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他乡的童年》第二集《领跑全球的芬兰教育》有感
今天看了他乡的童年第二集《领跑全球的芬兰教育》,里面贯彻的理念其实是和孔子的教育理念有很多的相似,但是体现出来的形式却有这么大的不同。我在想这仅仅是因为人口和资源的多少吗?如果将芬兰的教育模式搬来中国会怎么样,虽然不知道真的会如何,但是总体的预感是悲观的。
可能是因为对大环境的悲观,毕竟总是环绕在一种奋斗加油和害怕落后的竞争环境中,总觉得神经紧绷,而且很奇怪的是这种神经紧绷并没有带来正面影响或者说是行动与进步,很多时候都是悲观与拖延,就像那就话道理都懂,但就是不想动,可能背后是一种对快乐和意义感追寻的丢失。
回归到纪录片本身,节目中在课堂中感知本身,在森林中感受自然和生活环境都是很有意义的,我自己看了这么多的影音,有益的无益的,但是对于自身还有环境其实还是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感。
“学习是为了生活,回到所在的环境”,老校长也会吐槽现在的生活过得太好,没有“西苏精神”,既然体育有竞赛为什么教育不能有竞赛,君君说如果自己是校长可能就会贴上大标语“努力学习 西苏”,果然是刻在DNA里的联动了,但是老校长看了一圈说,这里是有很多空位置但是你什么也不能贴在墙上,因为这(建筑设计)是一种艺术。后面竹幼婷带着孩子出场时也说到对美和艺术的感知(培养孩子的美感)不是要带他去某个地方参观或者上某类课,而是让他随时随地看到才会有自然而然的美感的培养。
节目中有一对从事教育行业的父母说的一段话可能是会引起很多中国家长的共鸣“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想和孩子做朋友,初衷当然是好的,但也需要边界和规矩,你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你是那个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存下来的人。这是家长需要掌握的一种平衡,不应该要让孩子随意打破边界,但你们依然可以讨论边界在哪里,为什么要有这些边界”。
后面紧跟着的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富爸爸育儿故事,儿子在十五岁时想要一双特别贵的球鞋,富爸爸说在芬兰十四五岁已经是可以打工的年龄,所以孩子就去打工赚钱,送报纸准备三小时,送两小时,一共五小时,第一次送大概是十五欧,因为是自己赚得钱就知道是很辛苦得到的钱。这位富爸爸也会让孩子去麦当劳和星巴克打工,有时候孩子会说老板很凶,安排不合理,员工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训,这个时候爸爸就会问他们,如果你是老板,这个时候你会怎么样做,这个时候你思考的不再是如何去做一个汉堡,而是超出了这个在思考如果是自己的生意会怎么做。在他和中国的一些年轻人打交道的时候发现这些年轻人学习和工作都很努力,但是如何将他们所学用于实践,中间的环节似乎缺失了(有时候我自己都在反思,作为一个陷于种种规则和套路中的老师,真的是可以教学生怎么去运用创新吗?)
后面是一个有7个子女的教师妈妈,在养育孩子之余学习多门课程,“我们都有时间,只是看我们如何去规划它”,她认为老师要成为一个学习者。当主持人问到“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是因为工作需要吗?”她回答“是为了我自己,也是为了我的学生,我所学到的不就是我能给学生的东西吗?”(这里要补充一下,节目当中显示芬兰的教师只会因为从教年数自动获得薪水上的增加,而没有职务头衔上面的变化,也没有督导员,也不需要写检查,而且在芬兰的产假是可以休三年,后两年都可以拿到全职薪水的80%,这和我们的国情确实是有很大的出入)。
她说因为不用竞争所以可以学到很多,乍一听感觉好像违背常识,不应该是有竞争才是可以激发人学习更多吗?其实从学习理论出发,内因的作用其实是大于外因的,她的学习更多是为了自我的提升,“如果我和别人比,虽然我已经非常努力了,但是还是第二名,那我会怎么想”。
位于海门林纳的海门林纳师范学院被称之为教师的西点军校,唉,感觉和国内的师范学院风格迥异,最明显的应该是对于外表的freestyle,另外一个就是关于教育的个人化定制(对于国内的大班教学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如果是硬推,只能消耗掉老师的职业生命长度)。
每个国家的教育都各有长短各具特色,只能说多看看,多思考,就算不能用于自己的教学,那至少在将来孩子的教育上能够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