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即生活
今年的春天是一个快速生长的季节。 一夜之间我从junior被拉到experienced的位置,我的老板从闲散的澳洲大叔换成了一个有事业心的女性director,整整比我高了四级。从客户经理完全转回做项目经理也才几个月,我一直在execution mode,很少去思考why的问题。初期对我而言是降维打击,老板常常在会议上把我问到哑口无言,甚至有一次她说,你每次都说understand,我其实不知道你有没有明白。 她要求很高,也是一个很好的老板。她喜欢提问题,期待每一个人去分享自己的思考。即便是一些任务分配下来,她也在等我们的回应,到底我们作为execution的一方觉得是否合理。这在职场中并不常见。 短短三个月,我已经体会到问问题的重要性,有时候junior来找我,他们其实不知道自己在问什么,也会把我带偏。但如果看到背后的目的,有些问题本身其实无效。 前几天和老板catch up,她提议要建一个data team,把所有流程规范化。过去项目团队没有合并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看data,合并以后和teammate讨论也是从execution的层面去考虑简化,后来再讨论又认为应该做一次assessment,把R&R划分清楚,再决定如何执行。等到老板提出data team这个建议,整件事情才算是从点到线再到面被完善。
这些讨论发生以后,我才意识到工作很需要系统性思维。今天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做,我打算怎么做,stakeholder有哪些。如果长期想要来实现它的话,怎么样加入一个清晰的框架。这一切都应该先于execution发生。总的来说,关键点在于我是不是处在一个有意识的常常思考的状态。 做项目经理resource是永远不够的,我几乎每天都要思考如何更高效,减少一些无谓的沟通或者admin工作,同时又要manage上下级的expectation。我其实不太喜欢把工作的态度带到生活中来,所以我在生活中基本上是无脑运行,也不会想如何去维系和身边人的关系,总觉得真诚就够了。 也是这个春天我喜欢上了一个人,知道对方对我并无好感,但我还是找他聊了一次。处理感情的方式我大概和蒋方舟有些类似,大家聊完,把互相的想法说清楚,给这件事情一个closure,不拖泥带水。也是走到人生的这个阶段,难过一两天就放下了。 对方说他喜欢轻松的女生,我倒并非要因此改变自己,但他给了我一个思考的契机:我是不是一个沉重的人。我自我感觉当然不是,虽说我具备了高敏感度人群的许多特质,情绪阈值颇高,但我知道这些负面情绪也就是一瞬间的波动。It‘s just a matter of time. I can manage。 等我翻遍自己的豆瓣,发现自己给人的感觉的确有些沉重,光是吐槽工作就有无数条,当然客观事实是我今年的工作压力的确不小。工作之余我的大脑完全处于放空状态,一件事情想说就说了,也不大管看到或者听到的人怎么想。我更加不想去manage对方的expectation,这是相当耗费心力的事情。 但我很喜欢琢磨别人给的反馈,并非为了别人去改变自己,而是我是不是可以更加聪明的去manage我的压力和情绪,在合适的场合说恰当的话。如果有一天我要做一个leader,毋庸置疑资源一定不够,我怎么给团队带来passion而不是frustration,这需要我本人有很稳的内核,和junior沟通的技巧,以及合适的方式去处理压力。就好像我妈一直不太知道我的工作到底做什么,她不了解金融业。过去我懒得解释,最近我给她打了个买菜做饭的比方,她才明白一些。以上种种,都需要一个有序的思考状态而不是任由大脑无意识的漫游。 但人这样做又如何与自己的情感世界相处,我还需要一些时间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