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被誉为“科幻界不可逾越的巅峰”,为什么看过《银河帝国》的人远远多于看过《海伯利安》的?
因为中国的科幻读者是一个低龄化群体。
同样是“四大名著”,为什么看过《西游记》的人,远远多于看过《红楼梦》的?
很多人从小就看过西游记,无论是书、绘本、简化版小册子还是电视剧。红楼梦也有绘本、电视剧什么的,可用户量永远干不过西游记。哪怕你从头到尾看完了红楼梦,你都不敢说你看懂了。
不是因为西游记不如红楼梦有深度,是因为西游记的阅读门槛比红楼梦低。不是西游记低龄化,是西游记的读者和观众低龄化。
阅读,真的是有门槛的。
其实在中国,完整看过《银河帝国》(也就是《基地》)的人也不多。而看过《海伯利安》的人就更少了。看过的人中间,绝大部分看的是第一部,完整看过四部曲的人寥寥无几。
而《三体》,可能是很多中国读者看过的唯一科幻作品,至少是绝大部分科幻读者都看过的作品。
所以,为了说明《海伯利安》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我只能用《三体》来对标。
《三体》好在哪里?点子。
科幻必须靠点子,但是想出新点子很难,感觉好点子都被前辈们想完了。什么时间倒流、星际穿越,第一个想出来的人是天才,轮到你就是那啥了。
然而刘慈欣就是能有源源不断的新点子。什么智子、水滴、降维打击,本来一个点子足够写一本书了,结果大刘竟然把别人几辈子都攒不下来的好点子,像放烟花一样“嘭嘭嘭”放完了,那叫一个爽炸天,那叫一个壕无人性。也许唯一的问题是,不知道大刘后半辈子准备写什么……
《海伯利安》里的点子,比如“逆时而行”、“传送门”、“复活十字架”,相比那个时代的前辈还是有点创意的,不过今天看来好像也不算什么。后两部甚至还有“意念瞬移”,在有些人看来简直就是神棍了。
那么《海伯利安》究竟好在哪里?
文艺。
《海伯利安》是科幻界最好的文学作品。至少在我看过的科幻作品里面,《海伯利安》的文笔是最好的,比刘慈欣和阿西莫夫要好出一大截。我们应该庆幸丹·西蒙斯把《海伯利安》写成科幻,如果他完全去掉科幻元素,写成奇幻或者纯文学的话,很可能仍然会是经典,但科幻界要再出一本像《海伯利安》这样的天才之作,不知这辈子能不能等到了。
虽然这样一来,阅读门槛真的高了很多。
我们来对比一下《三体》和《海伯利安》的文笔,不多,就看全书第一段好了。
《三体》:
汪淼觉得,来找他的这四个人是一个奇怪的组合:两名警察和两名军人,如果那两个军人是武警还算正常,但这是两名陆军军官。
警察和军官一起来找汪淼,这很奇怪,为什么呢?吊一吊你的胃口,往下看你就明白了,然后再引出下一个奇怪。
至于文笔——说实话,这段都不能用文笔好不好来形容了,我甚至觉得连句子都不太流畅:第二个逗号似乎更应该是句号,但是改成句号的话,接后面又有点突兀。
不过至少,对于任何人来说,这段话都是清清楚楚的。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地方,没有任何无法解释的名词,包括为什么说这是“奇怪的组合”,都极为直白。
然后,我们再来看《海伯利安》的第一段:
霸主领事坐在他那艘乌黑的太空飞船的瞭望台上,弹奏着拉赫玛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他用的施坦威钢琴是一件古董,却保存完好。舱下沼泽中,一只只绿色的巨型蜥蜴状生物蠕动着,嗥叫着。北方正酝酿着一场雷暴,青黑色的乌云下,是一大片庞大裸子植物构成的森林,显得黑沉沉的。层积云就像九千米高塔,插入狂暴的天空。地平线上缭绕着一条条闪电。靠近飞船的地方,一些时隐时现的爬虫的身影会磕磕碰碰地误撞入阻断场,尖叫一声,坠入靛青的迷雾。领事聚精会神地弹着序曲中最难的一段,毫不顾及风暴和夜幕的临近。
现在我问你:这么一大段,到底说了些啥?
- 霸主是什么鬼?
- 领事是什么鬼?
- 阻断场是什么鬼?
- 拉赫玛尼诺夫是什么鬼?
- 升C小调前奏曲是什么鬼?
我估计大部分人读完这段,最后只看懂了一句:
一个人在飞船上弹琴。
明明一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事情,非要啰里啰嗦一大坨,还文笔?还“科幻界不可逾越的巅峰”?就这?
然而,这么一大坨看似无甚鸟用的写景,真的是有深意的。
- 雷电、风暴、野兽嚎叫、夜幕临近,作者明显是在营造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
- 外面暴雨将至,各种奇怪的、令人害怕的东西在蠢蠢欲动,领事却浑然不顾地弹琴。为什么领事要弹琴而不是刷抖音?因为他在等待一个重要的事情发生。不是放松地等待、无聊地等待,而是紧张地等待,还要掩饰自己的紧张。
- 为什么说他紧张?作者白纸黑字写了,他弹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中最难的一段。这一段是什么感觉,你自己搜一下、听一下就明白了。
你也许会觉得,这些都是我YY的,其实作者根本没这些想法,只不过在华丽地装X而已。
那么请你看好了,这段话的下一句是什么:
超光通信仪嘟嘟响了起来。
果然,大事说来就来。
有外景,有动作,有人物心理侧写,有背景音效,作者连主题音乐都给你配好了: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为什么一定是这一首,别的类似风格的曲子不行吗?因为《升C小调前奏曲》是序曲,正如这开篇第一段。
全书第一段,还什么都没干呢,第一段就是这个水平,就问你服不服?
《海伯利安》第一部结尾,一行人才刚刚到达海伯利安,还什么都没干呢,就成了“科幻界不可逾越的巅峰”,就问你服不服?
原来第一部整整一厚本只是铺垫而已,作者在下一盘大棋,一路上挖坑无数,最后非但没有烂尾,竟然还圆了回来,就问你服不服?
你看得懂,那就是电影般的沉浸式享受,有画面有文字还自带bgm;你看不懂,后面也不用看了,趁早放弃吧。如果你觉得这开头就是拖沓无聊,那么后面的济慈诗歌和禅宗公案,各种草蛇灰线的伏笔和隐喻,在你看来大概率就是无聊的平方。
假如刘慈欣来写这段会怎样?我斗胆试试,大概也许可能是这样的罢:
领事觉得,在飞船上弹钢琴的感觉还不错,却在一个奇怪的时机被打断:超光通信仪响了,如果是在平日还算正常,但这是在诡异的外星。
感觉如何呢?
当然,你完全有权利说:我更喜欢这个版本,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讲清楚,多好!《海伯利安》那种写法,堆砌辞藻,反而影响阅读!
那我猜,你大概同样会觉得,《红楼梦》也是一本堆砌辞藻、影响阅读的书。光是太虚幻境的判词就让无数专家研究一辈子都没有定论,曹雪芹干嘛不直接告诉我们,金陵十二钗的大结局呢?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讲清楚,多好!
如果你很年轻,是一个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真的,不急,等你长大了再看吧。除非你能不经我提示,自己看懂这些道道,那你的语文阅读理解不拿满分,鲁迅都看不下去。
在我看来,丹·西蒙斯的这个开头简直是在劝退。作者的基础配置是: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满分,推荐配置是:熟悉古典音乐,精通英语诗歌。换言之,你的文学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不够,就别想来看我这本书。
我曾经以为,这种文科生写的科幻,哪怕你文笔好到得诺奖,但涉及科技的东西你能写好吗?结果被啪啪打脸。《海伯利安》同样是横跨千年的宏大叙事,同样有悲壮惨烈的太空大战,同样有人性和兽性的挣扎,同样有阴谋反转和震撼结局。哪怕抛开文笔,抛开所有的诗和远方,《海伯利安》也毫不输于《三体》和《基地》。
一个文科生,语文满分,数理化全部95分,这不是学霸,这是变态。这种“对所有事物都略知一二,对一二事物无所不知”的大家风范,这种把艺术和科技融合成一首歌的诗人气质,在科幻作家里,除了写出《光明王》的泽拉兹尼,我想不出第三个人。
正因为阅读门槛高,读客当年出中文版的时候,为了勾引小白入坑,把《海伯利安》改名叫《人类大战机器人》。结果还是带不动货,只好又改了回来:

“与《银河帝国》并称为科幻史上不可逾越的的两座丰碑”这种话术,应该也是他们第一个搞出来的,反正我是没查到出处。
如果你只是想知道《海伯利安》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以便和别人吹牛,听我的这篇解读就够了:

https://www.zhihu.com/remix/instabooks/1052334745014407168
《三体》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很单纯。维德就是彻头彻尾的“不择手段地前进”,程心就是彻头彻尾的圣母婊,罗辑从彻头彻尾的玩世不恭突变成彻头彻尾的杀伐决断。
《海伯利安》中每一个人物都很……复杂,甚至是晦涩。每一个人都心怀鬼胎,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和不可告人的过去。至于他们的未来,作者同样不想直截了当地告诉你。那个从头到尾赚足眼球的伯劳,到底是好是坏,是来干什么的,很多人哪怕看完了四部曲都说不清。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当然不敢说《海伯利安》的艺术风格“更好”。
不过至少,如果你能欣赏这样的作品,说明你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