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读《论语注疏》,两条札记
五一放假,天气转寒,又下雨不停,宅着读新到的中华书局新的简体横排本《论语注疏》。随手写了几条札记。我不懂经学,里头应该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发在豆瓣上,正是希望豆友中的内行指正。
一、关于《论语注疏》:
《论语注疏》又称为《论语正义》,非清刘宝楠所著之另一种《论语正义》,而是魏何晏《论语集解》的注与宋邢昺的疏解合在一起的。
何晏《论语集解》,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何晏集孔安国、马融、包氏、周氏、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义,并下己意,故为之集解。”《晋书列传第三。郑冲传 》:初,冲与孙邕、曹羲、荀顗、何晏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从其义,有不安者辄改易之,名曰《论语集解》。成,奏之魏朝,于今传焉。则《论语集解》为何晏主编,采汉儒诸家之注,并加上自己及当时的孙邕、郑冲、曹羲、荀顗等人所注而成。所以严格说,作者并非何晏一人,起码还要加上这五人才行。之所以后世单单署名何晏,可能因为他起到最主要的作用,名声又最大的缘故。何晏在《论语集解》的序上说,自己集注的办法:“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论者说:何晏等集西汉以来诸家《论语》校本及孔安国、包咸、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等名家训解,考其得失,博采众长,并加以新义,即依《老子》、《周易》阐发经义,旨在以“老”化“孔”,这也是《论语集解》的最大特点。
到了宋,何晏的《论语集解》加上宋代的邢昺对《论语集解》疏解,于是有了《论语注疏解经》,又称《论语注疏》。据《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之《论语正义二十卷》提要:是书盖咸平二年诏昺改定旧疏,颁列学宫。至今承用。则邢昺为何晏《论语集解》做的疏解的来历就很明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论语正义二十卷》评价说: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亦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刊定而成。今观其书,大抵翦皇氏之枝蔓而稍傅以义理,汉学、宋学兹其转关。是疏出而皇疏微,迨伊洛之说出而是疏又微,故《中兴书目》曰:“其书于章句训诂名物之际详矣”,盖微言其未造精微也。然先有是疏,而后讲学诸儒得沿溯以窥其奥。祭先河而后海,亦何可以后来居上,遂尽废其功乎?
四库馆臣以为到了两宋理学,对《论语》的阐释才造精微,影响最大的是朱熹的《论语集注》。其实说起后来居上,乾嘉学者固然了不起,但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特别是清末民国的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才叫集大成。我以为有了程树德的总攻,《论语》的注疏、解释、阐发已经登峰造极,像当代的李泽厚、李零诸位,无非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登高而呼。
二、何晏集合了不少汉魏古注,这是他的功绩,他以道家注经,这算他的发明。前者没人不承认好的,后者就引起后世儒家的不满。邢昺的疏解,是大部平淡,但也有闪光点。
如开头的“学而时习之”,他引皇侃的疏:皇氏以为,凡学有三时:一、身中时。《学记》云:“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故《内则》云:“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成童,舞《象》。”是也。二、年中时。《王制》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三,日中时,《学记》云:“故君子之於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是日日所习也......。就蛮精彩。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另外加了一条焦循《论语补疏》的阐释:当其可之谓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时也。“求也退,故进。由也兼任,故退”,时也。学者以时而说,此大学之教所以时也。这些都是关于教育的很好的意见。
对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何晏的解释是“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邢昺进一步引申,提供了第二种解释:其说有二:一云古之学者为己,己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有人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
我以为对: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这句,邢昺就解释得很完整,很辩证。他说: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礼之用,和为贵”者,和,谓乐也。乐主和同,故谓乐为和。夫礼胜则离,谓所居不和也,故礼贵用和,使不至于离也。“先王之道,斯为美”者,斯,此也。言先王治民之道,以此礼贵和美,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是先王之美道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由,用也。言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者,言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也。
他把和解释成乐,然后进一步讲礼乐的交相互用的辩证关系。的确是很新鲜很重大的议论,可以说到达了精微的地步。反而以深造自得,阐发精微自诩的朱熹这里的解释反而显得平实了些,他在《论语集注》里说:和者,从容不迫之意。只强调用礼要注重从容不迫,自然而然,不做作不矫情。“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乃为可贵。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承上文而言,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不复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返,而亦不可行也。程子曰:“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若有子可谓达礼乐之本矣。”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行均矣。”
朱熹这一段紧紧抓住理学来讲,自然也不错,但有点比不上四库馆臣有些鄙视的邢昺。
谢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世界读书日,买了一套《柳文指要》 (1人喜欢)
- 2025年2月28日
- 临沂行--饮食、画像石与简牍 (6人喜欢)
- 临沂行--此地 (8人喜欢)
- 临沂行--在路上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