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个资产证券化项目终于出生了
2022年4月28日,我的第一个资产证券化项目终于出生了。如果将2020年8月26日首次申报交易所比作是“建档”,将获取无异议函比作是获得“准生证”,将发行成立比作是“出生”,这个怀胎19个月的项目终于出生了。
值得Mark的几个日子
2020.07.19第一稿方案书
2020.08.25项目启动会
2021.08.26首次申报(建档)
2021.09.13一次反馈
2021.10.19二次反馈
2021.11.23中止核对
2021.12.31恢复核对
2022.02.15三次反馈
2022.02.25四次反馈
2022.03.07通过&封卷通知
2022.04.06完成封卷
2022.04.08获取无异议函(准生证)
2022.04.28发行成立(出生)
这是我入职资产证券化承做岗位后的第一个承做项目,所以这个项目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在项目承做的过程中,也许有的人会在意项目是否能成功发行,对我而言,我更在意的是过程,比如每项工作做的是否足够得周全,过程中走过的弯路是否吸取了教训,和同事的合作是否锻炼了协调能力等等。
在整个项目承做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券商在项目里,最重要的其实是作为项目的牵头人、发动机的角色,要学会协调中介机构、为达成同一个目标、高效且一致地工作。
2019年底跨行转到资产证券化行业,虽然2020年上半年做了几十份各种类型资产证券化的方案书,但完全没有任何的承做实操经验。2020年8月,第一次参与项目承做,当我被委任作为这个项目的现场负责人的时候,当时我对于承做工作的内容是一无所知的。由于团队当时人才结构的缺失,也确实不存在一个有时间、有经验的前辈能手把手带教,只能是部门负责人亲自带我做这个项目,所以整个过程中我都是很忐忑、彷徨、焦虑的。面对企业领导和中介机构问我要工作安排时间表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需要每个工作环节之间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每个中介机构需要做什么工作、各项工作开展需要的时间是多少。我只好找其他项目的类似文件中去看,去研究,去摸索,然后战战兢兢交出一份不是很笃定的工作安排时间表。
我不害怕接受新的工作、新的挑战、学习新的事物,但我常常会担心因为自己存在知识盲区给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感谢XIN姐常常给我鼓励,鼓励我“不要害怕犯错”。突然想起来某次因为方案书做的不好被领导严肃批评后,我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笨”,大橙子对我说“不是每件事都要100分的,不要想自己1分丢在哪里了”。后来每次遇到压力,翻到这段对话,心里就会宽慰一些。
在承做过程中,我开始适应自己其实就是一个信息集散点合整合中心的角色,我常常需要同时处理来自企业、托管行、律师、会计师、评估、评级等外部对接人的信息,还需要同时处理来自内部质控、合规、风控的信息。一开始接触承做工作的时候,我是很不适应这样来自四面八方信息对我进行轰炸的。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天,朋友苦恼于如何适应multi-tasks。后来每次当我处理完multi-tasks后,我就很有感触,适应适应,就适应了。
我很感谢在这个项目过程中不厌其烦帮助过我的同事。这个项目命途多舛,经历了4次反馈意见,经历了1次延期,1次中止核对,才终于拿到了无异议函。期间因为各种各样的监管政策原因,反反复复过好多次内核,真的很感谢项目组的小伙伴和后台的小伙伴的帮助。
我很有幸参与了这个项目承揽、承做、承销地每一个环节。每一轮交易文件的修改,每一次内部审核流程,每一份汇报材料,真的是只有亲手写过、亲身经历过,才知道每一环工作之间逻辑关系的错综复杂,每一环工作量的繁杂,每一个细节表述的重要性,每一次赶时间节点的压力。后台的同事问我为什么这个项目每次都是火急火燎地赶流程、赶时间,我只能微笑,因为每次并不是我们项目组工作效率不高,而是每次阶段性工作的时间表排下来就刚好遇到节假日放假,面对来自企业的压力,我们就只能赶在放假前完成阶段性工作。
承做过程中,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在我已经明确每一项工作的工作要求、工作方法、工作目标后,因为时间有限,很多工作有时效性要求,常常因为工作量太大兼顾不过来,如何才能将每一项可拆分的工作打包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模块交给其他同事,并由其他同事闭环帮忙完成呢?希望不久我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今天公司的公众号发了软文宣传了这个项目的成立,首页用的是我和同事一起DIY排版设计的宣传海报,公司不少同事都转发了,感慨我司时隔两年又回到类REITs的赛道,感慨我司22年的首单。我也有些感慨,感慨项目的来之不易,但我更多地希望这个项目成立后的后续工作能顺顺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