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自救指南 3 | 复暴其实没有你想象中的这么可怕
小编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患有进食障碍的来访者。大多数来访者在戒断暴食的过程中,都会有/有过控制不住的暴食的行为。他们在这样的复暴之后,会对小编这样说:
- 我怎么控制不住我自己,明明想要戒暴食,但是还是暴食,我是不是好不了了?
- 我好像又戒暴失败了,我怎么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好好吃饭?
- 我真的好失败,什么想做的事情都做不好。
- 我应该怎么办?

小编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是心疼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在戒暴食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而是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失败上,并不断地否认自己。换句话来说:
- 戒暴食是一个过程,暴食的次数减少就是成就
- 复暴并不是失败,而是一个宝贵的,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暴食的,学习机会
- 小编希望,大家在有复暴出现的时候,都能对自己说以上这两句话。
小编认为,大多数因为复暴,而产生负面情绪,否认自己价值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心态:戒暴食就是完全不会再暴食。所以,当目标设立为0次的时候,任何形式的再次暴食,都会不符合“0的要求”,也就代表着戒暴食的失败。而这样的失败带来的气馁,则很有可能让我们完全放弃戒暴这件事情,也很有可能,让我们再次通过暴食,来解决情绪问题。

但是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方式来看待戒暴的过程,即,戒暴食的过程中,每一次暴食频次的减少,都是成就。
我们可以试着给自己画一个量表,最开始用每一周为单位,并记录一周中的暴食次数。
在每一周结束之后,用这一周的暴食次数和上一周的暴食次数进行对比。
- 如果次数减少,那就代表我们这一周的戒暴过程进行得比较好。
- 如果次数增加,那么我们就将视线放得更远一些,和最开始戒暴的那一周,进行对比。同时思考,这周有没有发生,环境/生活习惯/情绪这些方面的变化,如果有,是否这些变化和我们次数增加有关系?
随着戒暴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可以将量表的单位从一周变成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最后不使用量表。

同时,小编希望大家将每一次的暴食看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并通过分析这一次暴食的原因,来理解触发自己暴食的因素。这样的理解,可以让我们在之后的戒暴旅程中,更好地规避暴食的触发点,同时调整戒暴的规划。
我们可以使用心理学上的ABC模版来理解,记录每一次复暴的经历:
ABC模板
A- Antecedent: 在暴食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产生了怎样的情绪?
- 是否这些事情/情绪在每一次暴食之前都会产生? 是否有什么事情不会让自己想要有暴食的冲动? 如果有,请列出来。
B- Behavior: 在暴食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 记录暴食的食物,是否这些食物有相似的地方记录暴食的食物来源,是否这些食物是临时购买? 还是家里面的囤货记录暴食过程中的心情,是否开心? 是否麻木? 或者难过?
C- Consequence: 记录暴食之后自己情绪上的变化
- 是否最开始A中的情绪有变化? 是否有新的情绪产生? 想法产生? 有哪些想法?
通过这样的记录和分析,我们可以大致地了解到,“暴食”这样的行为是因为哪些情绪/时间触发的,那么我们可以在之后的戒暴过程中,规避掉这些情绪/事件。
当然,很多情绪也是很难避免的,比如我们日常产生的难过,无助,孤独。那么通过ABC模版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暴食带给我们的影响/作用,比如:暂时地开心/抽离,让我们没有那么难过。
在分析完之后,小编希望大家能试着想一下,没有暴食之前的人生中,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些情绪问题的?
- 是否之前的解决方式对现在依旧有用?
- 我们是否可以寻找到,新的、可以和暴食有同样功效的行为,缓解我们的情绪?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慢慢找到,新的情绪支点。让我们更加顺利地过渡到,没有暴食的生活当中。

在下一期的推送中,小编希望能够分享这个找寻支点的过程中,会有用的技巧。同时,如何面对和适应没有暴食参与的新生活。
有兴趣的小伙伴请持续关注啦~
结语
To the readers
生活并非片段化的存在,很多事情并非只有一个终点。而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我们的每一份记忆,本身就是生活的意义。
文案 | Cassie Peng
排版 | Lisa Liu
搬运 | 枣糕
图片 | iStock, Giphy, Learbook
© 本文版权归 逾食BeyondFoo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