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爱情
今天看剧,里面提到一个问题,婚姻是什么?我自己想了想。
理性角度来讲,在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更早,伏羲氏制嫁娶,女娲氏定媒约。在不同年代不同种族中,婚姻从杂婚,群婚,到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到近百年才施行的一夫一妻。婚姻更像是种制度,用来优化社会结构,服务于以家庭为单元,繁衍生息的社会体系。婚姻本身就与爱情是独立的个体,代表了不同的东西。婚姻是理性的产物,便于人类繁衍和延续的生存制度。是由生理角度和社会角度出发人为建立。
曾经的婚姻制度充满了阶级意识,从周朝的礼不下庶人,到明朝的良贱不通婚。门当户对的才是婚姻,跨越阶级的都叫欺男霸女。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代的爱情更纯粹一些,至少婚姻没有作为跨越阶级的工具来被频繁使用。
近代我们的一夫一妻的婚嫁制度,自由恋爱的意识形态,赋予了婚姻太多主观的附加意义。变得越来越复杂。相信100年前没有人会困惑于婚姻是什么这种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就像1+1等于几,是有标准答案的。但现在,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被我们抽象化了。我们把一个问题从理性问题变成了感性问题。
就像古代流传的爱情故事,往往都是婚后发生的,孔雀东南飞,白蛇传,牛郎织女都是结婚生娃后。而现代的爱情剧,结局大体只分两种,结婚了,或有人死了。如果哪部剧有第三种结局,豆瓣评分往往都不低。从这个角度来讲,古代的婚姻是爱情的起点,现代的婚姻往往以爱情的终点出现。
感性角度来讲,婚姻变成了信仰。信仰可能美化了,但一时没有想到更好的词来去定义。首先我们习惯性的把很多生活中自己无能为力的问题都寄托于婚姻中。比如孤独,贫穷,安全感。婚姻从一种社会制度过渡成了万能的信仰。有人在婚姻中找跨越阶级的方法,有人在婚姻里找自己成长经历的缺失,比如缺少父爱,母爱,或者纯缺爱。有些人在婚姻中找房产证,有些人在婚姻中找虚荣心。随着我们在婚姻中能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在婚姻中只想找爱情的越来越少,还未必找得到,因为对方不一定如此。但不论社会怎么变,婚姻和爱情好像还是两回事。
我对婚姻有种本能的抵触,抵触的不是婚姻,而是那些想在婚姻中解决问题的人。甚至自己也是这样的人,这可能才是抵触的根源。曾经婚姻之于我,是承诺,是约定。是爱到深处的不自已。是白头偕老,是荣辱与共。
现在的话,婚姻是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