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Kolloquium旁听笔记二(奥古斯丁、马丁·路德)
时间:5月1日 周日 上午10:00~13:00
第一场:黄同学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九卷 奥斯蒂亚异象
对比飞升:神秘神学认为上帝是超存在超理智的,是不可被言说的,而我们人的心灵是先验的,我们只能在然后等待超脱,飞升是不定的、瞬间的、神秘的;奥古斯丁这里飞升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同时也是可以言说的,从这个角度看它可以是理智的。讲者的观点是奥古斯丁的异像可能是一种心理的活动,我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我们意向intention的影响,这个意向有可能是信念、欲望或其它的观念。
对比奥斯蒂亚异象与印度瑜伽,它们是非常相似的。圣王瑜伽强调八步功法身心并行的锻炼,尤其着重于静坐与冥想的锻炼,以达到天人合一和三摩地为目标。八步功法即进行瑜伽的八个步骤为:外在控制Yama、内在控制Niyama、体位法Asana、呼吸控制Pranayama、感觉收敛Pratyahara、集中Dharan、禅定Dhyana、三摩地Samadhi。八步功法的锻炼能分别使身体的层次及心灵的王个层次得以完美,所谓心灵五个层次为:意识心灵、潜意识心灵、记忆性无意识心灵、知识性无意识心灵、真理性无意识心灵。
老师点评:这本书的写作结构,前面是回顾自己过往的故事,他个人成长的历史;从第七卷起就开始展示他接受到的柏拉图的哲学,他独自看柏拉图哲学书籍,并此卷中达到了一种理智的上升,完成理智的皈依;在第八卷他完成了意志的转向,在花园里有一个声音,然后突然悟道,完成意志的皈依;在第九卷中又是一个上升的图景,这里与前面不同的是,他加入了母亲这个人物,他俩一起看到了异像,有观点说这可能是奥古斯丁神秘主义的体现(有争议)。给黄同学的建议是可以从文本出发继续哲学和宗教的对比研究。
关于神秘主义,mysticism这个词争议太多,不同的人给出的定义不同,唯一的共识是词源是一致的即德语的”关闭“,把一切关闭的时候就能达到与最高实在的合一。基督教神秘主义的一个源头是用”“奥纪”这个词来表述基督降生成人,道成肉身的故事,这是众多源头的其中之一,也是最大的神秘。神秘主义不仅建立在基督教的语境里,伊斯兰苏菲主义、禅宗密契主义也有,而且奥托还有一个东西方神秘主义比较。回到西方神秘主义,有两个人很重要,普遍认为普罗提诺是神秘主义的源头;另一个就是东部教会里面的韦狄奥尼修斯,他是在古希腊语写作的,在被翻译成拉丁文之后又对整个中世纪拉丁传统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托马斯阿奎那、艾克哈特、莱茵河畔的神秘主义形成的德意志的思辨学派,波莫、黑格尔、谢林,有这样一个内在思想史的关联。
第二场:夏同学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十一卷
老师点评:从第十卷起就进入了特别哲学的刻画了,比如记忆;十一卷是关于时间的讨论,读起来困难,影响大,包括现象学的哲学家胡塞尔在写作的时候也引用;十二十三卷讨论上帝创世的内容,里面涉及到原初质料等非常哲学的概念。
学界认为奥古斯丁对时间的写作最大的创新是关于心灵意义上的时间观。奥古斯丁对时间的经典定义是作为精神/心灵的延展。那么怎么去理解这个贡献呢?其实针对时间的讨论是有很长的哲学史的背景的,一般而言讨论的时候会说到柏拉图的蒂迈欧篇,写到德谬歌创世的过程,时间的产生和世界的产生是同时的。蒂迈欧篇奠定了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传统对时间理解的基本思维方式,即与时间相对的一个概念对是永恒,时间是永恒的肖像image。那么怎么去理解这个意思呢?就要结合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二分,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一个模仿,时间是对永恒的模仿。永恒是不变的,但时间是变化的,可以被划分成不同类型的,不同的类型表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但对于永恒而言, 是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如果它一但有它就有前后的关系,就是变化的。那么什么是永恒呢?在柏拉图主义者这里永恒只有now当下这个维度,当下即永恒(有点禅宗?),当下是永恒的刻画。时间的链条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还分成不同的类型年月日,这是天体运行的结果。因此时间和永恒构成一对基本框架从本体论的角度去理解时间的传统。
与之对应的亚里士多德传统,认为时间是一种对运动的测量,在物理地学里对时间进行了讨论,亚里士多德表现得更像科学家。在柏拉图主义者这里,普罗提诺专门在九章集里讨论过时间,普罗提诺与柏拉图的差别,也可以说是对柏拉图时间学说的发展,就是普罗提诺对时间有了一个新的更系统的图景,就是上课讲过的太一精神灵魂还有身体。(这里不一定严谨)他讲时间作为精神的延展,可能把时间放在宇宙灵魂world soul这个层面上,world soul之上还有的理念世界努斯。
以上这些背景是帮大家更好了解在奥古斯丁大的精神传统这,他对时间和永恒这对概念的把握是放在基督教背景之下,那么这个永恒就换成了上帝,变成上帝和时间的关系,即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时间的客观性维度就出来了,但这个客观性并不代表时间和上帝一样的 完满性,就跟永恒和时间的关系一样,在柏拉图世界图景里面real being指的是理念世界,真正的存在。现象界包括时间只能是流动的,既是being又是non-being。 【以上是哲学史方面思想背景】
【宗教文本方面】涉及到忏悔录整体十一卷的写作框架,是奥古斯丁对创世纪文本解释的一个缩减版,这可能要进一步进行文本比照深化理解。以及在宗教之城里面也有相关写作。
【贡献】奥古斯丁在面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时候是持批评的态度,他认为这是不成功的,他把时间作为运动进行测量这一观点肢解掉了,他的解决思路是只能在我的心灵/精神里面度量时间。这就涉及到奥古斯丁时间观的主观成分了,所以主观性和客观性对立的最大的一个矛盾是,时间作为上帝的造物,包括作为世界灵魂的一个特点(同时产生)。另外,奥古斯丁强调在心灵里面度量,显得主观了,也是学界要去解决的问题,即判断主客观。
疑问:时间秩序是否都要回到当下?同学补充:奥古斯丁说时间可以从未来回溯到过去,如果放在基督教语境下的话,有一个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就是周末的盼望。 上帝在时间中运动和行动,对于我们受造的人来说,当下,当下就把上帝在时间中的行动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过去,即上帝的应许,应许基督徒在未来得到救恩,未来的救恩指向过去的应许。表面上看是上帝在时间中行动的结果,但实际上是上帝规定了这样一个安排,最后奥古斯丁会说以人的有限性来终结对时间的讨论,因为人是受造的。
时间不能限制上帝,上帝有超越性,是超结构的存在,但上帝愿意在时间中行动,体现上帝的临在性,可能临在于每一个当下和每一个造物之中。
第三场:浅析马丁·路德“三一释经学”之方法论原则



背景介绍:路德非常重视希伯来语文法与字义研究;直接将希伯来文化圣经翻译为德语;深受人文主义运动在语言方面的影响;怀疑文化主义运动中过分强调旧约的字面历史意义;晚年以自己的旧约诠释方法来回应犹太人的旧约释经学。【圣经是路德认识上帝与人之关系的根源】
文字和圣灵的区分,引发了中世纪从奥古斯丁开始的与古典诠释学的区别,字面和寓意的解释。奥古斯丁发展出寓意解经的四重解经法(历史-字句,象征-寓意,伦理/道德-比喻,奥秘-类比)。“字句教授事件;寓意是你当相信的;道德是你当去行动的;类比是你当视为目标的。”

接下来听不懂,总之路德主张回归圣经,绕过罗马教廷;路德和伊拉斯谟的分歧等。
老师点评:老师自己是研究奥古斯丁的,他知道很多德国和北欧的学者因为有新教的传统为了做路德而追溯回奥古斯丁。当时在亚里士多德学说作为显学的背景下,对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进行了很多的讨论,后来的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讨论都可以追溯到这里。路德会把实体的学说用在神学的语境里,比如圣餐变体论和圣餐实体论。路德受唯名论影响比较大,既有强大的思想传统,又在时代的背景下体现其学说的。
问题的关切是什么?同学:因数路德不是一个系统神学家(与加尔文对比,写了《经约要义》和架构),路德的神学来自于他对圣经的诠释(大多是注释,论战檄文等),路德的释经学把他的神学概念传达出来。可以说,研究的问题关切是“此释经学的研究是对路德研究大图景里的一个方法论目的”。
路德对于代表理性的希腊的哲学是很不满的,希腊哲学在路德这里被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