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难做到?那是你没用对方法,你需要……
看到“持之以恒”这四个字时,你会不会跟我一样,有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这是一个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好难的事情。
不过没关系,问题不大,今天我们就跟随《超级大脑的7个习惯》的作者一起了解如何破解这个魔咒,让你轻松驾驭成功。
1.
为什么我们难以做到“持之以恒”?
从脑科学角度分析,原因很简单:因为人往往“喜新厌旧”。人们会对行为本身产生厌倦感,也会对奖励产生厌倦感。如果总是获得相同奖励、缺少奖励,或者奖励不足,大脑就会失去兴趣。
迅速“习惯”刺激是大脑的工作之一,如果总是“不习惯”外界刺激,大脑将持续处于高耗能状态,CPU很容易宕机。这种适应行为被称为“习惯化”。即使我们对某一刺激形成习惯化,当新刺激出现时,大脑又会重新做出反应,这种现象就是“去习惯化”。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是我们大脑在学习外界事物时的两大绝招,但是要想让它们发挥最大功能,我们还需要了解“游戏化”的概念。
所谓游戏化,就是将“游戏”融入工作。运用游戏化思维让枯燥的工作变得有趣,以此调动我们的积极性,自发朝着目标前进。
例如,我们每天在支付宝中收取能量,就是将绿色出行等习惯与游戏进行联动,促使我们的多巴胺控制法能持续生效。
如何“运用游戏化思维”呢?简单来说,可以分成以下4个方面:
- 保持“主动完成工作”的“积极、乐观态度”;
- 建立社交关系,激发团队积极性;
- 通过完成心理难度较低的任务,提升幸福感;
- 设定一个宏大故事并将自己融入其中。
2.
减肥、运动、存钱、写作……当你希望“持之以恒”地坚持某件事时,与小伙伴分享喜悦是极为有效的游戏化方式。当你在朋友圈获得许多“点赞”时,被尊重、被接受的事实让你由衷“感到喜悦”。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是因为你的“尊重需求”得到了满足。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文明高度发达、衣食无忧的现代社会,相比物质需求,人们更注重“获得社会承认,获得他人认可”的“尊重需求”。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加罗森塔尔教授进行过一项实验,结果表明:获得称赞、深受老师期待的学生相比不受重视的学生,成绩提高的更快。因此,这种“期待效应”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即因收到他人期待而使学习、工作成果提升的现象。
因此,将适度的“称赞”当作奖励,并不断努力的态度非常正确。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这种获得他人认可的”他人尊重“,也需要认真建立满足于自我现状的“自我尊重”评价标准。
为了做到“持之以恒”,我们可以主动在某个特别时机向小伙伴“展现”平时努力的成果,这种行为作者称之为“发表会”。为了能在发表会上展现最好的自己,我们才会有动力坚持下去。
作者就读医学院时期,有一个在外租房的男性前辈,这位前辈经常邀请小伙伴去他的出租屋做客。作者第一次去就被前辈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的房间震惊了,这件房间颠覆了作者对“单身年轻男性出租屋”的刻板印象。
前辈说自己是为了能随时交到女朋友,才一直保持房间的干净整洁。换言之,他策划了个人“发表会”,并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即使发表会未能如期开始,但这仍是心灵的一大支柱。
3.
相比成功,失败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契可尼效应)。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针对人的记忆提出以下假设:相比完成的任务,尚未完成或因故中断的任务更令人印象深刻。而苏联心理学家蔡格尼克通过实验论证了这一假设,因此被称为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这一听起来很高深的效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每集电视剧总在“最扣人心弦之处”戛然而止,于是我们会期待马上看到下一集。这种“通过后续吸引力,令人产生完成驱动力”的小心机就是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为了大家能持之以恒,作者建议大家采用“拖泥带水”的结束方式,故意半途而废。如此一来,就会增强“渴望继续工作”的完成驱动力,当你第二天完成工作后,这种喜悦会转化为大脑的奖励,促进多巴胺分泌,从而获得“持之以恒”的重要驱动力。
此外,确立明确、具体、鲜明的目标蓝图是至关重要的。究竟该如何描述我们的蓝图呢?
《未来的梦想》(出自本田圭佑的小学毕业文集)
等我长大了,我要成为世界第一的足球选手。
为了成为世界第一,必须进行最刻苦的训练。
因此,我一直在努力。
尽管现在的我还不够优秀,但通过努力一定会成为世界第一。
……
我将成为主力队员,身穿10号球衣驰骋在意甲赛场上。
希望那时年薪能达到40亿日元。
……
我期待在世界杯决赛与巴西队相遇。
我将与哥哥互相助攻、联手进球,最终2比1战胜巴西队。这就是我的梦想。
文中使用了“成为”的肯定句式,还出现了“世界第一”“身披10号球衣”“2比1”等详细具体的数字。
这种肯定句式会给大脑带来已经实现愿望的错觉,从而提高实现愿望的可能性。
4.
虽然上面介绍了很多促进多巴胺分泌帮助我们持之以恒的方法,但是有时候、有些事,我们却需要降低我们的预期,抑制多巴胺分泌才能坚持下去。
如,减肥。
减肥最大的困难就是抵制美食的诱惑,当面对美食时,抑制多巴胺分泌才更有利于减肥。
因为大脑分泌多巴胺会带来短暂兴奋感,这也是大脑自带的“奖励机制”。这个机制原本是为了人类学习生存必须技能时所准备的一种奖励,但现代生活中的美食、砂糖、咖啡因、酒精等都会轻松提高奖励机制的活跃性,让人产生依赖。
为了减肥大业,你必须在物理上与美食保持距离。
作者建议大家采用“降低心理期望值”的方法。因为多巴胺往往在期望值高涨时分泌,因此,我们要不断降低期望值,告诉自己“这个味道很一般,我之前就已经尝过了”。
虽然看起来有点“死鸭子嘴硬”,但这样改变思维方式,确实能有效降低对美食的期望。
总之,想要获得成功,你需要学会持之以恒;想要做到持之以恒,你需要熟练掌握多巴胺控制法。
下一节,我们详细聊聊该如何“下决定、做选择”。
关注芝士,娱乐也能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