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开始日更了

3月重启写作后,连续写了十来篇文章,其中有几篇感觉还不错,写出我心了,让我感觉自己的文字功力有所进步,
但是后面一犯懒,睡得晚,早上起不来,种种事情,破坏了原本早晨写作时间。 那个时候,我对写作的速度与质量还有过考量, 我觉得不能为了速度牺牲质量,当没有灵感的时候,与其为了充数水一篇,不如先不写,等有感觉了再一气呵成, 是的,那时候我写作是一气呵成式,灵感来了,立刻伏案写作,直到内心的话语顺着指尖流淌完毕, 然后,也几乎不怎么修改,改改错别字就发了。 我还以此为豪,觉得是写出我心。 但是,这样一来,就纵容了我的任意, 有时候坐在桌前,写下标题,没灵感了,写不下去了, 我便告诉自己,算了,不要硬逼自己,憋出来的东西不是好东西,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就别浪费大家的时间了。 嗯,我成功地说服了自己,然后写作频率从一天一次,到两天一次,到一周一次,十天一次,半个月一次。 缺少写作对我来说是感到有种缺失的, 我想说的话没有说出来,憋在心里不知道丢在哪里去了, 那些心动的瞬间,如果不记录下来,就消散在宇宙中, 我的人生,如果不记录一下,仿佛没什么好说道的,有点可惜。 当我又看到别人提起村上春树十年如一日的规律写作, 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想错了, 村上,郝景芳,柳比歇夫,他们都是日日功,每天不断, 每天写的不多,村上好像一天规定写一两千字,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 写完就去搞别的,跑步啦,看书啦,运动啦,工作生活两不误, 郝景芳是有主职业的,好像还有孩子,所以只能在每天早上写一千字,也是只写一千字,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 就这样写出了《我的1984》,《北京折叠》, 柳比歇夫嘛,更加变态了,不赘述了,大家感兴趣自查。 再结合我打乒乓球的经验, 乒乓球是这半年来最上头的运动,三天不打手痒心痒,有段时间天天打, 有一次因为工作比较忙,那一周都没打, 等周末急不可耐去打球的时候,发现手感下降了很多。 手感,在乒乓球领域是很重要的东西, 小小的圆球,在摩擦与多种角度力量的控制下,产生不同的轨迹, 手感不好的时候,经常打出台,打下网,总是感觉差一点, 手感好的人,你看他动作即使不怎么规范,但就是怎么打怎么上台,你拿他没辙, 那个手感好的人也是球痴,日日打。 所以,我捕获的关键词是,日日功,手感。 日日功是规律,规律形成习惯,不自觉就会每天做下去,不需要「坚持」。 尤其是当把工作量控制的比较小的时候(每天一千字),做起来就更不费力了,我们的大脑(潜意识)就不会太抵抗这件事。 长期规律行事会形成一种手感,有了这种手感,可以保证即使没有灵感,也能找个话题随便写,便能写出一篇千字文章,而且,可能读起来内容还不错。 还有一个科考团首次登录南极点的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过, 讲的是当年两个科学家团队,兵分两路,比赛谁能率先抵达南极点, 两个团队都带了足够的辎重,只有行军方式不太一样, A 队在天气好的时候使劲走,每天前进很多。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就扎营休息,不走了。 B 队则是每天走可承受的固定距离,不管天气好坏都只走这么多。 那结果是 B 队顺利抵达南极点,而 A 队,不但没有到达,甚至永远葬身在了南极。 也许本文举出的例子都是我的偏见,我已经决定要日更了,所以找出很多相同观点的证据来加强我的观点, 但是这些例子都是真实的,不至于说证明日更对,其他错,但是起码能证明日更这条路是走得通的,有人走通了, 所以,我打算试一试,万一真的适合我呢,哈哈。
文:明轩
发表于个人公众号《黑客与漫画家》
我是一个程序员,漫画作者,乒乓球手,写作者,一个自由的灵魂。
希望认识更多有共同兴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