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 球】无我是世界的真相

无我是世界的真相
◈ | 艺馨居士
“我”在佛教中的意义界定
这个“我”与平常所说的第一人称还不完全一样,“无”的什么“我”?
“无”的那个“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就是佛陀告诉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都是没有“常一不变的独立存在性”的存在,是“无我”的存在。“无我”是佛陀告诉我们 的一个非常的重要的道理。
理解佛陀的教法的第一道门槛就是“无我”。
前面我们说了,时间上的常一不变和空间上的独立存在是我们认为存在的两个前提,而“无我”就是否定了这两个前提, 所以无我就是没有主观和客观的实体的存在。
释迦牟尼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明真是菩萨。佛说能认可你,你是个菩萨,因为你通达了无我法。【无我】两个字非常重要。《金刚经》总说无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其实概括出来就是三个字:无我法。
从根本上讲,佛陀在宣说“无我法”,这在印度是释迦牟尼区别于非佛教思想家的最明显的标志。
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讲佛教,“无我”这个事儿,大家总是不敢承当。甚至我们中国人讲佛教,总是不理解这“无我”。
印度人相信死了再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那他就一定问死了以后什么再来。印度的绝大多数思想家认为轮回背后有一个承载着这个死了再来的精神主体,叫ātman(梵文),译作灵魂、精神、自性,有的学者就把这词索性译作“我”,我死了、我来了,认为有一个永恒的主体。印度绝大多数思想家都认为有ātman,讲我这个ātman怎么从我死了再来当中蹦出去。
释迦牟尼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释迦牟尼告诉大家说我悟道了,我告诉你这个世界的真相是没有ātman,没有“我”才是真实的景象。你之所以死了再来、死了再来,就是本来没有ātman,你非误以为有rātman,所以造成了你死了再来、死了再来。
你能知道没有“我”,你就跳出去了
你知道这在印度,释迦牟尼说“无我”是多么的震撼人心啊!
因为释迦牟尼之外的思想家都认为有“我”,只有他一派说“无我”。吓着了,糟糕了,“无我”,这就是《金刚经》说的,有人听了【无我】的思想,他要惊、要怖、害怕,这没了“我”了,这可怎么办啊,无着落了。
可释迦牟尼说,我说的法就是“无住生心”,无着落就对了。
佛陀说“无我”,在印度文化里边是独树一帜的,是震撼人心的。我们说释迦牟尼说法是狮子吼,就是他一说话,就像山林当中的大王狮子一吼,结果小猫小鸡小狗小鸭吓得浑身哆嗦,这是很形象的比喻,因为他震撼人心。
所有人都认为有“我”,讨论这个“我”怎么能跳出去,这人却来说根本“无我”啊,你跳什么跳啊,压根儿没有“我”,你能知道没有“我”,你就跳出去了。这个话在印度是震撼人心的。
“无我法”是佛教区别非佛教的纲领。在佛教里,怎么宣说“无我”都不为过。
佛陀说,我要么说你是凡夫呢!
可是恰恰就是这个问题,到了中国,“无我”这个思想不被中国人真正地理解。为什么?因为是印度人相信死了再来、死了再来,因此印度人才会着意死了怎么再来。
可是佛教传到中国以前,中国人对这死了再来、死了再来这个事儿,对三世生命观没有什么信仰。因此佛教传到中国以前,我们中国人压根儿就没有想“过河”这个事儿,不认为这是一个什么重要的哲学话题。
你没有讨论过【我】的事儿,突然来个和尚说佛陀教法根本是“无我”,中国人就觉得这个“无我”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无我”这个道理,千百年来在中国佛教不是被我们那么深刻了解的。
它没了什么,它也不能没“我”呀!生出来是“我”,上幼儿园的是“我”,上学要得好成绩的是“我”,毕了业要找到好工作的是“我”,要挣到很多钱的还是“我”,要出人头地的是“我”,最后有一天死了,还是“我”死了。
也就是我们几十年这漫漫的人生,你会发现,我们的相貌变了,我们 的思想变了,甚至我们的财富变了,地位变了,社会关系变了,什么什么什么都在变了,但是我们总觉得这一切的变的背后它得有一个没变的吧?那个“我”总是没变吧?
佛陀说,我要么说你是凡夫呢!
把佛教讲明白就讲“无我”
佛陀想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凡夫境界上的存在,不管是外在的物的世界的存在,还是内在的主观的心灵的存在,恰恰就是没有这个“我”。没有这个“我”是佛陀要告诉我们的第一个重要的道理。
我们凡夫不知道“无我”,我们非误以为有个“我”,死死抓住这个在佛陀看来根本没有的“我”,我们不撒手,哇,“我死了再来、我死了再来、我死了再来”。在“我死了再来”的过程当中,我感到很痛苦,我想死了不来。
这一切问题的前提都是你认为有 个“我”,死死抓住这个在佛陀看来根本没有的“我”而造成的,包括“我怎么能死了不来”呢?包括这个问题的提出本身都是你认为有个“我”。
佛陀说你跟我修行,修到某一天,突然你开悟了,悟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哇,【无我】呀!突然有一天这“我”没了,因此“我死了再来” 跟“我死了不来”的问题,在这一重境界上其实就被佛陀化解了。
文章细节参考资料:
于晓非老师《金刚经》导读
于晓非老师《佛教基本精神》
叶少勇老师《唯识浅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