些被时代抛下的老人。比如前段时间我在豆瓣上看到:

而生活中也看到了更多具体的例子。来城市里给儿女带孩子的老人,每天靠短视频来填补空白时光。除了做饭,接送孩子之外,生活再也没有其它支点。他们侧躺在沙发上,被迫融入到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中,并不熟练地操作着微信,和远方的家人简短地视频。这使他们被迫进入了一种割裂的状态:既不能生活在习以为常的生活形式里,也无法适应新的。
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很宏大也无解,我尝试找到几个切入点:
—— 采访帮助年轻人带孩子的老年人生活现状:比如朋友的婆婆。
——帮助老年人学会挂号:比如建立一个社区老人群。
—— 帮助老年人和年轻人连接:发布公众号文章,让老人了解孩子的职业。
—— 把老年人都聚在一起,分享当下时事的知识和理解:比如战争、城市疫情的对策。
—— 去上海老年大学调研,了解老年人的业余生活现状。
这其中的每一项都很值得做,但实际操作起来又始终需要时间。想做点什么的心情愈发强烈,不如就从我的家做起。
我翻看家庭群寻找灵感,却不断被爸爸拍摄的焦点模糊、构图奇怪的图片刷屏,也想起他总是问我:按哪个是拍照?怎么转换摄像头?思路开始变得清晰,一个关于手机摄影摄像的小课堂诞生了:




分享一共用时25分钟,爸爸也从头到尾都兴致勃勃。

下一次的大概是教会他们如何使用百度地图,我的家庭实验课总算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