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一份“致谢”
(以为“致谢”要花点大心思写个好几天来着,毕竟是整篇论文唯一可以不那么云里雾里的部分,就是说我写的论文我也不大懂,也解释不明白,答辩可怎么办……没想到死线来得过于突然,从晚上九点半到早上七点半端坐电脑前才赶上,其中两个小时就是产出“致谢”。)
习惯于以毕业为时间节点,准备一个箱子,把各种票根放进去,封存。但是这会儿,却好像没有这份心思,想起的反而是一个令人呆滞的场景:忘记按回卷按钮就开始不止不休地逆时针旋转,然后,我拉坏了一卷每一声快门都计算着按的胶卷,至今不敢拿去冲洗。这大概就像是这一秒钟我的心情,以千计的日与夜倏忽而过,并非缺乏清晰的场景填满36张底片,只是内心的慌乱冲撞让我犹疑怎样去回望才是合适。我想这畏畏缩缩里大概有对即将失去“毕业”这个节点的抗拒,也有对过往三年对自己的表现不甚满意的羞于面对。幸好,这不甚满意的日子里,有那么一些人,或以短暂的瞬间照亮,或以长久的春风化雨,治愈着我,填充着我的生活。我要借这个“白纸黑字”的机会,一一感谢他们,尽管词往往难以达意。
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赵XX教授。三年来,我常常小心翼翼地打开她发来的各种反馈稿,看到信息量足、操作性强的修改意见和“就事论事”“公事公办”的遣词造句。前者让我欢喜做我导的学生是一件简单、直接、高效的事情,后者让我感恩她的方式对一个学艺不精、不勤奋不聪慧又偏偏留有一丝羞耻心的学生来说是莫大的保护。也常常小心翼翼走进她的办公室,再脚步轻快地出来,眼前世界好像更清明了一点,要吃份麻辣烫庆祝一下。我导就是这样一个能带来希望的人。她从来没有用鸡血、鸡汤、刺激等等方式push过我,她只是用自己各个方面的高水准让我这样的拖延癌晚期患者也不至于太过放肆。她也从来没有说过“可能性”,但她让自己长成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大人”,这份有关于独立、良善、慷慨、坦荡的可能性,是我最想感谢的事情。论文写作期间,我一度害怕因为自己提不上台面的研究水平与她“决裂”,失去一个非常愿意听她说话的珍贵的人,还好这件事情没有发生,我还拥有未来还是能偶尔走进某间办公室去自私地索取“希望”的权利。我也要感谢一下我自己,能与我导有一段师生缘分,是撞大运事件,能撞上也不容易。
感谢在课堂上、在乡野间对我有过启发的各位老师:孟XX老师、李X老师、赵XX老师、关XX老师、严XX老师、任XX老师、王X老师……尤其要特别感谢关XX老师,关老师一字一句帮我看了十几万字符的论文,提出了很多非常有帮助的修改意见,还提供了不少能直接应用的语料,并且不厌其烦地解答我提出的各个“幼稚”问题。谢谢他让这篇论文立体了一些、丰富了一些。
感谢有幸在田野调查中直接接触过的10位发音人。微薄的报酬似乎不足以购买你们的母语、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还附赠新鲜的苹果、爽脆的吊瓜、深山里的杏子、刚出版的书,这应该是因为最朴素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喜欢田野,以方言调查为出发点的田野,在我看来也藏着未经处理的、庞大的真实。事实上,通过这个过程,我不仅入门了方言田野调查,也看到了这些“真实”,比如研究是志趣,与科班还是野生无关,与沙发还是木头椅子无关,再比如七十岁的快捷反应来源于从不封闭的心态……一直记得开往侯马西站的路旁那片向日葵地,那就像是你们的人生。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从来没有放弃纵容我以二十几岁高龄还做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孩子,也从来立场坚定地支持我的每一个决定。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亲情应该如何发生、如何发展,也用漫长岁月里的相互惦记、相互扶持塑造着我的人情味。我还要把最真挚、最特别的谢意献给我的奶奶,段XX女士。我们是彼此通话时长的记录保持者,也是去年暑假的每个结束录音的夜晚,携手回家的人。那些能看到星星的时时刻刻,一如十五岁你看穿我的伪装的时刻,十七岁你看懂我没看懂的小说结局的时刻,十八岁你告诉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的时刻,二十二岁你翻箱倒柜找我要的一块布料的时刻,二十五岁你以“我也不懂”开头来告诉我你的想法的时刻……构建了我对爱与被爱的理解。“世界不管怎样荒凉,被你爱过就不怕孤单。”
感谢我的师姐胡XX,我们住一间房的时光总是夜谈卧谈。我总是在一声“学姐”之后开启连环发问,而你连丝毫不耐都不曾有过,更何况,“灭蚁之恩”太过难忘。感谢我的师妹段XX,你投喂的猪肉脯太好吃了,而我们也必然会在互相投喂的路上携手并肩,越走越远。感谢我的两位好朋友:lc和jrr,三年来我们通过网络远程陪伴,间隔未超过一周以上,分享彼此的鸡零狗碎,也提供各式各样好玩、好笑、好用的东西。怀念与你们一道在哈尔滨、成都、兰州、西安街头或随意游走或狂奔追车的时光,那也是最后的好时光。世界在西安分别三天后急速转弯,我们也跟着感受收紧的空间与停滞的脚步。愿jrr继续幸福肥下去,愿cj一直古灵精怪,愿我们早日相聚在某个城市的某个角落,一起吐槽到天明,八卦到天涯海角。感谢素未谋面、差点奔现的文学姐,谢谢你告诉我“你值得更好的”,让我做了一件勇敢的小事。感谢zsy同学,我们可能一年也就联系三五次,但每次都在跟对方说“去啊”。感谢张老师,在我说现在焦虑需要缓解的时候就能光速出来压马路还附赠螺蛳粉加煎蛋。感谢dl,我们是一瓶rio促成的友谊,但我很珍惜这段能有一搭没一搭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友谊。感谢我的发小们,你们不仅是每每让我担心笑掉下巴的最佳牌友,还是支撑起我1/3快乐的各大视频网站会员提供者。感谢我的精神角落“豆瓣”,书/影/音的标记是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友邻们是重要的慰藉来源。我在这里找到冷门的专业书,发现发给我的是知名教授,然后也学着他们建了3个图书条目。我在这里写着一条条喜怒哀乐,收到的都是“抱抱”“确实很有才华”“好运气”这样的鼓励。喜欢看着你们嬉笑怒骂过人生,为春风秋雨快乐,也为遥远的人们呼喊。感谢李健、王菲、孙燕姿、鱼姐、椅子乐团等华语乐坛优秀的音乐人们,开始写论文时总是要依靠你们用声音构建的安静空间,尤其感谢发行于2014年的《克卜勒》。感谢第一时间与我分享初稿完成的喜悦的芬达以及她的各位饲养者,愿你们继续和谐地共处一室。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专业和论文写作这件事情本身。我的专业让我明白每一种语言的平等性和母语的可贵性,大言不惭地说,语言学以及方言研究让我对平等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台阶,我从不质疑四年前的选择,这是为数不多不会让我感到纠结的事情。而写论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真实水平的过程,这个水平不只是实打实的专业基础和能力,还有面对问题时的情绪、态度、解决办法等等不那么显性的东西。在跟每一个翻不过去找不到思路的章节的战斗之中,我看到了自己专业上的匮乏,还有每一个回合相似的挣扎之后又相似的妥协。这种妥协带来的倒也不仅仅是承认自己不行,还有那种“看吧,就算不完美,还是需要完成,还是可以完成”的心理。
……
三年过去,我已慢慢开始明白生活作为生命的载体,就如生命最本质的DNA链条一样,是一个螺旋前进、苦辣酸甜交织的过程。它不会在某一个时刻给出阴霾全都过去光明即将到来的讯号,我能做的,唯有在结局之前,保持阅读,保持好奇,保持对自身与世界的探索欲,抱定“一期一会,步履不停”的态度,去邂逅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