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289):忘乎所以
我们现在就来说一说促使范仲淹和富弼相继申请外放戍边的事。历史上有很多事情都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比如西夏皇帝李元昊此时的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他又是为什么要主动作死去招惹辽国人?
持续数年的宋夏战争虽然让宋朝狼狈不堪且屈辱不断,但宋朝不管怎么说还是守住了地盘,而且边防也谈不上是被李元昊给打崩溃了,这当然应该归功于宋朝强大的综合国力和比较扛揍的抗击打能力。反观西夏,总体而论他们才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但这只是针对在战场上而言,在战场之外他们却是败得一塌糊涂。
我这样说并不是在自我安慰,因为在宋朝面前西夏毕竟是个小国,而战争除了战场上的生死较量,它更注重和依赖的是综合国力的比拼,兵员、经济、武器、钱粮,在这些方面宋朝对西夏具有碾压性的优势。如之前所言,这场战争对宋朝来说只是边足之患,顶多就是肢体之痛,可这场战争对西夏而言却是浑身都在伤口炸裂。
讲个故事:一条狗和一头牛在打架,几个回合下来,牛被狗抓伤了脸,而狗则被牛角给顶得内脏出血。对峙之中,面对这条仍然对着自己呲牙咧嘴且准备以命相搏的狗,这头牛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这是一头温顺的牛,温顺得甚至有些懦弱,它被狗抓伤了脸却仍然无意跟这条狗计较长短,更是无意与其拼个你死我活,它只想安静悠然地吃草散步。于是它向这条狗提出休战言和,而这条狗在喷出一口老血后竟然高呼自己打败了这头牛。更诡异的是,这条狗转过头又去和另一头牛打了起来,而这头牛正是辽国。
在此声明,我这个故事和比喻并没有要刻意侮辱西夏皇帝的意思,它就只是个纯粹的比喻而已。而且,狗也不是什么贬义词,它的勇猛和忠诚都值得赞扬,甚至于它在主人面前的摇尾乞怜和狗仗人势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忠诚,在这方面它比某些人强过太多。
在宋朝的君子们忙着在历史的舞台上争相抢镜的时候,西夏和辽国这对甥舅之国也开始嫌隙渐生。不过,分析这其中的原因最应该为此而承担责任的还是这个做外甥的李元昊。
上次说到李元昊的事情还是他中了种世衡的反间计而杀了野利荣旺和野利遇乞兄弟俩。在这之后,李元昊重新修定了自己的国策,简单说就是尽力促成与宋朝的和议,同时要通过各种办法逼迫宋朝给他尽可能多的财物和利益。依照他对宋朝这帮君臣的了解,他知道这些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不想打仗的,也都是愿意花钱买平安的,宋朝对辽国的增币更是准确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可是,李元昊绝不仅仅只是一个贪婪的家伙,他不但要向宋朝索取财物和利益,而且他还要为自己争取一个名分,也就是他不愿意做宋朝的臣子,只想给宋朝当儿子。
认辽国做舅舅,认宋朝做爸爸,李元昊这个当外甥和儿子的人则可以两边讨好两边都得到实惠。不得不说,李元昊在这一点上确实是李继迁的亲孙子,在宋辽的夹缝中求生存但却将这两个超级大国都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一点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李元昊的高明之处也正是体现在这里,他抓住宋朝不想打仗的心理,然后又知道宋朝会坚持让他称臣,所以他利用这一点对宋朝百般讨价还价,而他最后也确实成功了。
就在宋朝的庆历新政出台后的第二个月,经过宋夏双方谈判使者的数次往返交涉,西夏向宋朝称臣的价码由原来的每年岁赐白银十万两增加到了二十五万两,这个数目虽然是宋朝的谈判使者当场许诺的,但却是李元昊近乎于拿着刀逼出来的,要不他就不放这些人回到宋朝。这些宋使可不是汉朝的苏武,也不是他们的前辈曹利用或富弼,他们只是看见土匪抽出刀来就被吓得尿了裤子的普通文人。
当年萧燕燕带领辽国将士与宋朝前后血战十余年也不过才从宋朝手里每年拿到三十万两银子,可李元昊的西夏竟然从宋朝手里拿到了几乎相等的保护费。对此,我实在无力多说什么,但这就是在后世被某些人各种称赞的宋朝仁宗陛下在位期间所达成的一项成就:他用自己的仁德“降服”了桀骜不驯的西夏皇帝李元昊。
如果我们认为李元昊的胃口就这么大,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当宋朝的谈判使者回到京城复命时还带回了李元昊的另一项请求:允许西夏每年向宋朝一次性销售十万斤青盐。按照当时的物价标准,一斤青盐价值一两银子,如此一来宋朝在每年二十五万两银子的基础上又要一次性多给西夏十万两银子,宋朝给西夏的岁赐也就会变成了三十五万两银子。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李元昊很是厚颜无耻?是不是有种想要狠狠地抽他几个耳光的冲动?可是,先打住,在此之前你得考虑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和勇气。遗憾的是,宋朝偏偏就没有。不是没这本事,而是没这决心和勇气,正如前面的那个比喻,宋朝这头牛不想被抓破脸,更不想被咬得鲜血直流,它只想在属于自己的这片草地上安静地吃草。
秘阁校理孙甫得知李元昊欲向宋朝强卖青盐后便向赵祯上疏:“既然我们已经许了他二十五万的岁赐,那就不能再同意买他的青盐。这二者相加起来的数额几乎同每年给辽国的岁币相当,辽国一旦知道此事岂不是又要向我们加价了?”
赵祯虽然是软了一些,可老实人也不是没有底线的,李元昊的这个要求最后被他予以了驳回。一个月后,李元昊再次派人向赵祯提出新的和议条件,他愿意向宋朝称臣,也不再要求宋朝对西夏的十万斤青盐进行官方采购,但他希望能够尽快重开边境的榷场以便双方进行自由贸易。此外,他还要求宋朝将每年给西夏的岁赐数额增加到三十万两银子。
老李这回看起来好像是做出了让步,但实则不然,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是索要更甚。在精于计算这方面,赵祯和他手下的大臣绝对不会比李元昊傻。结果可想而知,李元昊的这些奢求最终一个也没得逞。
双方围绕着这件事又扯了三个月,直到公元1044年3月赵祯终于是被李元昊的这张厚脸皮给惹烦了,他给李元昊还了价:每年的岁赐还是二十五万,但我可以允许在边境重开榷场,另外你不是嫌二十五万的岁赐太少了吗?那好,我就再多给你五千!
五千?对比那二十五万,这几乎就是在打发一个要饭的乞丐,更像是在蓄意侮辱李元昊。天生好面子的李元昊大怒,可他也不敢做得太出格,于是他派兵在陕西秦凤路的秦州外围打了一回草谷,但遭殃的却是当地的那些归附宋朝的蕃族熟户,西夏人在抢财抢人的同时还烧了这些蕃族部落一千多座帐篷。如此,李元昊算是多少出了一口恶气。
不管怎样,李元昊这一次算是触摸到了宋朝的底牌,赵祯在岁赐上面能给的极限就是这么多,但是李元昊还是想在这事上面再磨一磨宋朝的性子。又过了三个月,也就是在范仲淹和富弼等人饱受流言之害意欲外出戍边的时候,李元昊的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他派人过来说同意宋朝给的这个底价并附上了他的誓书。
在这份奏表里,李元昊终于以儿子的身份向赵祯称臣,并且他还在这份奏表里说了这样的一番话:“乞俯颁誓诏,世世遵承,永以为好。倘君亲之义不存,臣子之心渝变,使宗祀不永,子孙罹殃。”
这话算得上是李元昊在发毒誓,而宋朝给的岁赐也在此得以明确。我们来看一看宋朝这次给李元昊上交的保护费到底都有哪些名目:宋朝每年向西夏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另外,每年赵祯的生日西夏需派使者前来贺寿,而宋朝则回赐西夏银一万两、绢一万匹、茶五千斤;每年元旦回赐西夏银五千两、绢五千匹、茶五千斤;每年冬至的次月回赐西夏银五千两、绢五千匹;每年李元昊的生日赐银二千两、绸缎锦帛三千匹。综合下来,宋朝每年向西夏岁赐的钱物总计折合白银二十五万五千两。宋朝得到的又是什么?仅仅是李元昊在书面上的一声称臣。
至此,宋夏之间算是达成了初步的和议,其他的诸如开放榷场和册封之类的细节问题则将在后面逐步予以完善和确立。那么,李元昊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向宋朝妥协呢?原因就在于几天前辽国的使者来到了宋朝并向赵祯递上了一份国书。
在这份国书里,辽国方面告知宋朝他们将要对李元昊进行讨伐,国书内容大致如下:近些年来李元昊屡屡犯宋实在是罪不容诛,我大辽之前已经派遣使者前往西夏责令李元昊不得再蓄意生事,可李元昊冥顽不灵且拒绝听命。有鉴于我大辽在之前的两国和约里承诺将会让李元昊向宋朝称臣,为此我大辽决定发兵讨伐。如果李元昊这时候向你们宋朝俯首称臣,还希望你们不要答应。
辽国人的算盘其实打得很精,他们把这次讨伐李元昊说成是在为宋朝出气,但其实辽国哪有这么好心和负责任,他们这次出兵完全是为了自己。李元昊在这个时候向宋朝妥协也就不难理解了,辽国此时已经在辽夏边境陈兵十余万,这战事可谓是一触即发,李元昊再怎么有能耐也不敢同时得罪辽国和宋朝,为今之计他只能先稳住宋朝,然后全心全意地去对付辽国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式的攻击。
这下宋朝这边可就犯难了。辽国人不希望他们和李元昊讲和,而李元昊又已经低头认爹,这两个凶神恶煞可都是不好招惹的,拒绝谁都是个超级难题。赵祯紧急召见大臣商议此事到底该如何应对,就连已经去了山西的范仲淹也给赵祯上疏提了他的意见和看法。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讨论和研究,宋朝派遣余靖前往辽国对此事进行了回复:“如果李元昊因为什么事而得罪了你们辽国,那你们只管打就是了,但如果你们是因为李元昊迟迟不肯向我们大宋称臣而举兵讨伐,那么这事就还是算了。况且李元昊如今已经派了使者过来,我们也谈妥了和约的细节,如果他们不同意和约的条款和内容,那这和议自然无法达成,但如果他们愿意遵守誓约,那我们也不好拒绝。”
如此一来,辽国人的算盘可就落空了。宋朝方面已经摆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们的事情自己会解决,不需要辽国出兵相助,但如果你们是为了自己而出兵,那么你们想干嘛就干嘛。只是到时候别再说什么是为了我们大宋而打了这一仗,我们受不起。言外之意就是,你们辽国人别想以这个为借口再来敲诈和勒索我们。
话虽如此,但宋朝的君臣们现在肯定都在心底乐开了花。西夏和辽国马上就要兵戎相见了,这可是宋朝人做梦都想看到的事,如今这美梦竟然真的要成真了。打吧!你们两个最好都死在战场上才好,到时候宋朝就可以渔翁得利,说不定九州一统都是指日可待。
有一个设想:如果宋朝这时候和辽国一同发兵攻击西夏,那么历史会变成什么模样?西夏会就此亡国吗?李元昊会提前喜提西方极乐世界的终身观光卡吗?辽国在边境陈兵十万,宋朝在宋夏边境可是陈兵二十万,宋朝一旦出兵可不是什么朝发夕至,而是直接一脚就能踹开西夏的国门,西夏在东面和南面同时遭遇辽宋双方的合力进兵还能活得了吗?
遗憾的是,这只是我们的设想,此时的宋朝没有一个人提出过这种想法,他们只想坐山观虎斗。另外,相比汉唐,宋朝是被腐儒们给祸害得更深的朝代。君子不趁人之危,天朝上国不伐敌于丧,这些理念在宋朝的文官士大夫集团里被奉若圣典,然而这些人在内斗之时却无所不用其极。
抛开这些不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西夏和辽国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也让我们一道来看一看李元昊同志究竟是吃错了什么药才会导致他去招惹辽国这个大煞星。
在这之前,李元昊对辽国那可是相当恭顺。可是,当宋辽再次达成新的和议,李元昊对辽国的不满也由此而生,原因就在于李元昊觉得自己被辽国给卖了——在得到了宋朝新增的二十万岁币后,辽国立马派人去传谕李元昊罢兵并与宋朝讲和。
站在李元昊的立场和角度上来说,辽国的这番半劝告和半威胁性质的言论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是屈辱还是愤怒?抑或二者兼而有之?你辽国还真把自己当成一根葱了?你还真把我西夏当成是你可以呼来喝去的一条狗了?照此说来,我这几年的仗岂不是都是为你辽国打的?我在前方流血流泪又流汗,可你却在后面只是一张嘴就从宋朝那里每年凭空得了二十万?最可恨的是,你吃肉竟然连一口汤也不给我喝,这是不是也太欺负人了?
这些怨愤李元昊最后都忍了,在辽国人面前他不得不忍,要不然还能怎样?他还敢掀桌子不成?
过了将近一年之后,正当西夏与宋朝的和谈进入关键期时,李元昊再一次地被耶律宗真给羞辱了一回。这一次他应辽国的要求派出大军帮助辽国剿平了西南边陲的部族叛乱,可战后论功行赏的时候,西夏什么好处也没捞着。也就是说,西夏这一次是无偿为辽国打了一仗,但这其中的物资和人员损失却全都由西夏来承担,而辽国事后连句辛苦也没有,这件事彻底激火了李元昊。
俗话说得好,兔子急了都会咬人,甚至有些家里养的畜生在被过度暴力之后都敢对主人呲牙,更何况李元昊还是手握几十万雄兵的西夏皇帝?怒火攻心之下,他干了一件在宋朝人看来简直是胆大包天的事。
自从宋辽两国在澶州订立盟约之后,宋朝一直小心谨慎地低调做人,生怕触碰到了辽国的逆鳞。在这几十年里一向只有辽国人时不时地搞一点小动作,而宋朝人从来都是夹着尾巴做人。在这方面,其实李元昊也差不了多少,他敢对宋朝予取予夺,但对辽国却是畏之如虎,毕竟那契丹的铁骑和马刀可不是闹着玩的。可是,在连续被辽国人给侮辱了之后,李元昊脑子一热便拿出了不管不顾的“疯狗精神”——他竟然命人越过边境去打了辽国的草谷!
李元昊为何要去辽国打草谷?
西夏的军制与辽国早期很类似,辽国军队最初从来不从皇帝那里领工资,他们的工资都是靠在战争中自行去掠夺,只要你有本事,那么抢到的东西就都是你的。当然,后来辽国在这方面进行了改制,诸如皮室军之类的皇帝近卫军和城防部队也是要发工资的,要不然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这些大兵都要成饿死鬼。西夏从李继迁开始几乎是年年征战,这也就保证了他们的战斗欲望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层次。于他们而言,打仗更像是一门工作,不打仗一家人就难以为生,这真的是把脑袋别在了裤腰带上的一门工作。
在西夏的西面是吐蕃、回鹘和西域诸国,在他们的南面和东面则是宋朝,他们在这些地方即使没有战事也是可以经常性地去打一回草谷,如此也算是李元昊在例行地为他们发放工资。可是,驻防在西夏北边和东北一带的士兵可就惨了,因为这里可是辽国人的地盘。这里不但没有战事,而且西夏人根本不敢去想如何去辽国打一回草谷以补贴一下家用。长此以往,这里的士兵们可怎么活?而且你李元昊又不发工资,再这样下去的话,你是不是要逼着这些人去打你的土豪?
更关键的是,西夏这次帮辽国平乱其主力正是辽夏边境上的西夏军队。他们受了损失如何找补?那只能是就地取材!于是乎,盛怒之下的李元昊就让北境的士兵跑到辽国去发了一笔小财。
不过,李元昊这次并没有真的变疯,他所打劫的对象是与他同宗同族的辽籍党项人。党项这个民族不但在西夏有,辽国和宋朝也有,甚至吐蕃治下也有党项族的人。在李元昊想来,我虽然打的是辽国人,但对方更是党项人,这样也不至于让耶律宗真太过愤怒吧?
不愤怒?耶律宗真简直是火冒三丈!你是耶律宗真你也会愤怒!小弟竟然敢对大哥动刀子,这事搁谁都会愤怒!
耶律宗真随即就派人过来训斥李元昊。辽国的使者可不是宋朝使者那般好欺负,西夏对宋朝的使者向来都是明里尊敬暗里却鄙视加欺辱,但对辽国使者那可是真的当上国使者来对待,就连李元昊在会见辽使时都不敢有什么无礼的言行。但是,这一次李元昊出圈了,面对辽国使者充满愤怒的质问和警告,李元昊突然耳朵不好使了,他权当对面的这个契丹人是在满嘴放屁。
不但如此,李元昊随后还做出了更出格的举动,他派人渗透到边境的那一头去诱降那些辽国境内的党项人回归自己的“祖国”。经过他这么一番怂恿,前后总共有八百余户的党项部落归附了西夏。李元昊这是不是胆肥了?还是说他喝高了?抑或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他是吃错药了?这事别说是发生在辽国身上,就是宋朝也没法忍!
就此,耶律宗真有了要发兵讨伐李元昊的念头。他先是派遣辽国北院大王耶律候哂率军巡视辽夏边境,然后耶律候哂就命人在边境一侧广修军寨以防备西夏的骚扰,而这也是在为辽国不久之后在此集结兵力做好后勤方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