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自由是什么
自由是什么?
似乎从某一时刻开始,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去摆脱政治、经济、精神上的羁绊。我们不难在艺术品上看到艺术家们为自由而战的呐喊。人类推翻了自然的束缚并试图主宰它;推翻了教会制度、封建专制;建立新的民主制度来保障我们的经济自由、政治自由、宗教及私生活中的个人主义
这样看来,自由是斗争?是人在挣脱外界束缚实现个人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吗?
但弗洛姆举出数以百计的德国人甘心将自己个体的自由献出,他们拥有美好的愿景,背诵乐观的教条,他们似乎也高举着民主自由的大旗却直言不讳地说着践踏自由的言论。引用约翰杜威的原文:“对我们民主地严重威胁,并不在于外部地集权国家,而在于我们自己的个人态度和环境地法律习俗。”
我们天生渴望自由吗?
霍布斯认为由于人是平等的,同样渴望快乐,但又缺乏足够的财富使他们获得同等程度的满足,这导致相互争斗和对权力的渴望。再后来,中产阶级在政治或教派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数百万个人的经济独立让人们建立起理想的理性世界。法西斯的崛起让这座自由的大厦顷刻间倒塌。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弗洛伊德接受了传统的人与社会基本冲突对立的观念以及传统的性恶论。人是反社会的,人必须接受和满足社会的驯化以此来消除生物冲动。这种对人自然冲动的压抑会让人类文明得到升华。
简单来说,人性对满足的冲动会受到社会的压迫,而解决这种压迫的过程是文明升华的过程。譬如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个人需要与他人发生经济关系以此来满足天然的生物冲动。所以,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关系是一种满足天然生物需求,与他们发生关系是满足需求的手段,而非目的。
但霍布斯指出弗洛伊德忽略了人对社会的能动性。人与社会的关系并非静止不变。而人最美好最恶的部分,并非生物本能,而是社会进程的产物。
他将人性的需求分为两种:
1.不可或缺的部分:饥、渴、睡眠,它们根植于人的物质机体中,必须得到满足。对这些必要部分的满足构成了人行为的首要动机。
2.人性中更灵活、更具适应性的部分:爱、破坏欲、虐待狂、权力、感官享乐等。随着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他们灵活易变但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人从诞生开始,为了满足自生不可或缺的需求,被迫接受他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譬如一位孩子在未能拥有独立能力的时候不得不屈服于他严厉的父亲。一位成年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在特定环境下劳作。这种在孩提时期的影响对个人心理而言是巨大的。
此外,还有另一种强烈的需求: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以免孤独。个人在物质、观念、价值或者社会模式上与外界的相连,给了他一种共同感和归属感。(所以艺术家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宗教与民族主义,正是逃避恐惧的最佳避难所。这种惧怕孤独的企图让我们明白:人只有同他人进行合作才能生存。孩提时代的个人都有这种强烈的需要他人帮助的体验。因为他们无法独立照顾自己,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随着年龄渐长,自觉主观意识的觉醒:人认识到自己是异于自然及他人的个体的。在面对浩瀚的宇宙以及非“我”的其他个体,感受到自己的微不足道和渺小。如何寻找到自己生命意义和方向。这个方向,姑且称之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