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舞剧《孔子》、《李白》、《一义孤行》的观后感



个人感觉无论是话剧、歌剧还是舞剧,核心都是戏剧,区别只在于演绎方式上,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演一部剧,那么话剧用台词、歌剧用声乐、而舞剧则是用舞蹈,所以成就一部经典作品需要好的剧本和好的演员,而好的舞蹈演员就需要同时具备好的舞技和演技。
中歌的三部大男主剧,《孔子》的剧本是最讨巧的,也是欣赏门槛最低的,大家对孔子已经有了最统一的印象,就是至圣先师和有教无类,然后舞剧的编排上也比较饱满,这种情况下对演员本身的要求就不是太高,或者说,由谁来演对最终的呈现效果没有那么大的影响,舞剧的本质是艺术,而非竞技,传统上汉民族对舞蹈的认识也是一种用来表情达意的高级方式,并不是唐诗逸连跳10个绞腿绷子就打10分,石雪函跳8个就打8分,余瑜跳不了连续的就打0分,重要的是演员们能不能贴合角色,能不能传递情绪,能不能让观众共情,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薰香这一段是石的处理更好,香是什么?是袅娜的,是缠绵的,是似有若无的,是欲语还休的,需要更柔美更连绵不绝的表达。而玉人舞这一段是唐的处理更好,因为玉质地坚硬、声音清脆,更需要一种爆发力,一种干脆利落的果决。当然,如果是已经经历过昭君几百次锤炼的现在的唐再去演绎妃的话,又会是另一种结果了。余在舞技上比前两位差一点,但是从艺术表现力来看,她的妃我觉得也是ok的。同样,孔子这一角色,当然是胡阳的舞技更高超,但是杨思宇的处理也很不错,是值得买票进场观看的。
对于《李白》,与其说是舞剧,我个人感觉更像是舞蹈诗,因为《李白》的剧本在3部剧里是最弱的,编排上更加的诗情画意,更加有印象派绘画的感觉,传达的是一种意象。在此前提下,对演员的要求就无限拔高了,所以才会有胡阳的李白和非胡阳的李白完全是2部剧的感觉。胡阳本人和李白这一角色是最契合的,可以说是本色出演。将他和别人区别开的不是技术技巧,而是对李白的演绎,是他的艺术表现力。比如将进酒的抛剑,抛得好的时候会后接一个挽剑花,抛得不好的时候就没有剑花了,因为时间不够,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是李白,观众能感受到他的情绪,能被他共情。我妈从来没有看过舞剧,但是五四晚会唐诗之路大月亮出来的那一刻,我妈指着胡阳说这是李白,这就是演技。相比之下,我感觉杨思宇更适合演绎老年版杜甫,有点忧国忧民的气质,而小魏和两位前辈差得有点远,但是作为纸扇书生的领舞,还是有潜力的,再打磨几年,增加点人生阅历相信会有更好的表现。但为啥胡阳版的李白没有胡阳版的孔子评分高呢?我觉得是李白的欣赏门槛更高,观众自身对于李白的刻画是不均一的,那些觉得李白就该是仙人,就该疏狂清高无忧无虑的,肯定没法欣赏舞剧《李白》。李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不是想象出来的人物,他有他的七情六欲,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从苦难中开出的花,情绪上是饱满的、逐步递进的,在不断的升华拔高,如果他真一生顺风顺水又怎能写得出那些意境深远的诗词呢?只能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回到舞剧《李白》上,个人觉得前2/3讲述的是身为凡人的李白,后1/3才是他逐渐超凡脱俗,最终捉月飞升。
最后是我最爱的《一义孤行》,可以说是大阳阳的演技封神之作,这部剧的欣赏门槛也是三部舞剧中最高的。无论欣赏何种艺术形式,都需要了解作者本人身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品里描绘的时代背景。《赵氏孤儿》发生的时代实在是离现在太久远了,久远到意识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那个年代,讲究的是一诺千金,讲究的是士为知己者死,比如荆珂刺秦王,荆珂和秦王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秦王没有迫害过荆珂,荆轲也不能从这件几乎是十死无生的事件中获得任何好处,所以对于现在那些只会说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的人来说,无法理解荆珂,也就无法理解程婴。这就是为啥赵孤的评分这么低,对于那些人来说,程婴、荆珂完全是和他们截然相反的一种存在。什么叫共情、共鸣呢,就是观众对角色的认知和演员对角色的认知在此时此刻达成一致,所以既是观众选择了作品,也是作品选择了观众。回到舞剧本身,可以说这是一部演技要求远高于舞技的作品,程婴不需要三不沾,不需要空中转体,但是就能催人泪下,包括屠岸贾、程勃、程婴妻、庄姬、军师,每个角色都是立体的鲜活的,每个人都可以说是戏精附体,如果只能看一部舞剧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选全a卡的《一义孤行》,表白全体演员,你们是真正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