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惹的祸

南朝梁元帝萧绎,是个很有意思的皇帝。他才华横溢,智商超群,天文地理,琴棋书画,无所不精,酷爱读书,藏书达十几万卷,甚至在敌人围攻都城之际,他仍然淡定地给群臣讲课,而大臣们则是戎服以听。想来真是名士风流的画面,跟另一个名人——捷报传来,却淡定下棋,只淡淡说一句:“小儿辈大破贼”的谢安有的一拼。
然而萧绎的命运却是截然相反的,他智商高,情商却很低,性猜忌,杀了很多同族的兄弟子侄,优柔寡断,缺乏政治智慧,最终导致身死国灭。让人扼腕的是,在城破之际,他竟然命令侍从把他穷尽一生收藏的十几万卷典籍全部付之一炬,给中华文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这究竟是怎样的心理呢?想必也是因为爱之深,不想让自己的珍藏落于敌人之手吧。但他被俘虏以后,有人问他为何焚书,他的回答则是:“读书万卷,尤有今日,故焚之!”
城破之前,他仍然在大臣面前讲课,这不是装清高,他一定认为书可以带来慰藉,带来智慧,能帮助他们化解灾难,然而当败局已定,他成为阶下囚,反思失败的原因时,内心也一定充满了悔恨,痛苦,和信仰的崩塌,否则他应该也说不出那样的回答。
萧绎的失败其实不是孤例,南唐李后主,宋徽宗,这些才华横溢的君主,都是相似的命运。他们本该是顶级的文人学者,无奈却当起了君王,秉性严重偏离了一个合格君主的标准,优点无所发挥,缺点暴露无遗,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然而也有文人带兵的典范。比如王阳明,他创立阳明心学,拨乱反正,重拾孔门正道,文治武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比如曾国藩,也是书生从戎,即使在军务倥偬时,也是手不释卷,最终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位极人臣,实现了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终极理想。
如果要分析两者的差异,我们得出的最重要启示是:光读书,不可取,读书一定要跟实践相结合,一定要学以致用。其实萧绎李煜等文人君主并不是没有学以致用,只是他们用的方向不一样,他们自幼长于妇人之手,养于深闺之中,不识民间疾苦,只能把才华用在著书立说,文学创作上,而不能用在政治军事上。而王阳明曾国藩都是以身践道的儒家弟子,书上的道理和做人做事密不可分,已经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他们阅历丰富,体察民情,用丰富的社会实践来完成人生的进化和修炼。
所以,读书不是避难所,不是挡箭牌,不能跟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如果一个人自诩爱读书,却只能夸夸其谈,不能在事功上体现出来,那他估计还是走到了岔道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