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不再是偶然,而是常态
陆游曾在《剑南诗稿·文章》中写过“文章本天成,妙手而得之”,相信无数写作者都奉为圭臬,对于非专业写作者来说,能够写出惊艳众人的诗词确实需要一点恰到好处的运气,恰好有熟悉的素材、恰好遇见自身存在极为明显矛盾冲突的人物原型、恰好胸中字词积累适合描写眼前场景、恰好你的灵感来到……诸多恰好构成了妙手而得之。
想反,成也天成,败也天成,当这些恰好不能结伴而行,那文章该怎么写?是青灯执笔静候,还是寻找规律技巧,让自己不需要凭借捉摸不定的好风力,就可以直上青云呢?
我相信绝大对数写作者会选择后者,毕竟写作不仅仅是情怀,也是谋生手段。
九十年代初,王小波接受采访时讲到“我之所以选择去写小说,很大程度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写小说确实能够养家糊口。”
此时还要抱着文章天成的想法,期待一朝成名天下知么,这未免天真。无数作家成名的基石都是数以百万字的草稿堆积,或许创作一部作品来源一个灵光乍现的想法,但这并不是我们通常讲的灵感,灵光乍现的是创意,是一个思路,他距离成为作品仅仅是西行之路走出长安而已,还有八十一难在等待你。

如果你想写作聊以抒情,那等一个灵感则无伤大雅。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依靠写作维持生计,在写作路上有所建树的专职作家。那就需要熟识作品创作中必要构成元素的属性,了解他的特征,找到创作规律并善加利用。
也许你会问,我从不曾见过灵感,怎么能够清晰画出她的秀美模样,并与之交流建立长久友谊呢?
没关系,我们经历万古文明发展历程中,早就验证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消失而停滞,同样写作的世界里也不会因为某个人缺乏创新总结能力就不在发展。美国大学创意与专业写作课程硕士生导师简·K·克莱兰对于文学作品创作有着庖丁解牛式的驾轻就熟,在他的文学创作理论里,文理学科不在有界限,你可以像一个理科生那样把所有文学创作的必要要素罗列出来,然后填充到对应位置。甚至于那些听上去很难以捉摸的矛盾冲突、小说人物内心需求、情节设定,在他的书中都可以找到通俗易懂的解读。

《情节线》称得上一本小说情节构建铺陈的教科书,众所周知一部作品精彩与否,读者能否对书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正是书中情节作祟,矛盾冲突碰撞激烈,其所支撑的情节才能牢牢抓住读者眼球。《情节线》对情节设定构建分解成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情节预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创作更是如此,如果想要写出情节精彩的书,要弄清楚推动情节的内在动力是什么,没有任何一个故事只需要讲清楚前因后果就可以,更多需要艺术加工,挖掘人物内心活动,埋下有利矛盾线索,让你的情节更为生动。

第一部分情节预备着重解决早就情节的原因是什么,找到情节参与者(人物)的行为动机,以及如何构建服务型背景描写,让天马行空的情节创造不单薄,更有说服力。

第二部分情节设计对于情节有了整体理论认知后,那么我们进入实战阶段(创作情节),依旧遵循《情节线》中设计好的步骤,设定情节走向,控制好节奏,分清主次,最后再来个精彩结尾。

当你还在苦于无法创作出精彩情节,那不妨试试《情节线》给你提供的方法,读一本书不能够让你扬名立万,但是会给你指明方向,不再迷茫。
正向书中引言所讲,
“让灵光一现不再是偶然,而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