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羽的英雄末路 》陈再明22、5、7
一,项羽的英雄出世
项羽的悲壮故事,家谕户晓。他出生于战国末年,祖父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名将项燕。因此,当他出生时,虽已身属平民,但血统上却是没落了的贵族后代,一位与秦有世仇的楚国的后代。
项羽少年时,即身躯雄伟,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随叔父项梁避祸到吴中,吴中子弟都很畏服他。但叔父教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叔父很恼火,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又教以兵法,项羽大喜,却又不肯深入钻研,这说明了项羽性格中粗疏雄放的一面。
后来项羽率大軍东征西讨,披坚执锐,在危急关头能慷慨陈辞,除了禀赋以外,不能不认为与年少时学养炼历有关。因此,不能说项羽学东西真的一无所成,他只是不肯过于沉迷在什么学问里面而已。这种自恃勇力才气,不肯虚心向学的性格,又确实对他的最终失败,产生了深刻影响。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游会稽,车驾经吴中时,项羽与其叔父项梁,一起站在人丛中围观,他对叔父说:"彼可取而代也!″。后来有人认为这句话,表明项羽少有大志,这是一种在血与火的格斗中,落败的贵族东山再起的雄悍之志、复仇之志。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首义于大泽乡,一时"夭下为之糜沸蚁动,云彻席捲方数千里“。各地义军蜂起,″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胜)。″起义消息传到吴中,项羽叔侄认为这是"天亡秦之时也″。于是,项羽手刃会稽(今苏州)守,持其头,佩其印绶,以勇力慑服官兵,随叔父一起,在江南举起了反叛的大旗。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