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有意识到自己的“意识”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猎罪图鉴》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文/临染
最近大热电视剧《猎罪图鉴》完美收官,剧中画像师沈翊和刑警队长杜城双男主的搭配可谓是天衣无缝,尤其是最后一集,更是引来不少观众反复“二刷”,为他们的精彩表现疯狂“打call”。在这一案中,网安分析了幕后黑手陈舟办公室的主机系统,发现有一台极有可能是他藏匿核心机密的主机,但是无法强行破解,只有正确输入密码才能进入。时间紧急,既然无法获得幕后黑手的密码,那便改变思路,让他自己更改成警察想要的密码。于是,沈翊等人研究了陈舟的成长经历,得出了一个他最有可能更改的密码,然后通过不经意间不断地给陈舟进行碎片化的心理暗示,最终引导陈舟更改了密码,落入了法网。

虽然电视剧未免有夸张的要素,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操作确实有依可循。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举个例子,曾经有个实验。1978年,神经科学家乔恩·莱文招募了一批刚刚动过手术急需镇痛剂缓解术后疼痛的志愿者。他把志愿者分成AB两组,对他们都宣称使用的是效果显著的镇痛剂。但事实上,只给A组注射了吗啡,而给B组只注射了毫无用处的生理盐水。可没想到的是,两组志愿者都声称自己的疼痛大大减轻,这就是著名的安慰剂效应。
当然了,除去这些听起来有些遥远的案例,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就是如此。绝大多数人看广告时并不在意,甚至恨不得马上跳过,但真当进了商场,购买广告中“听了一耳朵”的产品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有人说,那我可以不被心理暗示吗?很遗憾,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当人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人会根据既有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以便迅速做出判断。同时,人也会不自觉地被这个环境“同化”,因为环境给他的心理暗示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这种受暗示性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人的本能。
说到无意识,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当你在街上随便抓一个人问他知晓的心理学家有哪些时,十有八九说的都是弗洛伊德,究其原因自然是因为他最富盛名的潜意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别看这俩只是一字之差,其含义却是恰恰相反。所谓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根本不能进入或者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因此,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者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密防守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会通过伪装伺机渗入到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察觉,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结合潜意识论,我们可以认为当外界给人一个刺激时,虽然当事人没有注意,但这个刺激的信息就已经进入了潜意识;当这个刺激反复出现时,作为“稽查者”的前意识就会松动,从而让潜意识伺机而动进入意识,从而完成心理暗示。道理虽然讲通了,但是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却把性的本能看作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的主要内容,所有潜意识的冲动都是由性欲导致。这种过分强调性本能的说法,显然是和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不符的。就好比剧中的幕后黑手陈舟,之所以会更改为警方猜到的密码,其主要原因是受他某一段时期的经历所影响。

那么,我们就要提到另一位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1907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弗洛伊德的家中初次见面,这一面他俩就连续交谈了13个小时,两位心理学的巨人互相欣赏,以至于弗洛伊德视荣格为自己事业的接班人。但是,荣格最终决定要继续自己早年就有的对人类精神现象的直觉和经验,而不是放弃自己的既有观点,盲目地追随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最终他与弗洛伊德在学术上的分歧导致两人关系完全破裂,从此分道扬镳。

荣格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即字词联想实验。具体的方法是,用一张单词表对被试进行测试,主试每念一个词,就要求被试迅速说出联想到的第一个词。荣格发现,患者对有些联想词会做出不同寻常的反应,包括反应时的延长、对反应词的再现错误、对反应词的重复。他把这些联想词叫做“情结提示词”,也就是说,通过对这些词的分析,就可以探测出患者心理的症结所在。至此,荣格在联想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情结理论——他认为,情结是构成整体人格结构的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它是自主的,带有强烈的情绪,因而有自己的驱力。同时,情结是潜意识的,它是集体潜意识或原型和个体经验相联合而形成,足以影响意识活动,但在内容、数量、强度和来源上因人而异。
是不是有点儿云里雾里?没事,让我们换句“人话”来说,他认为情结主要来源于心理创伤和道德与人性的冲突。就以《猎罪图鉴》剧中情节举例,陈舟之所以形成那样目无王法、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跟其性本能没有关系,而是起源于他大学时期在计算机领域取得的“成功”,受到众人追捧且没有得到任何惩罚,因此他对这个时期形成了特殊的感情,这个情结一直处于他的潜意识中,所有才容易被外部刺激所唤醒,进入意识中,完成心理暗示,更改为有关此情结的密码。
这么一来就完全解释通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注意的角度来看这个案例。比如,明明陈舟没有看到过那些刺激,这些刺激又是怎么进入到他的脑子里呢?但其实这句话是不准确的。一个人说自己没有看到过这些东西,只能证明他对看过这些刺激没有“意识”,但实际上他的眼睛是看过的。因为注意是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我们一般说的“注意到了什么”都是指的有意注意,而对这种不需要意识参与的、不占用注意资源的无意注意完全没有感觉。
那么有人要问了,照你这么说,我每天看到那么多东西,难道每一样都能进入潜意识?自然是不会的。因为,刺激引起的无意注意也是有差异的,其差异主要视刺激的强度、对比度和新异性而定。正因为警方选取的都是对陈舟来说有特殊意义的字符,并用显眼的红色表示,所以这些刺激会形成强烈的无意注意,进入其潜意识。
另外,刺激是由碎片式出现的,陈舟却能准确地还原成一串既定的完整字符,这一点还可以用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即强调主体知觉的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从整体上去认识外界事物。由于格式塔心理学又是一个庞大的学派,在这里笔者就不再赘述了。

没想到,小小一个电视剧的情节竟然能从这么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有没有突然觉得自己以前那些电视剧都白看了!就让我“剽窃”一下罗丹的那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这不正是——“世界上不缺少理论,只是缺少发现理论的眼睛”?
本文来自: 中国数字科技馆
欢迎查看更多精彩栏目,请戳->中国数字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