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货,是妈妈的天性 | 31岁间隔年观察报告(三)
女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老的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从舍不得扔东西开始的。
观察身边的女性,我外婆的冰箱,永远都是满的,满到打开后根本无从下手,只有她自己能从中找到想要的东西。
我们去看望外婆,必做的事情就是帮她整理冰箱。电影台词说“人生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外婆的冰箱,你并不知道从犹如魔术师帽子的冰箱里,翻出来的是大前年的冻肉,还是已经生锈的咸菜罐头。
这些年我忽然发现,我妈也开始变得舍不得扔东西。
她开始觉察每个物品可以反复利用的机会,一切细小的物件都不放过——超市里免费的塑料袋,用过的油桶把手,外卖配送的餐具,吃完的零食包装盒等等,美其名曰“会过日子”,但久而久之家里便堆满了这些舍不得扔的东西,甚至有的她自己都忘了放在哪里。
老一辈的女性,在多子且吃不饱的年代里积累了丰富的囤货经验,尤其是妈妈,他们出于母性的本能,就是要保证全家都能填饱肚子。
这种未雨绸缪的“囤货精神”在疫情反复的当下大获全胜,我们似乎又回到了有了上顿担心下顿的日子。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坚决“不囤”的我也开始动摇。
我开始尝试把每一笔花销都聚焦在生存上。出门买菜按照7天的量来积累,接受保质期在1年以上的冷冻食品。而身边那些有孩子的年轻家庭,真的有人购置了冰柜,囤够了足量的米面油、奶蛋肉,甚至还有压缩饼干,保证全家至少20天不断粮……
好像就在昨天,我们还在呼吁“断舍离”,“少即是多”的生活理念,那时候我们总是赶着生活向前跑,生怕那些舍不得扔的东西成了“累赘”,担心来不及遍尝每一种新鲜。
如今,话锋一转,布置衣帽间不如扩大储藏室,有孩家庭起步至少是冰箱加冰柜,逛不逛艺术展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多去几次山姆或是Costco。
就这样,在坚持了几周“囤货”后,我还是放弃了。
囤货,像是在耳边喋喋不休的咒语,生活就像被绑架了一样困在原地。
疫情让周遭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我们或许不能再回到疫情前的生活。但经历了几周囤货体验后,我还是希望那些喜爱囤货的人,是真的出于对物品的喜爱才囤货,是因为难得的折扣才囤货,而非受困于环境,迫不得已做出的跟风选择。
就像我一直相信,有的人天生适合做妈妈,有的人可能不太行,但无论是否成为妈妈,都是每个女性的平行选项。
选择成为妈妈的女性,一定是出于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动,是享受为母则刚带来的强大。因为选择成为妈妈,一个普通星期日,也变成了值得庆祝的节日。
一代女性有一代女性的智慧,在“囤”与“不囤”之间找到平衡,是我们这代女性的智慧。
我相信一切都还在向前,只是相较于以往,现在,我们放慢了脚步。

“ ▲ 码 上 关 注 按 时 喝 水 ”
BE WATER MY FRI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