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诗体插图珍藏莎士比亚作品系列
这个系列结束了,诗体插图珍藏莎士比亚作品集,一共20本,第一本是18年阅读的“李尔王”,最后一本是22年阅读的“十四行诗集”,恰巧都是在上半年读完,所以满打满算是四年的光景。起先只是凑巧在新华书店看到“李尔王”,觉得外封好看就买了,结果拖了两年才读完,上了大学,后续又在各个书店偶遇,就萌生集齐的想法。因为该系列只有一印,19年暑假的时候已经十分零散,这个平台买两本那个平台买一本,总算是搜刮全,要是待到今日再买,怕不是只剩下书店中的吃灰单本了。
对于莎士比亚戏剧来说,这个系列是不全的,历史剧仅有“亨利四世”“理查三世”,喜剧也有零落。译者多为方平,比不了朱生豪的浪漫,也不如梁实秋的全面,中规中矩。那为什么还要集齐这个系列?可能是外封的吸引,也可能单纯是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好奇。先前对他的了解全来自于课本,刻板且目的性极强,掩盖了这个文艺复时期作家的魅力,四年读完他的二十部作品后,我才确有亲历的资格谈论其优其缺。
莎士比亚在戏剧领域毫无疑问是皇帝般的存在,不过我更乐于强调是在悲剧领域。相较于其悲剧超越历史的永恒性,他的喜剧更像是利用矛盾与冲突制造的一个个小闹剧。角色之间滑稽打闹、男女主人公性别互换带来的戏剧效果、台词输出引起的拍案称奇,角色情感被他略使小技加以利用,一连串的情绪反馈如溃堤洪水般向观者涌来,这份喜悦并非哈哈大笑,而是人性中的情感引发在场观者的一致共鸣,人被压抑的太久了,需要打开内心的阀门,让情绪迸发出来。其中最出彩的当属福斯塔夫,他懒惰、奸诈、滑腻、粗俗,就是这些劣质情感反而最让观者喜欢,因为在这些缺点背后,是他的乐观、机巧、自我欢愉,他表现出来的形象不是高悬天国的圣人,而是活在人间,跳脱在市井周遭的平民。这是他的喜剧,满足了那个时代的自由需求,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四百年,纵使情感的本质没变,可情感的程度与意向已经相去甚远,闹剧或许会精彩,但内涵已难唤翻腾。
真正把他推上皇位的是四悲加上“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这五幕剧背后丰满的悲剧内涵超越了时代的限制,表达出人性永恒的痛苦。这五条走向死亡的道路无一不印证着人类自我毁灭的终极奥秘,是自然作祟?是敌人逼迫?不,是内心欲望的贪婪招来罪孽收割自己堕落的灵魂,是自己跳入苦海溺亡,是自己跌入深渊坠亡,是自己拾起刀扼断了呼吸的通道。回望人的一生,成长的道路上,是否有过哈姆雷特式的挣扎;工作过程中,是否遭遇过奥赛罗般的歧视;人生进行中,是否做出过麦克白式的选择;人际交往中,是否产生过李尔王般的伤害;爱情热恋中,是否发生过安东尼式或克莉奥佩特拉式的“背叛”。也许这五个场景程度太低,全然不能彰显莎士比亚悲剧的深层意味,那么扪心自问,人性的恶是否在自己的心中占据了哪怕一分一毫的空间。
这个世界没有圣人,只有人,具备情感,拥有人性的人。心中存在恶念没有关系,人性可以压制它,心中泛滥情感也没有关系,可以通过人性释放它,失了恶,堵塞了情,才不是人。
关于莎士比亚的阅读肯定不能满足这二十本,这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译文去年不是才出了卞之琳翻译的四悲嘛,程度更深的场景构想可以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