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 | 理论维度整理【世界电影史阶段性简要】【视听语言发展史】
源于一次备考的整理。
世界电影史 | 理论维度整理
【世界电影史阶段性简要】
形成阶段(萌芽时代)(1895—1930年代)
一、电影的诞生:1895.12.28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工厂大门》
二、电影魔术师——“银幕戏剧”梅里爱《月球旅行记》
三、布莱顿学派
四、格里菲斯及早期好莱坞
五、欧洲先锋派(欧洲先锋主义电影)
1.法国印象主义电影
2.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3.欧洲超现实主义电影
4.苏联蒙太奇学派(电影眼睛派)
成熟阶段(黄金时代)(1930年代—1960年代)
一、经典好莱坞的形成
二、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四、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五、欧洲现代主义电影
发展阶段(新生时代)(1960年代-今)
一、新好莱坞及以后的美国电影
二、新德国电影
三、当代各国电影等
【世界电影史各阶段详情】
形成阶段(萌芽时代)(1895—1930年代)
一、电影的诞生
1895.12.28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工厂大门》
视觉暂留——人眼在观察景物时, 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 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视觉暂留时间约为 0.1 至 0.4 秒。视觉暂留是电影诞生的基本原理。
心理认同——也叫完型心理学或格式塔心理学(心理补偿),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也是电影诞生的基本原理。
二、电影魔术师——“银幕戏剧”梅里爱《月球旅行记》
三、布莱顿学派
布莱顿学派:是1900年成立于英国的电影先驱团体,是世界电影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术流派,因起源于英国的海滨城市布莱顿,故而得名。“布莱顿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多为摄影师,首创特技摄影和简单的蒙太奇(使电影具备自己的语言),并实验各种彩色技术。重视对现实生活的体现,尤其对重大社会问题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和表现。使得电影开始具备了属于自己所独有的叙事语言。
反对梅里爱提出的“银幕即舞台”的主张,反对在剧场中和摄影棚里记录奢华的舞台剧和营造虚幻的电影魔术,主张像卢米埃尔那样,把镜头对准社会、瞄准生活,在露天的场景中拍摄真实的生活片段。在“我把世界摆在你眼前”的口号下,“布莱顿学派”的主将们拍出了一些历史文献片和带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电影短片,对世界电影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要作用。现实主义的萌芽。多视点时空观念。
四、格里菲斯及早期好莱坞
格里菲斯:丰富了电影的叙事语言,确立了镜头作为电影时空结构的基本结构单位;创造了平行蒙太奇创造了交叉蒙太奇(融入戏剧化矛盾因素);创造了圈入圈出、帘入帘出、分割屏幕、三分屏幕等特技摄影;为好莱坞提供了典型的叙事模式(最后一分钟营救);格里菲斯所揭示的思想主题,具体、 鲜明、尖锐(社会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他也被称作电影艺术史上第一个知识分子和诗人。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片)《党同伐异》(辉煌的失败)
五、欧洲先锋派(欧洲先锋主义电影)
欧洲先锋派电影: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活动中心在法国和德国,该学派主张拍摄不以营利为目的,反对叙事的纯视觉影片。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同时把对物的描写放在突出地位。欧洲先锋派电影主要包括“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作品。一般为创作者独立拍摄的短片。
纯电影:也可以叫达达主义电影。先锋派电影的表现风格之一。法国先锋派理论家谢尔曼·杜拉克于 20世纪 20年代提出的理论主张,认为电影并非叙事艺术,不需要情节和演员表演,而应成为“眼睛的音乐”、“视觉交响曲”。纯电影主要在法国和德国兴起的一种电影运动,它的重要特点是反传统叙事结构而强调视觉性。
1. 法国印象主义电影
法国印象主义心理叙事:法国印象主义学派由 1917-1928 年贯穿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这一学派最先在电影艺术中体现了先锋主义的创作意图,因此也被称作“第一个先锋派”。印象派电影努力在叙事形式中呈现角色内心深处的意识,因此他们着眼于人物内心深处的活动,而不是外在记录。印象派电影的中心人物路易·德吕克还提出了“上镜头性”的概念。代表作: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爱浦斯坦《忠诚的心》;冈斯《车轮》《拿破仑传》
上镜头性:法国印象派电影理论的一个重要用语,1919 年,法国著名先锋派理论家路易.德吕克以《上镜头性》为题发表了一篇论文,确立了“上镜头性” 一词的基本含义。它的理论内涵是:电影艺术应当在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发现适宜用光学透镜表现的形象和景物,强调朴实无华,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点发虚等表现手段,营造电影艺术独有的诗意,而且认为惟有处于运动中的视觉形象才最具有“上镜头性”。
影像精灵 :法国印象主义提出的,电影提供给我们一个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王国,进而把人类的灵魂与万物的本质展现给我们。通过画面给观众提供一种新的认知方式也给被摄物带来一种新的表现。
2.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以罗伯特维内《卡里加里博士》为标志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诞生。德国表现主义开始于 1910 年的慕尼黑,首先在绘画中,而后在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中相继出现,一战后,德国表现主义兴起,沉浸在焦虑与恐怖中的德国表现主义认为视觉设计凌驾一切。代表人物:罗伯特维内《卡里加里博士》;弗里茨·朗格《大都会》;刘别谦《牡蛎公主》;茂瑙《最卑贱的人》。特点:影片表现主义造型风格主要依靠场面调度。
3. 欧洲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20 世纪 20 年代在法国兴起的先锋派电影运动之一。这些年轻的先锋派电影艺术家多主张“无主题”的影片创作,否定电影的叙事性。他们的影片多为探寻奇异事物或是勾起回忆与感情的想象;拒绝理性的形式与风格;拒绝商业电影。代表作谢尔曼杜拉克《贝克与僧侣》;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
4. 苏联蒙太奇学派
蒙太奇学派: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真实的描写革命发展,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表现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他们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时代的革命电影艺术,而他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蒙太奇的实验与研究上,创立了杂耍蒙太奇和电影蒙太奇的系统理论(准备阶段的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和库里肖夫的“库里肖夫效应”完成阶段的爱森斯坦《蒙太奇在 1938》蒙太奇在《1939》,普多夫金的保守部分。)并将理论的探索用于艺术实践,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普多夫金:《母亲》、杜甫仁科:《土地》等蒙太奇艺术的典范之作,构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学派。
电影眼睛派:“电影眼睛”——是苏联纪录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于二十年代初提出,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即“电影眼睛派”(纪录主义电影)。他认为一方面要①注重电影剪辑功能和蒙太奇创造作用,另一方面②强调记录功能,主张到生活中拍摄。电影机应该像人的眼睛一样去客观地记录生活实景。他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像机“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一般表演的影片(故事片),推崇新闻片。对后世纪录电影产生深远影响。
库里肖夫效应:库里肖夫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是苏联蒙太奇学派中一个重要的实验结论。库里肖夫在十九岁的时候发现一种电影现象。他将莫兹尤辛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写镜头分别和一碗汤,棺材中的少女尸体,小女孩玩玩具三个镜头组接起来,结果看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所以得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
/其他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34 年,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确立的苏联文艺创作指导原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方法理论。瓦西里耶夫兄弟《夏伯阳》标志着苏联电影走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阶段。其后产生了许多不同题材的电影战争题材,政治题材,生产题材,道德题材等。1990 年这一创作方法被取消。
成熟阶段(黄金时代)(1930年代—1960年代)
一、经典好莱坞的形成
海斯法典:美国历史上限制影片表现内容的审查性法规。由全美电影制片和发行人协会主席 W.海斯等人起草制订,1930 年 3 月 31 日公布。 它给电影下达了十二条禁令:遵守禁酒令,不得宣扬烧酒;不可详细描述谋杀、盗窃、抢劫的方法;不得出现拷打场面;不得表现不道德的性关系;不得表现黑人与白人的两性关系;不准出现堕胎或分娩的镜头;不准出现裸体镜头;不准出现男女唇间接吻;不许对国旗不敬;不许出现粗暴对待动物的场面;等等。1966 年废除,
后来的分级制取代了《海斯法典》。
派拉蒙法案:《派拉蒙法案》于1948年开始推行,该法案判定大制片厂非法垂直垄断,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被迫将电影发行和电影院放映业务分离,对好莱坞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派拉蒙法案》的推行,控制了好莱坞主要市场的“八大”结束了统揽影片制作、发行和放映的垂直垄断大一统时代。《派拉蒙法案》的实施,使得独立制片公司和影院得到了解放,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这也为后来独立制片公司提供了崛起的空间,并为后来的三大院线AMC、Regal和Cinemark形成的格局创造了条件。近年来,随着流媒体平台给电影行业生态带来的巨大改变,2020年《派拉蒙法案》正式废止。
明星制:20世纪初,好莱坞一种强调演员为主,电影本身和其他要素为辅的商业手段。20 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成熟,明星制改变了电影的叙事结构,更加肯定了演员的作用,同时也是电影制作的规范化,确立了画面的观念,同时约定了叙事。当时出现的好莱坞影星——克拉克·盖博、费雯丽、嘉宝、梦露等等。“明星制”在现在许多电影制作都有着相当的影响。1910年劳伦斯是第一位偶像明星。
类型电影(片):按照不同类型(或称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类型电影的模式:1.公式化的情节。2.定型化的人物。3.图解式的视觉影像。产生原因:适应观众的欣赏趣味;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为夺取高额的票房利润。
喜剧片:亦被称作为“疯颠喜剧”或“爱情喜剧”。由卡普拉拍摄的《一夜风流》(1934年),是这一时期这类影片的最初范本。(第一部喜剧片是《水浇园丁》)特点:往往有一个不确定的时间和地理环境作为叙事的开端,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美国式的求爱方式,且二人在人设上都有一定的阶级和生活差距,运用滑稽戏和社会风气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主题的效果和目的。多以巧妙的结构,夸张的手法,轻松风趣的情节和幽默诙谐的语言,着重刻画喜剧性人物的独特性格。代表人物查理·卓别林;巴斯特·基顿。
西部片:类型电影之一,其深层的符号和象征,是关于美国人开发西部的史诗般的神话。影片多取材于西部文学与民间传说,并将文学语言的形象幅度与电 影画面的幻觉幅度结合起来。1903 年埃德温·鲍特的《火车大劫案》是第一部西部片;而 1938 年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则被看作是西部片的典范。
强盗片:类型电影之一,简单理解就是关于强盗犯罪的影片。西部片多是与大自然文化的矛盾,而强盗片则是社会的冲突。强盗人物往往是孤独的狼和唯利是图的美国男性的缩影。 第一部强盗片就是第一部西部片《火车大劫案》。第一部有声强盗片是 1928 年的《纽约之光》。
二、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是法国 30 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它并没有系统的理论,宽泛地说,它指的是 30 年代产生的一批影片。这些影片继承了 20 年代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的创新精神,但又与社会现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并进行社会批判。实质:抒情性与现实性的结合。所谓现实性,是根植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代表了对于现状的关怀与尊重,是作品的核心。所谓抒情性,指由现状出发的自由心理诉求。代表作:让·雷诺阿《托尼》《大幻灭》《游戏规则》;马塞尔·卡尔内《雾码头》《太阳升起》;雷内·克莱尔《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让·维果《操行零分》。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 20 世纪 40 年代在意大利开始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世界电影美学及电影拍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日常性”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基本原则。特点:反映当代社会现实;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使用自然光;采用非职业演员;拒绝给主人公的命运寻找出路: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每个普通人都是英雄。代表作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擦鞋童》;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
三、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优质电影:二战后,法国政府给予优秀影片大量的鼓励与支持,但由于制片业的阻挠,所谓的“优秀电影”越来越模式化,平庸,保守,所以提起优质电影, 实际上就是一种被大众兴趣左右的,按照陈规俗套制作的商业影片。这也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导火索之一。
左岸派:50 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畔而得名。又叫作家电影。代表作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左岸派关注人的精神状态,注重对人的内心和潜意识活动的探索,富有文学性。提出了双重现实即“眼前的现实”和“头脑中的现实”还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学说,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柏格森直觉主义的影响。
作者电影: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又称电影手册派。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作者电影通俗来讲就是一个导演所有的电影创作集合出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完整的世界观。在电影创作者展现的是导演的个人风格。代表人物特吕弗《四百下》《淘气鬼》,戈达尔《筋疲力尽》《如此生活》夏布罗尔《漂亮的塞尔吉》。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法国,美学观念来自于《电影手册》的主编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有着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新浪潮有三点:①反对制片人中心制,提出导演中心制;②确立了电影个人风格的地位;③革命了电影语言和电影形式。
“新浪潮”这个名字来源于《快报》周刊一位女记者,意思就是“像一股不可抗拒的汹涌潮流冲击而来,势不可挡。”“新浪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即新浪潮电影运动,狭义则是指作者电影。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 “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特征:不反对商业性,主张把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用长镜头来代替蒙太奇,用大量的分切来加快节奏,戈达尔还使用了“跳切”。
五、欧洲现代主义电影
现代主义电影:现代主义电影是由表现传统的戏剧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现人物内心更细微、更隐秘的情绪变化,探索人性中最本原的东西,使电影由视觉艺术升华为表现内心感受的艺术影片。代表人物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八部半》;和安东尼奥尼《放大》《红色沙漠》《奇遇》;瑞典导演伯格曼《野草莓》。特征:以事件的无逻辑组合或非理性的意识活动(即生活流或意识流)来代替逻辑的情节结构。生活流弘扬的是人的直觉和情绪等,例如《奇遇》;意识流是在反映人情绪的自然流动,例如《广岛之恋》。影片多用跳切的剪辑手法。
发展阶段(新生时代)(1960年代-今)
一、新好莱坞及以后的美国电影
美国电影分级制:美国电影分级制度始于 1968 年,是美国民间组织“美国电影协会”( MPAA)制定的自愿分级制度,既避免由政府官员来审查电影艺术和管束电影工作者,又及时帮助家长做出什么电影适合他们的孩子观看的决定。评级与电影内容的好坏并无关联。美国电影分级并不是强制执行的制度,决定电影 是否要被分级是电影制片方的独立选择。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电影制片商都选择提交电影分级,而且所有的 MPAA 的成员也都同意把他们要公映的所有电影进行分级。通常分 G 级(大众级),PG 级(辅导级),PG-13(特别辅导级)建议 13 岁后儿童观看,R(限制级)建议十七岁以上观看,NC-17(十七岁以下禁止观看)等。
新好莱坞电影:指的是从 1967 年—1976 年,好莱坞电影在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兴起的影响之后;在经历了法国新浪潮的冲击之后,在经历了自身从50 年代到60 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之后,于 60 年代后半期和 70 年代,开始对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电影旧体制与旧观念的危机,都成为这时期电影革命与演变的主要背景及因素。代表人物:斯皮尔伯格,科波拉, 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美国一类作家的总称。是现代派文学上的概念,不过也沿承到了电影中。他们共同表现出的是对美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失望和不满。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这一代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完全不再适合战后的世界,可是他们又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迈克尼科尔斯《毕业生》。
愤怒的一代:即愤怒的青年。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民希望社会制度能得到改革。但是最终没有实现人民的这一愿望,而是推行“福利国家”政策, 人民的生活虽有一定的改善,政治改革却成泡影,因此引起人民(尤其是青年人) 的不满,这种情绪首先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后也出现在电影中。阿瑟·佩恩《邦尼和克莱德》。
垮掉的一代: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 1948 年前后提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他们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 讨厌机器文明,寻求绝对自由,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丹尼斯霍佩尔《逍遥骑士》
二、新德国电影
《奥伯豪森宣言》:是包括亚历山大·克鲁格在内的 26 名德国青年电影人于 1962 年在第八届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上发出的宣言“与传统电影决裂,用新的镜头语言”。宣言号召建立“新德国电影”。由于资金困难,直到 1965 年“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才正式成立。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发端。
新德国电影运动:发轫于 1962 年春天的奥伯豪森电影节。当时有 26 位德国青年电影家联名发表《奥勃豪森宣言》。重新确认电影的叙事功能,并将其纳入宏观的历史视野,将历史创伤和战后德国重建的阴暗画面交织展开,赋予历史思辨色彩和哲学深度。代表人物——新德国电影四杰:赫尔措格,文德斯,施隆多夫,法斯宾德。
三、当代各国电影等
人物的拟态式布局:(小津安二郎)当两个以上的人物出现在同一画面内时,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采用同一姿态,向着同一方向;尤其是坐在榻榻米上的人物,甚至连他们身体前倾的角度都几乎一样。
【世界电影史辨析】
1.比较卢米埃尔兄弟与梅里爱电影的不同特点,谈谈他们各自的影片及对电影发展的影响。
·卢米埃尔兄弟:现实主义;“再现生活”;纪录片的先驱
·乔治梅里爱:浪漫主义;“银幕即舞台”;故事片的先驱
2.简述大卫·格里菲斯的电影代表作及电影史贡献。
·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片)《党同伐异》(辉
煌的失败)
·贡献:①丰富了电影的叙事语言,确立了镜头作为电影时空结构的基本结构单 位;②创造了平行蒙太奇;③创造了交叉蒙太奇(交叉剪辑);④为好莱坞提供
了典型的叙事模式(最后一分钟营救);⑤格里菲斯所揭示的思想主题,具体,
鲜明,尖锐。他也被称作电影艺术史上第一个知识分子和诗人。
【电影视听语言发展史】
世界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开启了影像视听时代的大门。
(一)萌芽时期:(1825—1895)
1825年,发明的“幻盘”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最初始的基础;
1877年,雷诺(动画之父)的“活动视镜”利用该原理,在内容上进一步改进;
1894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每次可放映半分钟,但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观看。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从缝纫机的运作工艺得到启发,发明了胶片以每秒16画格的均衡速度通过放映机片门的放映技术,使影像清晰稳定地投射到银幕上。供大家观赏,终于迎来了电影的诞生。
(二)单镜头时期:
卢米埃尔时期:《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婴儿喝汤》
基本特征:(路易·卢米埃尔) 1、抓住了物体运动的特征 2、摄影选择的角度是电影化的 3、出现了有故事性,画面来自真实生活。(记录性,再现现实)
(三)戏剧性分镜头时期:
乔治梅里爱:《月球旅行记》
基本特征:把杂耍、魔术与电影结合,把戏剧引入电影 1、发明了电影特技(停机再拍、慢动作、快动作、倒放、叠化);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假定性; 2、死板的机位和全景 3、开始拍摄长故事片,开始戏剧式分场、分镜头 4、题材广泛,科幻、神话居多 5、银幕即舞台,把舞台的东西搬到银幕上来 6、出现商业性
(四)电影结构的出现时期:
埃德温鲍特:《一个消防员的生活》《火车大劫案》
基本特征:1、出现了分镜头和特写,分场景,镜内剪辑2、多个空间、多场景完成了叙事 3、首次使用了平行蒙太奇,交叉剪辑4、出现了类型片(西部片)
(五)视觉语言形成时期:
大卫·格里菲斯:《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1200多个镜头使电影表现潜力得到空前的发挥。)
基本特征: 1、景别作为一种电影手段被广泛采用,远景与特写的创造运用,赋予不同景别具有不同 意义,使景别的运用得到规范化。 2、镜头成为电影的基本构成单位。3、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把戏剧化的矛盾因素融入到平行中)、“最后一分钟营救”; 4、打破戏剧“三一律”,形成“三不一律”; 5、创造了圈入圈出、帘入帘出、分割屏幕、三分屏幕等特技摄影; 6、社会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机械理性的传达个人社会理念。
(六)蒙太奇学派的形成 (前苏联)
1、普多夫金:结构性剪辑(抒情、渲染),把格里菲斯的分镜头理论系统化,并加入抒情蒙太奇,更注重叙事和情节的渲染。《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
2、爱森斯坦:纯粹技巧方式,提出蒙太奇概念。“杂耍蒙太奇”《战舰波将金号》
3、库里肖夫:库里肖夫实验
(七)完整的视听语言形成时期
从无声到有声:1927年,华纳-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给世界电影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从黑白到彩色:1935年,雷电华-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名利场),采用特意色染印法,电影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八)、未来电影语言倾向
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3D+IMAX带来全新的技术革命
2016年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3D+4K+120帧挑战全新观影极限
视听语言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和技术密不可分 ①电影的诞生之初就和光学镜头、感光材料、机械革命分不开; ②分切的出现,停机再拍; ③声音的出现,同步声音的出现;④色彩的出现和胶片的革新;⑤电脑特效和拍摄设备的革新使视听技术突破屏障再次发展
3. 简述卓别林喜剧片的主要特征。
①塑造了一个富有喜剧效果的“绅士流浪汉”的形象——夏尔洛。
②镜头特点:强调单镜头的空间表现力,画面内部的场面调度;以长镜头的形式
表现动作本身喜剧冲突的视觉效果和连贯性
③讽刺意味的主题——人与未卜命运的冲突,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与强权文明的
冲突等;对资本主义价值挂念的质疑等等。
④整体风格:诙谐幽默又富于深刻哲理。
4. 简述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几个主要流派,列出其代表人物及作品。
法国印象主义——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爱浦斯坦《忠诚的心》;冈
斯《车轮》《拿破仑传》
超现实主义——谢尔曼杜拉克《贝克与僧侣》;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
德国表现主义——罗伯特维内《卡里加里博士》;弗里茨·朗格《大都会》;刘
别谦《牡蛎公主》;茂瑙《最卑贱的人》。
5. 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
①反映本国当代社会生活现实情况;
②通过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遭遇来反映当代社会问题;
③提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拍摄注重真实感,运用长镜头,运用自然光。
④反对好莱坞的明星制,使用非职业演员。
·柴伐蒂尼提出的新现实主义创作六原则:
①“日常性”用日常生活事件来代替虚构的故事;
②不给故事的角色寻找出路
③反对编导分家;
④不需要职业演员;
⑤每个普通人都是英雄;
⑥采用生活语言。
6. 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
·记录性;
·实景拍摄;
·长镜头的运用;
·非职业演员的运用;
·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
·部分方言的运用。
7. 简述法国新浪潮的主要创作特征。
·主题:非政治性的电影或是否定传统道德的电影;
·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
·自然环境音
·快速剪辑增加视觉的节奏感;
·不知名演员和非职业演员的使用;
·灵活制片
8. 简述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导演及作品(不少于 3 位)。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其》
让·鲁什《我这个黑人》
戈达尔《筋疲力尽》《如此生活》
特吕弗《淘气鬼》《四百下》
9.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理论主张和创作特点有哪些
·“作者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场面调度的理论”“作家论”
①不反对商业性,主张把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②用长镜头代替蒙太奇;
③用大量分切来加快节奏(快速剪辑,戈达尔跳切)
10. 【“新浪潮”与“左岸派”异同】。
·新浪潮: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其》让·鲁什《我这个黑人》戈达尔《筋疲力
尽》《如此生活》特吕弗《淘气鬼》《四百下》
·左岸派: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亨利·高尔比《长别
离》罗伯·格里叶《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
·同:①反对当时所谓的“优质电影”;②极力寻求创新,尽管创新的形式角度
多样;③强调突出导演的作用。
·异:
①美学追求上:新浪潮多追求人的生活,左岸派则是挖掘人的内心世界;
②成份上:新浪潮以巴赞《电影手册》杂志的相关人员为主力,左岸派则是聚集在塞纳河
左岸的“门阶出版社”。(一般来讲,左岸派的导演文化修养更高);
③年龄上:新浪潮的代表人物都是年轻的小伙子:左岸派导演是中年人,经历阅历更丰富复杂,对生活有着更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④时间上: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1958:左岸派的时间稍早一点1948;
⑤主题和手法上:新浪潮多是强烈的个人色彩,也多第一人称叙事;而左岸派则更多带有普遍社会意义和人类性质的主题,多二三人称叙事(左岸派文学艺术价值高于新浪潮);
⑥制作周期上:新浪潮制作周期短;左岸派制作周期长;
⑦地点选择和审查上:新浪潮不反应重大历史事件,也不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主题,拍摄地点也局限巴黎,影片内容简单,检查也很好通过;而左岸派拍摄地点跨国跨洲,目标是全世界,背景复杂,赤裸裸的反映社会现状,影片检查也常常遇到麻烦。
11.类型片的主要特征。
·公式化的情节
·定型化的人物
·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12. 【新旧好莱坞对比】新好莱坞电影的创新之处/创作特征有哪些?
①遵循传统电影类型片的样式,但通过类型杂糅进行结合发展,加入个性化风格,但抛弃了古典好莱坞讲述精英阶层的方式,使电影由精英文化走向了大众文化。
②加入了个性化风格,电影小子们成长在变革的年代,经历了女权运动、性解放、越战反思和共产主义思潮,他们怀着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受过专业的电影训练,拍出了极具个人风格的电影。
③吸收了欧洲电影思潮的风格,吸收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优点:纪实性和真实性,拍摄多为外景。吸收了新浪潮的创新精神。
④利用新的视觉表现技术:科波拉和马丁为首的着重表现人物内心和人物形象刻画,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现代启示录》和《教父》系列;另一派就是以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为首的偏重于利用数字技术来制造电影奇观,
⑤随着1966《海斯法典》废止,68年分级制度建立,制片厂创作不受限制。挑战传统禁忌,性,暴力等画面大幅度开放;
13.新好莱坞电影《出租车司机》
1 是一部作者电影,被打上斯科赛斯的个人标签
2 以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大众生活
3 实景拍摄,更具纪实性和真实感
4 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弱化,以事件累积推动情节发展,但故事仍在整体上保留其线性结构
5 更注重表现复杂的人物内心,有广阔的人物社会背景,特拉维斯孤独地生活,无聊空虚,与他从越战前线回来不是没有关系
6.批判现实,纽约美丽的夜景,流光溢彩,颓废的音乐,却反映出了地狱式的生活背景,与雏妓、黑帮、罪恶形成鲜明对比
7 开放式的文本和结局,不再追求对影片内容和人物的单一理解。
14. 简述韩国新电影的代表导演及其作品。
·(社会系)奉俊昊《杀人回忆》《母亲》《雪国列车》《寄生虫》
·(哲学系)朴赞郁《小姐》《复仇》《老男孩》《亲切的金子》
15. 简述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对现代电影的贡献。
①《公民凯恩》代表着威尔斯的最高成就,也是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
②全新的尝试复杂的叙事结构;多视角的现代叙事结构(五个人的不同视角),
③电影语言上:开创了一套现代电影语言体系——系统的运用景深镜头(深焦摄影),移动摄影,还有仰拍俯拍等表现人物关系的镜头,布光上大胆使用逆光阴影的表现。
③丰富和复杂的主题——既有严肃的社会性批判,又有超现实的风趣和机警。
④完全不同于类型电影定型化的人物,公式化的情节,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16. 简述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四大导演及其代表作品。
·施隆多夫《铁皮鼓》
·法斯宾德《莉莉马莲》《玛丽亚·布劳恩的婚礼》《洛拉》《维洛尼卡·福斯
的欲望》《爱比死更冷》《噩梦吞噬灵魂》
·文德斯《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寻找小津》
·赫尔措格 《陆上行舟》
17. 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导演及其作品
·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意志零年》《游击队》
·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擦鞋童》
·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
18. 简述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代表作及其导演风格
·《姿三四郎》《罗生门》《七武士》《乱》《影子武士》《德苏乌扎拉》《梦》
《天国与地狱》《山椒大夫》《大镖客》《生之欲》《蛛网宫堡》
①探讨人性的主题:揭示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对人性邪恶与善良充满反思。
②移动摄影的表现,“摄影机第一次进入森林”;
③画面构图受日本传统美术影响,追求画面完整和完美性,影片中阳刚壮烈之美。
④用不同的风格形式去塑造人物,突出人物的心理状态(机位,景别,画面构图等方面)
19. 简述日本导演沟口健二的代表作及电影创作特色。
·《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山椒大夫》《近松物语》《残菊物语》
①日本女性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精心描摹着女人的忧愁与哀怨,对女性的赞赏。
②日本的传统文化,东方传统古典美学观念的沿承;东方最大程度地写意与抒情
③回避特写的全景长镜头,“一场一镜”的概念;用一种流动的长镜头,最大程度地展现着诗意与现实与对女人的怜悯感。
④用女性的爱情拯救男人的灵魂的核心思想。为因男权社会的被牺牲的女性感伤与提出批判。
20. 简述小津安二郎的代表作及电影创作特色。
《忏悔之刀》《我出生了,但……》《消逝的幻想》《晚春》《早安》《麦
秋》《东京物语》《彼岸花》《浮草》《秋日和》《秋刀鱼之味》
①小津电影常常因为其电影的抒情性(能触动所有人的情感)被人称“抒情诗人”,他的电影都是描写家庭的,关于日本家庭正在经历的一些无法挽回的失落感,
②仰拍低机位、人物的拟态式布局:一种在榻榻米上其他人交流的口吻。这种交流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欣赏
③固定长镜头、禁止大幅度动作:最大程度地还原现实,淡化戏剧冲突;
④人物说话时总要面向观众,稳定的景别,镜头的组接(切);“窗帘”镜头,不直接切入家庭中,而是静舒缓地从室外切入; 间隔(不用剪辑加快影片速度,尽量展示生活本身的节奏);不指导演员,自然主义表演风格。
21. 新好莱坞运动的代表导演及其作品特点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大白鲨》《E.T.外星人》《火光》
·科波拉 《教父》《对话》《现代启示录》
·马丁·斯科塞斯 《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
·乔治·卢卡斯 《星球大战》系列
·阿瑟·佩恩《邦尼和克莱德》
·迈克·尼科尔斯《毕业生》
·丹尼斯·霍佩尔《逍遥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