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8 夏日回音
谢谢你带我来
看日落看鬼怪
看一看只闻不见的精彩
谢谢你让我去
找不存在的船
可能假的美梦没人不喜欢
---《夏日回音》
【1】告白
立夏那天,我向我喜欢的男孩告白了。
起因是我发了一条微博说我前一天哭了。他先在微博私信里问我为什么哭,接着是微信。
我想了很久,最终决定大胆说出我的感受。
“谢谢你的关心。我想我哭,可能是因为喜欢上你了。
认识你之后,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想要变得更好的冲动,想要精进自己的事业、爱好,找到自己。假期里我们相处的时间太长了,我从来没有跟一个人聊过这么多深层的想法,这种感觉很奇怪。昨天在街上看到身高一米八、戴黑框眼镜的男生,我以为是你,为自己素颜出门而惊慌失措。
但我也深刻地知道,我们并不适合彼此,所以感到痛苦。
我想过不再主动找你了,可是如果你来找我,我又该怎么办呢。”
【2】认识
认识他的方式很世俗,是在某知名985相亲平台上看到他的档案。封面照片里他的笑容真诚有感染力,文字部分堆砌成就——学历、工作、健身、阅读等,过往感情经历和家庭介绍写得很详尽,对伴侣的要求很高,“与年龄相匹配的成就”——有一种严肃的荒诞感。
读毕直觉是此人“恃才傲物”,难相处。但掩卷一想,他极坦诚,说出了自己的很多不敢说的想法。相比起我读过的很多“不疼不痒、高度同质”的档案,耳目一新。
我顺着他的书单截图找到了他的小红书。本来只打算做一个安静的粉丝,而他回关了我,寒暄了几句就加上微信。他很喜欢在微信读书写批注,我会在他的微信读书笔记里聊天。
我邀请他在网易云一起听歌、聊天,我说我最喜欢柳爽的《漠河舞厅》,他说最喜欢《夏日回音》。
我们也讨论诗歌。他最喜欢李商隐,也给我发了很多他写的古体诗。
【3】理解
在微信聊了一周,涉猎音乐、书、诗、电影,拉满了我的好奇心。我主动发起第一次见面。
见面的过程是老土的,无非是喝咖啡、散步、吃晚饭、散步、坐地铁回家。这也成为我们每次见面的routine。
他本人戴黑框眼镜,一身黑色潮牌。喜欢在一分钟内喝完一杯冰拿铁,并大嚼冰块。他口若悬河,是激情洋溢又无懈可击的演讲者,侃侃而谈,从珠三角与长三角的发展趋势到中美关系的走向,仿佛是一个活词典,对任何历史事件、理论、观点都信手拈来。更多时候是我在听,他在说,我沉浸地嗦着冷萃咖啡,有种回到本科通识课堂的感觉。
晚饭后散步去地铁站的路上,我们又聊起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定义,聊到兴奋,他不想回家,我们就绕着长安街来回兜圈,在层层叠叠的关卡中斗智斗勇。
他终于说累了,话题才转移到我的身上。我说起我从毕业到北京三年以来有过的纠结、挣扎、后悔,他则说自己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处于矛盾中难以被理解的人。我俩面朝国家大剧院的水面如镜,默默观察水中斑驳的球体倒影。
在一号线的破旧月台等车,我累得倚靠在柱子上。他说,他好像能够理解我。
我同意,说:“我觉得我好像也能理解你,但我不敢这么说,如果我这么说的话,就说明我没有理解你。”
他笑了,“你大可不必要这么想。”
【4】失眠
见面后的晚上我失眠了,那是一种一言难尽的描述。一个在底层观念上与我不同又极其自负的人,不应当对他产生任何理解,但他的表达却引人入胜。我熄灯给他写了一封长信。而他也在早晨回复了我。
我的信如下:
“今天的见面我很难概括描述(需要消化的太多)。正如你所说的你想要了解好的story teller,这也是我想要了解的人(可惜我不是,我的字典词汇量太少)。我也不是喜欢所有的story teller,因为有些人的故事只是为了寻求认同感动和自圆其说。
而你的自负让故事可爱,矛盾又让其真实。
分开之后我好像从三万英尺坠落,甚至耳鸣。我很久没有这样努力地想要了解一个人,想要看你的书架和播客,想听你真诚的推荐或尖锐的讽刺,连自己都无法解释原因。如果形容一个人好玩、有趣也是一种工具化,那我只想说,很高兴认识你。
即使知道你不在乎回应,但我仍然想发给你,也且让我自负一回,亳无目的地。”
而他的回复,只是在谈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交互,谈论人生与梦、波与粒子。
怎么描述这种感觉呢?就像是他面向一片山谷,而我站在他的背后。他朝向山谷。我朝他说话,并且把他对山谷说的话,当成对我的回音。
【5】月亮
五一假期的经历简直奇遇——短短五天假期我们有三天在见面。
有一种画面感——我们在一路奔跑,身后的门咔咔关上。如此的不确定大环境下,风声鹤唳,我们仍能频密地见面,一定是命运的指引。
事后证明,这些都是我对浪费时间的神秘主义文学粉饰。
我们本来只约定了4/30吃晚饭,选在了我喜欢的亮马河。
如前所述,我们还是喝咖啡、散步、吃饭、散步、坐地铁,从亮马河一路走到蓝港。我们天马行空地闲聊,微妙地捕捉彼此的性情,犹如漫步在蜿蜒崎岖的山间小径,常常聊得过于投入而忘了路在何处。
他说河边的栈道平台就像是月亮,因为是圆形的。我们聊起了月亮的隐喻:
“月亮常让我想起爱过的那些人。我只看见他们皎洁光辉的一面,却从不曾有机会看到背后。”
“其实月亮真正的浪漫是其背后一面。”
“为什么?”
“月亮是卫星,她用背面为地球挡住陨石冲击,满是坑坑洼洼。”
晚上分开后,他形容自己是一个怪人:
“一个人能上一秒完全冰冷的跟你讨论所有问题都可以有价谈判,下一秒又向人索求诗意和浪漫不死,像是一个装了两个操作系统的电脑。既可以比普通人更冰冷地直接谈条件,也会为一封信、一句话而动容流泪,比大家更冰冷,又比大家更热忱。”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出现的是月色潮汐。他的理性如海滩岩石、坚硬冰冷,感性是无垠海洋,汹涌澎湃。而只在月球引潮力的作用下两者发生碰撞。谁又是那个月亮呢?

【6】密接
4/30晚上北京出台了不再允许堂食的政策。5/1晚上又出台健身房关闭的政策。他在朋友圈问有没有户外飞盘骑行爬山局,我问他要不要试试户外TRX。他欣然同意。
5/2我们见面了,如往常,买咖啡,散步,练习,吃饭,散步。白天在理性的主场,我们对朋友的定义产生了争吵。夜晚是感性的主场,他滔滔不绝地讲他的感情故事。故事的来龙去脉不便赘述,大抵是言情小说才敢写的程度,那女孩爱得痴狂,又分得决绝。说到浪漫处,他放声大笑,而我趴在栏上发呆。
我的内心分裂,有一个声音说快离开他,而另一个声音在说,再听一会儿吧,还挺有趣的。但这种趣味终究带来痛苦——我代入后,发现自己从未如此热烈地活过、爱过,但凡努力超过六成便开始计较ROI与机会成本,掩埋孤注一掷的勇气。相比她,我的生活像一具空壳。
戏剧地是,5/2夜里,亮马河沿岸也拉上了封条,也不知道第二天的训练能否继续。
5/3下午,我们先在大悦城的书店见面、喝咖啡,然后又去亮马河边练习。尽管在生理期,我出于一种被他激活的原始胜负心咬牙坚持下来。
晚上他提议去望京吃饭,我们在望京散步,看着SOHO的灯光渐渐熄灭,听他讲往昔在此地奋斗的峥嵘岁月。
但当感性褪去,理性登场讨论择偶观时,我们竟然在地铁站前吵起来了。我嘲讽他既要独立事业女性,又要贤妻良母,这两者不可兼得。他嘲讽现在多数女性既没有高性价比的工作,也做不好家务等基本技能。在他眼里多数人只是庸碌地活着,那些人不值得被同情,一如山月记中变成老虎的李征——“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那天的分开有些不快。
【7】后遗症
五一假期见面三次,每次6小时左右。短期内过于高密度的相处、高强度的情绪和观点输出是一种精神冲击。我没有与他旗鼓相当的表达能力,多数表达没有获得呼应,更多是否定或质疑,激发了我的胜负心。
我清楚一段健康的关系不该如此,尽管他坦言自己本性刻薄。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消解他输出的情绪和观点,写日记、阅读,找朋友聊天,感受正常的人际互动,体会被尊重、肯定的快乐。
假期的最后一天我们没有见面,我却陷入一种阴霾,反应变得迟钝,应该是共情过度的后果。我知道他不爱我,因为与他相处时我像面对一个苛刻的面试官。他不回应我的暧昧表达,却倾吐过往情事,只把我当作知己。虽然生性愚钝,这些冷暖我还可以觉察。
浅浅的水洼承受了罕见的暴雨,心底冰凉,却无从诉说——浅薄是我自不量力。倾听的过程,我在被我认可的人需要,我爱上了这个“被需要的”感觉并形成依赖。我不知该如何放置这份感情。
【8】回应
回到文章开头的告白——
他微信给我很长的回复,大意是,感谢我的欣赏。他也感觉抱歉,不该跟我说那么多事情,也请我不要过度自我代入。他平时与朋友会开展这样的讨论。在他看来倾诉并不是男女亲密关系的定义。他觉得我需要的是一个学历、工作各方面符合我的“正常”定义的人,最好能够给予一些指引和帮助,这个人可以是、但不必是他。
他询问我的真实自我是什么,我做了一番解说,他却说,“你这个人太复杂”。
“还能比你更复杂吗?”
“我很坦诚——Anyway我不是你要找的人。”
哎,与其说成“我不是你要找的人”,倒不如直说“你不是我要找的人”来得爽快。
我一直都很清醒,只是无法逃避内心的煎熬。
我说,那不是爱,骗不过去。
他说,那不是爱,我就信了。
【9】
这段奇遇于我,不仅是见识一个追求极致、精进的人的生活与思想,不仅是收获用力去爱、用力去活、探索自我的勇气,也不仅是在与人的真实交互中发现自我的投影,最重要的是,学会及时捕捉、表达自己的感觉,不只做一个倾听者。
这段时间,因为情绪波动也惊扰了很多许久未联系的朋友,感到非常抱歉,但也感到很多温暖,肯定了我的存在。羁绊有很多种形式,但这一种,不是爱。
哪有什么爱而不得,只有他不值得。梦醒之后,犹需真活。
转眼就是夏天了,野蔷薇快要绿叶满枝,遮掩了它周身的棘刺;苦尽之后会有甘来。
——莎士比亚 《终成眷属》
后记:
这是一个好奇且心软的女孩遇到了一个表达欲丰富(NPD)的男生的故事。反思是,把握好人际交往中的边界感,保护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拥有越多的朋友,越清楚谁是真正值得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