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查看话题 >我们为什么要读契诃夫:“当你念出他的台词时,它会拖拽出真实的你”
如果你看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驾驶我的车》,一定会记得电影里,主角家福对契诃夫的评价:
“契诃夫太可怕了,当你念出他的台词时,它会拖拽出真实的你。”
这种共鸣,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契诃夫所擅长描写的是人们生活中的失败,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面对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平庸粗鄙时的失败。

01
契诃夫最擅长写的是:生活中的失败
契诃夫之于俄国文学就如莫泊桑之于法国文学,但他不会像那位伟大的法国人那样开黄腔。他写的都是关于中产阶级、下层官僚和专家们的故事。
托尔斯泰仅仅把他看成是一名摄像师,就像很多英国人看待高尔斯华绥那样,因为他对离群者有着惊人的敏感。但契诃夫有一种摄像师不太有的品质,那就是幽默。
他的很多故事是悲剧,但却总洋溢着一种欢快诙谐的调子,这让作品的细节更显微妙,也增强了整体效果。我们要始终记住,他是在俄罗斯处于特殊的发展停滞期写作的,他的作品代表了经过兴盛之后复归于平淡的状态,所以我们总是到处看到像“倦怠无力”“灰暗”之类的词,一半的人物看起来已经遁入酒国逃避。
屠格涅夫描绘过之前的那代人,他们努力从生活中演化出一些新东西;契诃夫描绘的那代人则沉沦懒散,“奥勃洛摩夫病”将他们紧抓不放。
契诃夫生于南俄,是农奴的孩子。他幸运地受到良好教育,从莫斯科大学医学专业毕业。在霍乱流行的1892年,他志愿主管一个医疗区,熟悉了各种病人,这都对他很早便起步的写作生涯大有裨益。他最初因自己的幽默短篇速写集而受到关注,随着时间推移,他处理了越来越多更复杂的课题,在艺术上年复一年不断精进。
表现人们生活中的失败,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面对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平庸粗鄙时的失败,这是契诃夫作品的巨大成就。

02
契诃夫的戏剧:色调晦暗,但从不绝望
我首先要谈谈他的戏剧。
完全有理由推断,俄罗斯人去剧院是要去看在舞台外面也看得到的东西。他们身上有种不可救药的现实主义,不像我们乐于观赏大型的灾祸,他们喜欢看日常生活里的琐事精准地被搬上舞台。
契诃夫总共写过11部戏剧,其中5部是严肃题材,剩下的那些滑稽剧不值得我们耽搁时间。他发现如果过分沉溺于英雄般的举止,生活就会变得逗趣并富于戏剧性。他总是很人道,让我们一再回味往昔的情绪和感觉。换句话说,他似乎是想避免用奇迹和行动来推动故事,着力于在一无所有中构造作品。
我们看到剧中的男男女女并没有卸下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面具,他们举止如常仿佛舞台并不存在。他们就像普通人一样,会因为一个词组、一种姿势、一句哼哼的调子和一朵花的味道而现露原型。

《海鸥》讲述的是索林家族的故事。家里的姐姐是名演员阿尔卡基娜,她的儿子康斯坦丁为私下的演出做了些准备,邻居的女儿宁娜将要担任主角。后者正爱着康斯坦丁,而他对改革舞台的表现踌躇满志。此时同住在索林家庄园里的还有四十上下的名作家特利哥林。
戏上演后,阿尔卡基娜斥之为“堕落”,这把康斯坦丁惹恼了。宁娜则在演出结束后被介绍给特利哥林。管家的女儿(玛莎)也看了表演,她对一位来访的医生坦白自己爱上了康斯坦丁。第一幕到此为止。
第二幕发生在同一栋屋子里。康斯坦丁带来一只死海鸥,把它放在宁娜的脚边。其中的象征意味宁娜没法理解。

特利哥林在和她谈话时告诉她身为名作家的感受:
这是契诃夫作品中很少见的内容,读起来像是作者自己在坦露心声。
无论如何,宁娜回答说,对她而言这并不影响他仍拥有巨大的天才。就她来说,为了享受当艺术家的快乐,她愿意承担朋友的憎恨,愿意面对贫穷和失望。特利哥林随后注意到那只海鸥,他立刻在笔记本上写起来。
“我脑袋里有个想法,”他说,“可以写个小故事。有个年轻姑娘从小住在湖边,她就像海鸥一样爱这湖,她幸福而且自由,可一个不速之客到来并看见她。他仅仅出于无聊就杀了姑娘,就像杀死那只海鸥一样。”

第二幕到此结束。
第三幕里宁娜爱上了特利哥林。康斯坦丁出于嫉妒想要自杀但没成功,于是向特利哥林挑起决斗,但特利哥林对此不以为意。康斯坦丁特意和母亲吵了一架,随即有所触动,重新拾起了活下去的意愿。这时我们看到特利哥林成了阿尔卡基娜的爱人。宁娜告诉这位大作家自己想跟他去莫斯科,他们约定了见面的地方后分别。两年一忽而逝。
第四幕里我们看到康斯坦丁有了名气,宁娜上了舞台但没走红。她和特利哥林有过一个孩子,但夭折了。特利哥林又离开了宁娜,回到阿尔卡基娜身边,而宁娜的父母也抛弃了她。她上台诉说自己的故事,这时康斯坦丁明言尽管发生了那么多事但自己还爱着她,可她仍还爱着特利哥林。康斯坦丁闻言再也受不了,饮弹自尽。

这剧的情节相当阴郁,人物刻画则近乎完美,尤其是不太能欣赏自己儿子才能的慈母阿尔卡基娜和特利哥林这位软弱、骄傲的自负之徒,后者身上全然没有恶劣天性的影子。
《樱桃园》是契诃夫最后一部剧作,听起来像是个充满希望的音符,回响在他所有故事的上空。尽管现在会有黑暗和苦涩,但契诃夫总是看向未来,理想的世界终将再一次到来。
剧的第一幕里我们看到一位负有沉重债务的太太返回南俄罗斯的家中。这是五月,樱桃园鲜花烂漫的时节。我们能感到人们经过漫长旅途最终抵达离开许久的故家的那种氛围。

这位太太名叫朗涅夫斯卡娅,不谙财务,但却乐观得紧,想着能有什么人或者事情会突然出现让自己脱离困境。一个商人邻居特别精明,给她想了个办法:要是能把樱桃树都砍了,把土地借出去造别墅,那保证能有至少2500镑一年的收入。但是太太和家人都认为根本不会有这样的好买卖,他们拒绝听从这个如此荒谬的建议,还是像以前那样乐观,等着某个姨妈去世可以留给他们一笔遗产之类的好事。
第三幕里他们的房屋和地产终于要被拍卖出售,离开他们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举办了一场舞会。隔壁商人进来,宣布他正是樱桃园的买主。
最后一幕里,我们看到他们永远地离开了故宅。树已经被砍倒,屋子也将被改造成干净的郊野别墅。这一幕特别感人,也特别自然。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这既切合历史的真实,同时也具有象征的意味,因为它既展现了拥有大量土地的俄国绅士阶层失去其重要地位的原因,也展现了这些四体不勤的和蔼之徒面对精力充沛、自力更生的富人时的败落是如何地不可避免。这部剧看似了无深意,但其实每个不起眼的细节都有特定的意味。

《三姐妹》写的是极其单调的外省生活,有时因为一道划过的闪电稍感宽慰,但随着电光消逝一切又变得双倍的灰暗。故事的背景是一个火炮团来到小镇的要塞上。三姐妹是镇上人,其中玛莎是中学老师的太太,另两位伊丽娜和奥尔加则和做教授的哥哥一起生活。伊丽娜在电报局工作,奥尔加则是老师,她们活着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离开乡下,前往莫斯科定居。她们之所以还不走纯粹是为了玛莎。玛莎的丈夫是个特别啰嗦的老师,总是在背诵什么拉丁文的名词。他太太曾把他视作世间最聪明的人,但现在觉得他最和蔼也最讨厌。
剧开场的时候我们听说有位新指挥官被派往炮兵部队,他的名字叫韦尔什宁,他妻子有些疯疯癫癫。其他军官还有屠森巴赫男爵和索列尼上尉。前者爱着伊丽娜,而这位姑娘虽想和他结婚但并不爱他。玛莎激情洋溢地爱着韦尔什宁。索列尼上尉嫉妒屠森巴赫。随后炮兵团突然被转移到乡间一个偏僻的角落,索列尼向屠森巴赫挑起决斗并把他杀了。三姐妹孤独地留在镇上。韦尔什宁和玛莎深情道别,后者甚至在丈夫面前也毫不遮掩自己的伤痛,而她丈夫以一种极其可悲的方式想要安慰她。即使听到男爵去世的消息,伊丽娜也毫不在意……三姐妹于是在不幸中继续回返日常的工作。那能给她们的生活衬映出一些色彩的闪电被夺走了。
我们当然无法否认这些剧作色调阴暗,但是这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契诃夫从未绝望,他对未来的信念坚不可摧。他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艰难:除了继续尽我们所能地快乐工作外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满足了所有伟大作品所必备的第一要件:尽管色调晦暗,但充满趣味。他的作品很幽默,是座不停洋溢着灵感和审美愉悦的泉水。

本文节选自[英] S.P.B.梅斯的《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本书已上架豆瓣阅读,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译言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纪念《达洛维夫人》出版100周年:伍尔夫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4人喜欢)
- 米兰·昆德拉:用严肃的内容和轻盈的形式,揭开人生的真相 (11人喜欢)
- 我会变成一个平静、独立的人,一个用得上自己本领的人,一个因为诚实、善良的工作而获得生存的实感和长久的满足的人 (3人喜欢)
- 消失的她们:已婚女性被害案,为什么“凶手总是丈夫”? (5人喜欢)
- 在性骚扰事件中,为何许多目击者选择保持沉默?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