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治疗的美丽新世界
迷幻剂治疗单极性心理障碍,如抑郁症和焦虑症,比现有的治疗方法好很多。在缓解躁郁症和自闭症的社交障碍方面也有少量研究支持了良好的效果。 《美丽新世纪》的作者赫胥黎是LSD发明者的好友也是忠实拥趸,不但写进小说还在临死前让妻子给自己注射了,让自己快快乐乐地离去。
迷幻剂是指改变感知觉的物质,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是带来幻视、幻听,但是主要是改变感受。其中最出名迷幻剂是LSD,裸盖菌素(致幻蘑菇),氯胺酮(一种麻醉剂,也用于戒海洛因成瘾),MDMA(摇头丸),死藤水(亚马逊地区的宗教仪式常用)。
现有的心理治疗方式,最大的缺点是缓慢、昂贵、易复发。最常见的分为自下而上的治疗,即药物(改变神经递质来改变思维),自上而下的治疗,即咨询(通过改变思维来改变神经递质)。治疗药物是SSRIs,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百忧解、左洛复、帕罗西汀、文法拉辛,它们都是通过影响五羟色胺即血清素发挥作用的,更精确的猜测是抑制五羟色胺在突触间的再摄取发挥作用,因为过度摄取五羟色胺会产生情绪过度低落的效果。但因为研究神经递质的方法主要靠动物实验,创造抑郁场景,使用药物,杀死实验动物测算当时动物脑中的神经递质,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直接研究人类脑中神经递质的精细变化。所以目前研究者还无法彻底理解为什么服用SSRIs通常要2-4周起效,并且约三分之一的服药者没有疗效,并且同样是SSRIs,为什么对同一患者,有的药物有效有的药物无效。
而非药物疗法则更为缓慢,咨询通常需要经年累月的时间,价格比药物更为昂贵。
几乎所有的迷幻剂辅助治疗的研究,都显示了巨大而惊人的治疗效果。通常治疗后明显改善的参与者可以达到70%-80%,并且不像常规药物治疗60%-70%的患者会复发。但因为迷幻剂难以制作对应的安慰剂,所以双盲实验比例极低,并且对效果的评估标准非常模糊,所以科研领域一般不承认治疗过程的科学性,甚至在1970年代,因为迷幻剂在嬉皮文化中的大规模流行而彻底禁止,导致该领域的研究沉寂了40多年,但是始终有一部分心理医生,对于致幻剂的疗效有着坚定的信心。
从患者的角度看,致幻剂治疗往往2小时就开始发挥药效,患者的感受总结起来有五点。一,迅速触及自我,不需要和心理咨询师建立信任。对内在的理解可以短时间内达到很深的程度。二,改变自我感受,常见的僵化的自我感觉“我是一个loser”、“我没救了”,可以得到逆转。三、与世界的连接感,连接他人、世界、宇宙,感到自己不再是一座孤岛。四、超验体验,比如跨越时间和空间。五、快速的情感震荡,从冷、热,喜悦、悲伤等两极感受中快速震荡。每次致幻剂治疗结束后,平静的感受可以持续一周。
治疗原理也可以得到实验支撑,心理疾病患者,尤其是抑郁症、焦虑症这类情感障碍患者,大脑的前额叶皮质是萎缩的,大脑皮质由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的数量并没有减少,但是体积减小了,其中作为神经与神经连接功能的神经突触大量丢失。前额叶是人类最晚发育出的脑结构,也是自然界动物最晚进化出的脑结构,可以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结构。前额叶与大量高级功能相关,即思维,除了吃喝拉撒睡觉呼吸的活动,都与前额叶密切相关。所以心理疾病常常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社交能力受损(无法准确识别他人意图、不适当的社交行为、负面的自我概念)、感到筋疲力尽等。常规SSRIs需要数月才能使神经细胞生长,但是致幻剂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起效。
脑中有一个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的脑区结构(DMN),它由后扣带皮层、内侧前额叶皮层和后顶下小叶组成。DMN在人专注做事的时候沉寂,走神的时候活跃,比如说胡思乱想、回忆过去、展望未来。所以研究者猜想,这个回路可能和人的自我意识有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服用了致幻剂的人,这个脑回路会十分活跃。
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研究比,躁郁症的研究要少很多,但是也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自闭症或者说孤独谱系,一直被认为大脑结构与常人不同,所以不需要常规的社交,但一篇研究表明自闭谱系的社交回避也能在服用少量MDMA后得到改善,使参与者感觉更良好、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