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阶段的人生---克尔恺郭尔人生三阶段之一
克尔凯郭尔写了一本书叫作《非此即彼》(Either/Or),这本书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两部分,可以形象地表达“非此即彼”的意思)在其中的第一部分中,编辑者(原文:这实际是克氏自己的笔名)故意命名一个叫作“A”的人物所写的思想混乱的文字。A这个角色的天真的愿望(生活哲学)就是生活顺其自然,悠哉乐哉。他的生活理想可以用20世纪的诗人T•S•爱略特(T.S.Eliot)的诗句“你的人生实际是你自己谱写的优美曲调”(You are the music while the music lasts)来表达。这种完全的自我陶醉的生活我们偶然会在愉悦的情况下体验到,A这个角色就是憧憬着这样的人生。要是人的整个生命都是这样该有多好!那样他就可以避开反省,免了自我觉悟,独立思想,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选择的苦恼,所有这些人为的努力,都是费尽心机而又往往得不偿失。如果一个人只是享受直观地生活该多好!(简单率真的生活,感性的生活,心学的直觉主义,少了许多心机,心情会愉快)。A的梦想就是过这种省心而直观的快乐生活!
但是,A这个角色又是一个聪明和精于计算的年轻人。他知道梦想般的直觉生活是不可能的。因为,直觉的快乐人生是追求不到的,(从逻辑上讲,一旦追求,就不是直接和自然的生活了,追求活动本身就是心机和计谋参与其中的活动)如果将直觉和快感生活当作人生的理性和目的,那自然就意味着这种设定(人生目标)本身就违反了你原来的直觉的理想的生活目标。如果你这样设想:“我所要追求的生活就是直观快感的生活”,这就证明你已经迷失了你原来的所追求的自然无为的生活。(儒家的心机,道家的无为,佛教的“言语道短,心行处灭”;道遗,)因为这样的梦想目标意味着你在反思一种美妙的自然无为的人生。(这就违反了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实际上,人类不可能获得直观快乐和自然无为的生活。A这个角色自己也很清楚,直观的快乐不是他的生活现实,只是他生命中的主要关切。(the chief preoccupation)
当A这个角色反思唐璜这个人物时,他就明白上述的人生意义了。在A的眼里,唐璜(Don Juan)是一个追求纯粹的、质朴的(undifferentiated)和直觉快感刺激的人物,活脱脱的就是一个色情之徒。一切女性都是唐璜(430)追求的对象,他对女色绝不挑肥拣瘦。在莫扎特(Mozart’s opera)的歌剧《Don Giovanni》(唐璜)(克尔凯郭尔特别喜欢这个歌剧,看了无数场演出:原文) 中,唐璜的仆人记录下了他每次所征服的女性数量,他用讽刺的口吻告诉我们仅西班牙籍的被征服者就达到1003名。照克尔凯郭尔看来,唐璜这个角色代表了类似自然的力量,类似雪崩或飓风,正是由于这种特性我们看到了介乎人与自然之间的东西。A这个角色因此得出结论说,这种“纯粹的生命”只能存在于艺术之中(自然的爆发力是动物性的,与伦理的生活作比较,故此叫做美学的,享受的,伊壁鸠鲁式的人生)而音乐则是这种人生的恰当的表现。感官刺激(原文: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快感)并不是人类的本质实在,而只是人类本质实在的一个方面。照A看来这就是抽象(作为讽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抽象概念)!
即便是这样,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A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明白无误的解决方案:使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艺术作品。这就是带着艺术审美的态度来看待或履行自己的生活。直接的快感也许会很快消失,但是建立与其上的审美的愉悦却是可以长期受用的,或者说是更重要的。总而言之,在审美的人生态度中存在着著名的“审美的疏离”(esthetic distance:即上面所说的肉感的刺激会很快消失,离来长久的感官刺激之后,更重要的是审美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刺激本身是一种价值取向,而不是刺激本身的物质性强度)。为了要表达这个目的,A写一个“袖珍生活手册”,名为《轮种》(Rotation of Crops):
“经验丰富的人都说,做事情从基本原则(经验和抽象的本体的关系,他比喻绝对精神,形而上学的本体,上帝这些抽象的东西,是开天辟地的基本原则,在基督教就是创世纪的那些人类始祖的故事和神迹)开始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我就照着他们的说法去生活,结果发现其所谓基本原则就是所有的人都是无聊的……。无聊是一切邪恶的根源”
“这种人类的精神状况可以追溯到世界的起源。诸神是无聊的,因此他们制造了人类。亚当是无聊的,因为他很孤独;因此上帝为他造了夏娃。自从那一刻开始,无聊就来到了这个世界,无聊的数量也随着人类繁衍而增多。最初是亚当一个人无聊,后来是亚当和夏娃一块儿无聊,接下来是亚当、夏娃、该隐和亚伯一家子无聊。再后来就是世界上所有人类和民族体现为普遍的无聊(to be bored en masse)。(嘲笑普遍性,共相和抽象原则,上帝)这时候的人类为了自我安慰,于是想到了去建构一个高高在上的通天宝塔。这种想法之无聊一如那个想象中的通天宝塔,不折不扣地反映出无聊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弥漫。”(EO1,285-286)
下面我们还可以来具体地看看A这个角色的生活性质,他将一切生活内容都按照对称的概念来安排:
有趣的与无聊的。
农田里的轮种方法可以被视为一种使事物保持生趣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其中值得推荐的地方。
当然,在轮种中品种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保持与老品种的一致性是最无聊不过的了。(讽刺的口吻谈论形而上学的本体,绝对精神,理念:经验事实的多样性才能避免本体的独断性,生命才有朝气和活力和意味)。但是,仅仅依靠改变(或使得原物种产生变化而获取多样性)物种的环境(改变就是多样性,表示与原来不一样)来达到多样性是没有用处的,因为这种改变是“庸俗而缺乏艺术趣味的”:
“人们因为厌倦了乡村的生活而迁往城市,人们因为厌倦了自己故乡的生活而迁往海外,人们因为厌倦了欧洲而迁往美洲,诸如此类。人类所执著的这些狂想一如从某星球飞往另一星球的永不停息的太空航程。”(EO1,291)
一个人所必需做的事情就是使自己的生活多样化(人生哲学中的反对形而上学,神学,黑格尔主义的本体论,存在主义的转向),A角色将之比作于农夫的轮种(物种的有良化必须是翻新和变异,而不能重复或复制原来的品种,反形而上学本体论)。他这里通过轮种所表达的思想是遗传学中记住和遗忘原来品种的有效机制(遗传学中的意义,后辈对于前辈必须记住某些生命信息同时必须忘记某些,才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否则是重复,那就无聊了,没有生命力和意义了。)为了防止(生命与自然物是一样的,自然道理运用于人类)无聊,我们必须以艺术审美的眼光看待生命延续中的记忆和忘却机制,而不是盲目地记忆和忘记原来物种的品种,可惜大多数人都是盲目记忆和忘记。人们如果按照这种艺术审美的眼光来记忆和忘记原来的生命信息,那么我们的生命经历就总是有趣而又永恒的:
“一个人的生命中没有哪一部分是当他想忘记时而又不能忘记的,如果真有那种不能舍弃的部分,那一部分一定也没有什么意义。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的生命中确实有些部分又是必须被记忆的,因为这些部分总是具有意义的。”(EO1,293)(在人的生命中某些信息是他想忘记就可以随时忘记的,这正好表明这些信息毫无意义;而另外还有些信息是他想记忆就随时可以记忆的,这正好表明这些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进一步讲,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的都希望摆脱任何束缚而获得绝对自由,对于那些经常面临无聊的人类来说这种渴望自由的心情就更不用说了。因此,一个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无聊与追求自由的矛盾状况,(431)避免责任的约束。这时他的生活选择因该是舍弃友谊(原文:保持熟人的关系就足够了),舍弃婚姻(原文:随兴而至地与异性逢场作戏也就够了),舍弃一本正经地做事(原文:一本正经地做事总让人感到极其无聊)。
人生面临的关键是自我控制。正如A以“格言”(aphoristic)的方式所写到的那样:
“真正的愉快不是愉快物质性方面,而是思想愉快的观念。如果有个鬼神极其顺从地为我服务,比方说,我要一杯水,结果他就给我拿来世界上最珍贵的酒,味道调和得极为可口而且是装在圣杯里的。这种谦卑的顺从鬼我实际上很看不上眼,因为我的目的是让他知道我所追求的愉快并不是物质性质的愉快,而只是我思考愉快的独特的方式。”(EO1,31)
A这个角色写了各种各样的文章以讨论人生中有趣的问题,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引诱者日记》(The Seducer’s Diary)这部手稿了。在该书的类似前言的文字里,A说这部手稿是他从一个熟人的桌子上偷来的,尽管在《非此即彼》(Either /Or)书中出现的“编辑”对此事表示怀疑。那个“编辑”怀疑这个写作手稿的人就是A自己,可能是表达了A本人的一种梦想,即A或者我们一般人都具有的某种生活潜力。
这部日记的线索很简单,主要是说日记作者—约翰(Johannes,John ;p.429), 他碰到了一个叫做科蒂尼亚(Cordelia)的姑娘并被她迷住了。为了得到姑娘的好感,他极力巴结姑娘一家人。表面上看他对科蒂尼亚并不在意,而是在意她那絮絮叨叨的婶婶;但他又千方百计地让科蒂尼亚对他产生兴趣。他还故意突出了另一个叫爱德华的年轻小伙子,此人平庸且无聊,但是却正与科蒂尼亚相爱。约翰在日记中突出他是为了与自己作比较,这种安排很微妙,以使姑娘原来的恋人相形见绌。他最终得逞了,使得姑娘与自己订婚。他甚至让姑娘相信结婚只是真实的爱情的外在的寄生物,这样促使她自己做出某种选择。正是在这样的引诱之下,姑娘自己解除了与他的婚约。后来他们有了一夜风流,然后就分手了。
这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和高潮都是按照约翰的精心策划进行的。其结果是,这个日记的情趣远远不同于通常的追逐肉体刺激的色情文字。因为它的旨趣是在人的心理方面而不是在生理方面。必须要这样安排才行,因为“引诱者”(约翰这个主人翁)与唐璜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种角色。唐璜这样的角色通常被视为完全缺乏反思的、追求直觉快感的好色之徒,而“引诱者”则完全生活在反思之中,偶然也能够接触到有关实在(反思而得到的本质或本体问题)的问题。约翰的生命都是在策划、安排、计谋中进行的,他因此是在欣赏这些思想方面的活动,而不太在意策划的结果和内容(关心过程和思想,而不是肉体方面的结果和内容),一如我们在剧院欣赏一出戏剧那样。在他生命的戏剧中,约翰本人既是剧本,又是演员,同时也是观众。他所关心的不是实际的引诱(指其他引诱者常有的征服对方而获得的肉体快感:原文),而是导致那一肉欲快感的整个戏剧。这才是艺术的真谛。为了保存这种人生经历的审美特征,他必须保持一种审美意义的距离,甚至与他这个肉体的人保持距离,才能表达美感的深义:
“我几乎不能认识我自己了。我的思想像激情澎湃的大海那样喧嚣不已。如果其他人能够看见我在这种状况下的灵魂,他定会看到,这个灵魂好像一叶轻舟,俯冲着进入大海,以冲入深渊中的暗流,面临十分恐怖的惊涛骇浪撞击。他没有看见船的桅杆顶上站着一位观望远处的水手。喧嚣吧,不管你有多大的能量,喧嚣吧,不管你如何激情昂扬,哪怕你的浪涛卷到云层,你都无法漫过的我的头颅—因为我是安坐山颠之王。”(EO1,324-325)。
他在日记中还将个体的生命当作审美的客体。他的议题是以秘密的方式讨论的,如果他欲将自己的意图直白地告诉科蒂尼亚那整个情节就会被破坏了。因此,他必须对科蒂尼亚进行必要的欺骗。照康德和黑格尔的话讲,他是在将科蒂尼亚作为目的,而此目的是她本人不仅不愿意的,而且是她毫无知觉的。
那么,约翰爱科蒂尼亚吗?约翰在这样问自己:
“我爱科蒂尼亚吗?当然爱,诚心诚意地爱!是的,痴迷地爱!当然,也就是审美意义上的爱。”(EO1,385)
他自我安慰说自己给了科蒂尼亚许多惠顾。这些恩惠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他唯一自觉的意思是:他使得她的生活更有意义。他发现她仅仅是一个天真的姑娘,他想要将她变成一个成熟精明的妇女(哲学应该有变换气质的功能:study passes into character:将她从一个天真的少女变成一个精明的少妇)她本来是质朴的,不谙世故的,不知变通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教导她认识可能出现的愉快和恐怖。他要改造她,使她从自然无为变成积极进取。因此,他至少是告诫自己要这样做。
科蒂尼亚是否同意他这些想法,那是另外一回事。A这个角色将科蒂尼亚给约翰的一封信收入这个日记作品之中,这是约翰没有拆开看就退回来的信:(EO1,312):
约翰:
我从来都没有称呼你“我的约翰”,因为我知道你从来也不希望我那样称呼你。可是,我在灵魂深处就是想这样称呼你,尽管这种想法使我倍受煎熬。我真的就想把你视为“我的”,哪怕是我的引诱者,我的欺骗者,我的敌人,我的谋杀者,我的痛苦的根源,埋葬我喜悦的坟墓,我的不幸的渊薮。我认为你是“我的”,我也是“你的”。这些想法过去曾使你开心,也使我感到自豪,难道现在就成了灾星?成了万劫不复的霉运了吗?……我是属于你的,属于你的,哪怕是属于你的霉运啊!
你的科蒂尼亚。
即便是在审美的层面上我们仍然不能肯定约翰是否有恩惠于科蒂尼亚。但是,我们知道这种问题是不能提问和回答的。(这是找不到答案的问题)——Norman Melchert, The Great Conversation: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California :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1991)诺曼•麦尔切特:《伟大的对话: 哲学史导论》美国梅菲尔德出版公司,1991年。P.430-433。
但是,A这个角色又是一个聪明和精于计算的年轻人。他知道梦想般的直觉生活是不可能的。因为,直觉的快乐人生是追求不到的,(从逻辑上讲,一旦追求,就不是直接和自然的生活了,追求活动本身就是心机和计谋参与其中的活动)如果将直觉和快感生活当作人生的理性和目的,那自然就意味着这种设定(人生目标)本身就违反了你原来的直觉的理想的生活目标。如果你这样设想:“我所要追求的生活就是直观快感的生活”,这就证明你已经迷失了你原来的所追求的自然无为的生活。(儒家的心机,道家的无为,佛教的“言语道短,心行处灭”;道遗,)因为这样的梦想目标意味着你在反思一种美妙的自然无为的人生。(这就违反了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实际上,人类不可能获得直观快乐和自然无为的生活。A这个角色自己也很清楚,直观的快乐不是他的生活现实,只是他生命中的主要关切。(the chief preoccupation)
当A这个角色反思唐璜这个人物时,他就明白上述的人生意义了。在A的眼里,唐璜(Don Juan)是一个追求纯粹的、质朴的(undifferentiated)和直觉快感刺激的人物,活脱脱的就是一个色情之徒。一切女性都是唐璜(430)追求的对象,他对女色绝不挑肥拣瘦。在莫扎特(Mozart’s opera)的歌剧《Don Giovanni》(唐璜)(克尔凯郭尔特别喜欢这个歌剧,看了无数场演出:原文) 中,唐璜的仆人记录下了他每次所征服的女性数量,他用讽刺的口吻告诉我们仅西班牙籍的被征服者就达到1003名。照克尔凯郭尔看来,唐璜这个角色代表了类似自然的力量,类似雪崩或飓风,正是由于这种特性我们看到了介乎人与自然之间的东西。A这个角色因此得出结论说,这种“纯粹的生命”只能存在于艺术之中(自然的爆发力是动物性的,与伦理的生活作比较,故此叫做美学的,享受的,伊壁鸠鲁式的人生)而音乐则是这种人生的恰当的表现。感官刺激(原文: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快感)并不是人类的本质实在,而只是人类本质实在的一个方面。照A看来这就是抽象(作为讽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抽象概念)!
即便是这样,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A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明白无误的解决方案:使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艺术作品。这就是带着艺术审美的态度来看待或履行自己的生活。直接的快感也许会很快消失,但是建立与其上的审美的愉悦却是可以长期受用的,或者说是更重要的。总而言之,在审美的人生态度中存在着著名的“审美的疏离”(esthetic distance:即上面所说的肉感的刺激会很快消失,离来长久的感官刺激之后,更重要的是审美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刺激本身是一种价值取向,而不是刺激本身的物质性强度)。为了要表达这个目的,A写一个“袖珍生活手册”,名为《轮种》(Rotation of Crops):
“经验丰富的人都说,做事情从基本原则(经验和抽象的本体的关系,他比喻绝对精神,形而上学的本体,上帝这些抽象的东西,是开天辟地的基本原则,在基督教就是创世纪的那些人类始祖的故事和神迹)开始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我就照着他们的说法去生活,结果发现其所谓基本原则就是所有的人都是无聊的……。无聊是一切邪恶的根源”
“这种人类的精神状况可以追溯到世界的起源。诸神是无聊的,因此他们制造了人类。亚当是无聊的,因为他很孤独;因此上帝为他造了夏娃。自从那一刻开始,无聊就来到了这个世界,无聊的数量也随着人类繁衍而增多。最初是亚当一个人无聊,后来是亚当和夏娃一块儿无聊,接下来是亚当、夏娃、该隐和亚伯一家子无聊。再后来就是世界上所有人类和民族体现为普遍的无聊(to be bored en masse)。(嘲笑普遍性,共相和抽象原则,上帝)这时候的人类为了自我安慰,于是想到了去建构一个高高在上的通天宝塔。这种想法之无聊一如那个想象中的通天宝塔,不折不扣地反映出无聊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弥漫。”(EO1,285-286)
下面我们还可以来具体地看看A这个角色的生活性质,他将一切生活内容都按照对称的概念来安排:
有趣的与无聊的。
农田里的轮种方法可以被视为一种使事物保持生趣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其中值得推荐的地方。
当然,在轮种中品种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保持与老品种的一致性是最无聊不过的了。(讽刺的口吻谈论形而上学的本体,绝对精神,理念:经验事实的多样性才能避免本体的独断性,生命才有朝气和活力和意味)。但是,仅仅依靠改变(或使得原物种产生变化而获取多样性)物种的环境(改变就是多样性,表示与原来不一样)来达到多样性是没有用处的,因为这种改变是“庸俗而缺乏艺术趣味的”:
“人们因为厌倦了乡村的生活而迁往城市,人们因为厌倦了自己故乡的生活而迁往海外,人们因为厌倦了欧洲而迁往美洲,诸如此类。人类所执著的这些狂想一如从某星球飞往另一星球的永不停息的太空航程。”(EO1,291)
一个人所必需做的事情就是使自己的生活多样化(人生哲学中的反对形而上学,神学,黑格尔主义的本体论,存在主义的转向),A角色将之比作于农夫的轮种(物种的有良化必须是翻新和变异,而不能重复或复制原来的品种,反形而上学本体论)。他这里通过轮种所表达的思想是遗传学中记住和遗忘原来品种的有效机制(遗传学中的意义,后辈对于前辈必须记住某些生命信息同时必须忘记某些,才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否则是重复,那就无聊了,没有生命力和意义了。)为了防止(生命与自然物是一样的,自然道理运用于人类)无聊,我们必须以艺术审美的眼光看待生命延续中的记忆和忘却机制,而不是盲目地记忆和忘记原来物种的品种,可惜大多数人都是盲目记忆和忘记。人们如果按照这种艺术审美的眼光来记忆和忘记原来的生命信息,那么我们的生命经历就总是有趣而又永恒的:
“一个人的生命中没有哪一部分是当他想忘记时而又不能忘记的,如果真有那种不能舍弃的部分,那一部分一定也没有什么意义。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的生命中确实有些部分又是必须被记忆的,因为这些部分总是具有意义的。”(EO1,293)(在人的生命中某些信息是他想忘记就可以随时忘记的,这正好表明这些信息毫无意义;而另外还有些信息是他想记忆就随时可以记忆的,这正好表明这些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进一步讲,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的都希望摆脱任何束缚而获得绝对自由,对于那些经常面临无聊的人类来说这种渴望自由的心情就更不用说了。因此,一个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无聊与追求自由的矛盾状况,(431)避免责任的约束。这时他的生活选择因该是舍弃友谊(原文:保持熟人的关系就足够了),舍弃婚姻(原文:随兴而至地与异性逢场作戏也就够了),舍弃一本正经地做事(原文:一本正经地做事总让人感到极其无聊)。
人生面临的关键是自我控制。正如A以“格言”(aphoristic)的方式所写到的那样:
“真正的愉快不是愉快物质性方面,而是思想愉快的观念。如果有个鬼神极其顺从地为我服务,比方说,我要一杯水,结果他就给我拿来世界上最珍贵的酒,味道调和得极为可口而且是装在圣杯里的。这种谦卑的顺从鬼我实际上很看不上眼,因为我的目的是让他知道我所追求的愉快并不是物质性质的愉快,而只是我思考愉快的独特的方式。”(EO1,31)
A这个角色写了各种各样的文章以讨论人生中有趣的问题,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引诱者日记》(The Seducer’s Diary)这部手稿了。在该书的类似前言的文字里,A说这部手稿是他从一个熟人的桌子上偷来的,尽管在《非此即彼》(Either /Or)书中出现的“编辑”对此事表示怀疑。那个“编辑”怀疑这个写作手稿的人就是A自己,可能是表达了A本人的一种梦想,即A或者我们一般人都具有的某种生活潜力。
这部日记的线索很简单,主要是说日记作者—约翰(Johannes,John ;p.429), 他碰到了一个叫做科蒂尼亚(Cordelia)的姑娘并被她迷住了。为了得到姑娘的好感,他极力巴结姑娘一家人。表面上看他对科蒂尼亚并不在意,而是在意她那絮絮叨叨的婶婶;但他又千方百计地让科蒂尼亚对他产生兴趣。他还故意突出了另一个叫爱德华的年轻小伙子,此人平庸且无聊,但是却正与科蒂尼亚相爱。约翰在日记中突出他是为了与自己作比较,这种安排很微妙,以使姑娘原来的恋人相形见绌。他最终得逞了,使得姑娘与自己订婚。他甚至让姑娘相信结婚只是真实的爱情的外在的寄生物,这样促使她自己做出某种选择。正是在这样的引诱之下,姑娘自己解除了与他的婚约。后来他们有了一夜风流,然后就分手了。
这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和高潮都是按照约翰的精心策划进行的。其结果是,这个日记的情趣远远不同于通常的追逐肉体刺激的色情文字。因为它的旨趣是在人的心理方面而不是在生理方面。必须要这样安排才行,因为“引诱者”(约翰这个主人翁)与唐璜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种角色。唐璜这样的角色通常被视为完全缺乏反思的、追求直觉快感的好色之徒,而“引诱者”则完全生活在反思之中,偶然也能够接触到有关实在(反思而得到的本质或本体问题)的问题。约翰的生命都是在策划、安排、计谋中进行的,他因此是在欣赏这些思想方面的活动,而不太在意策划的结果和内容(关心过程和思想,而不是肉体方面的结果和内容),一如我们在剧院欣赏一出戏剧那样。在他生命的戏剧中,约翰本人既是剧本,又是演员,同时也是观众。他所关心的不是实际的引诱(指其他引诱者常有的征服对方而获得的肉体快感:原文),而是导致那一肉欲快感的整个戏剧。这才是艺术的真谛。为了保存这种人生经历的审美特征,他必须保持一种审美意义的距离,甚至与他这个肉体的人保持距离,才能表达美感的深义:
“我几乎不能认识我自己了。我的思想像激情澎湃的大海那样喧嚣不已。如果其他人能够看见我在这种状况下的灵魂,他定会看到,这个灵魂好像一叶轻舟,俯冲着进入大海,以冲入深渊中的暗流,面临十分恐怖的惊涛骇浪撞击。他没有看见船的桅杆顶上站着一位观望远处的水手。喧嚣吧,不管你有多大的能量,喧嚣吧,不管你如何激情昂扬,哪怕你的浪涛卷到云层,你都无法漫过的我的头颅—因为我是安坐山颠之王。”(EO1,324-325)。
他在日记中还将个体的生命当作审美的客体。他的议题是以秘密的方式讨论的,如果他欲将自己的意图直白地告诉科蒂尼亚那整个情节就会被破坏了。因此,他必须对科蒂尼亚进行必要的欺骗。照康德和黑格尔的话讲,他是在将科蒂尼亚作为目的,而此目的是她本人不仅不愿意的,而且是她毫无知觉的。
那么,约翰爱科蒂尼亚吗?约翰在这样问自己:
“我爱科蒂尼亚吗?当然爱,诚心诚意地爱!是的,痴迷地爱!当然,也就是审美意义上的爱。”(EO1,385)
他自我安慰说自己给了科蒂尼亚许多惠顾。这些恩惠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他唯一自觉的意思是:他使得她的生活更有意义。他发现她仅仅是一个天真的姑娘,他想要将她变成一个成熟精明的妇女(哲学应该有变换气质的功能:study passes into character:将她从一个天真的少女变成一个精明的少妇)她本来是质朴的,不谙世故的,不知变通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教导她认识可能出现的愉快和恐怖。他要改造她,使她从自然无为变成积极进取。因此,他至少是告诫自己要这样做。
科蒂尼亚是否同意他这些想法,那是另外一回事。A这个角色将科蒂尼亚给约翰的一封信收入这个日记作品之中,这是约翰没有拆开看就退回来的信:(EO1,312):
约翰:
我从来都没有称呼你“我的约翰”,因为我知道你从来也不希望我那样称呼你。可是,我在灵魂深处就是想这样称呼你,尽管这种想法使我倍受煎熬。我真的就想把你视为“我的”,哪怕是我的引诱者,我的欺骗者,我的敌人,我的谋杀者,我的痛苦的根源,埋葬我喜悦的坟墓,我的不幸的渊薮。我认为你是“我的”,我也是“你的”。这些想法过去曾使你开心,也使我感到自豪,难道现在就成了灾星?成了万劫不复的霉运了吗?……我是属于你的,属于你的,哪怕是属于你的霉运啊!
你的科蒂尼亚。
即便是在审美的层面上我们仍然不能肯定约翰是否有恩惠于科蒂尼亚。但是,我们知道这种问题是不能提问和回答的。(这是找不到答案的问题)——Norman Melchert, The Great Conversation: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California :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1991)诺曼•麦尔切特:《伟大的对话: 哲学史导论》美国梅菲尔德出版公司,1991年。P.43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