嫽嫽睡前故事:猴子书

南山有一小庙叫柿子庵,庙里有一老一小俩和尚。一天,老和尚让小和尚下山去城里采购。因为茶叶罐子空了,洗衣服用的皂角和肥珠子也不多了,盐要秤点,棕刷子来一个,有好用的羊毫笔也要买几支的。老和尚又特别嘱咐,进了城可以去曹公桥跟前的书店看看,要是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精印的,套色彩图的,就买一部回来。
小和尚答应了,马上跑去换了出门穿的僧衣,又拿出斗笠、钵盂和褡裢。斗笠遮阳遮雨、钵盂化斋、褡裢里则是装了几十枚叮当响的铜钱。
老和尚知道,毕竟是小孩子嘛,小和尚是很喜欢下山的。庙里多闷呀,总要隔上几天进城去找小伙伴玩一玩才好呀。
小和尚和范无病一起去采覆盆子或者摘桑葚吃,好玩。
小和尚和张明明在歪脖子树上绑个秋千,荡来荡去,好玩。
小和尚和王嘉恒摘了南瓜花去喂笼子里养的蝈蝈,好玩。
和小和尚最要好的是杨家的闺女嫽嫽。她家有粗枝大叶的芭蕉树,两人采了叶子用剪刀绞宝塔,绞老虎,绞祥云,绞芭蕉扇……一边绞一边唱歌,嘀嘀滴答滴滴,真真好玩。
这些,老和尚在山里也统统知道,心如明镜。因为这些游戏也是老和尚小时候玩过的呀。
这天,小和尚走至半山腰的回转崖歇脚,这里有可纳凉的松荫,有可坐的方石,有可饮用的泉水。山风吹过来,松涛阵阵。
回转崖稍微一坐,采草药的山民双旋顺着山道上来了。南山的党参长粗了,成型了,双旋要去挖党参呢,背着筐,一步一步上山来。小和尚和双旋,一个上山,一个下山,这就碰到了。
别人的头上一个旋,双旋的头上有两个,所以爹妈干脆起名叫他双旋。双旋的特别之处不在头顶,而是他一肚子的鬼怪神仙,特别会讲故事。什么“水耗子八月十五背葫芦”呀,什么“雷劈负心汉变磕头虫”呀,什么“黄豆大的小人在田螺壳里唱大戏”呀……多了去了。
小和尚一见到他,岂能轻易放过,央求他一定要讲一个。
双旋被缠不过了,恰好一群猴子从对面山谷呼啸着跳跃而过,回声消散后,他给小和尚讲了一个独眼人捉猴子的故事。
故事说独眼人一根扁担挑两坛酒进山,到了这回转崖,草鞋脱了,光了脚丫在树下饮酒。饮完一坛,大醉,呼呼睡去。酒香其实早都把馋嘴的猴子勾来了,暗处藏着。见独眼人长醉不醒,众猴大了胆子跳出来争抢另一坛酒喝。酒尽,猴皆醉,手舞足蹈起来,其中有个最小最顽皮的,瞅见地上有草鞋一双,学人样捆扎在腿上,一扭一扭走起路来,逗得众猴呲牙大笑。这时,独眼人瞅准时机,大呼一声,跃起。原是装醉假睡啊。众猴惊窜,四下逃散,唯有那小猴穿了鞋,遁逃不便,脱鞋不及,被一把抓住了,吱吱乱叫。独眼人塞它进麻袋,肩上一扛,哈哈大笑,下山去了。
讲完了,小和尚抚抚胸口,问:阿弥陀佛,真的假的?
双旋说:还能有假?
小和尚又问:好好地,捉猴子作甚?
双旋:还能作甚?挣钱,卖给耍猴人做猴戏呗。
说完,双旋就朝山上走去了。党参再不挖就成精了,有遁地之术,跑到别处啦。
小和尚一步步下山,进城去,一路上都在想小猴子被掳走的事情。买茶叶的时候也在想,买咸盐的时候也想……
小和尚心里想着小猴子,就恍恍惚惚地,路过一家有芭蕉的院子,都走过了,又折回来。
芭蕉小院是嫽嫽家。杨家叔叔照例在刻桃核,一身的桃核屑渣子。杨家婶子在厨房蒸馒头,顺手给了嫽嫽一小团面,让捏小狗玩去。揉来揉去,白面团已经揉成灰面团了。见小和尚来了,嫽嫽把面团一揪为二,同玩。
小和尚捏了个面猴子,眼珠滴溜溜地看人呢。嫽嫽拍手说:真像,真像。
杨家叔叔听见了,放下手里的活儿也过来看,看了也说好,活灵活现的。
杨家叔叔来了兴致,取一枚桃核,一刀正,一刀斜,算下来只用了八刀,就在桃核上雕出了一只小猴子。正是小和尚捏得那个面猴子的嘴脸。好手段,难怪杨家叔叔有个外号叫“杨八刀”呢。
嫽嫽取来一段五彩花绳把猴子桃核穿成手串,笑嘻嘻地戴在了小和尚的手腕上。不大不小,刚刚好。
嫽嫽念道:不戴金也不戴银,桃核倒比金银沉。管教家中无病灾,平安喜乐遇祥云。
小和尚双手合十,欢欢喜喜道了一声:阿弥陀佛。
小和尚看着手腕上的猴子桃核,不由得想起被抓去的小猴子,不禁要问杨家叔叔,可否知道耍猴人做猴戏的事情。嫽嫽也问她爹,耍猴人是什么人,猴戏又是什么戏?
杨家叔叔说:耍猴啊,就是养一两只猴子,从小就教它们本事,敬礼呀,作揖呀,推小车呀,戴帽子呀,呀……反正就是让猴子学人模人样,看那种滑稽,这就是猴戏。做猴戏的猴子需要刚成年的小猴子,大了不行,就不容易驯服了。小猴子要是不听话,耍猴人就拿鞭子抽它。乖乖听指令,就奖赏它吃花生米。等演习熟练了,耍猴人就可以带着猴子走南闯北到处出演了。锣鼓一敲,大家来瞧,演得好,就有人给钱啦。耍猴就和我刻桃核一样,都是养家糊口的营生。
一席话说完再看小和尚和嫽嫽两个小人儿,都是泪眼婆娑了。
嫽嫽:爹爹,我不要看猴戏。小猴子太可怜,见不到爹妈了,它多想家啊,还要用鞭子打它,实在狠心。
小和尚也在想:被独眼人抓去的小猴子学成猴戏了吗?它现在在哪里啊?在苏州还是在杭州?在长安还是在洛阳?它会不会有一天也被带到小城来表演?阿弥陀佛,如果遇到它了,我一定央求耍猴人放了它,带它回南山找它的爹妈和姊妹兄弟去……
就听嫽嫽又问爹爹可曾看过猴戏。
杨家叔叔说:那耍猴的人一向都去繁华处,人多了才好挣钱。咱们这个小城芝麻大一点,不会来的。所以我也没看过猴戏,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我知道却没见过的多了,比如钱塘江的大潮,比如昆仑山的雪莲,比如海市蜃楼……不亲历如何知道呢?一是听人聊天,二就是看书。特别是看书。小小一册书,天地日月都能装得下呢。
小和尚和嫽嫽都吐舌头 ,心里均默默道:小小一册书,天地日月都能装得下。
嫽嫽又问,到底是哪本书上有猴戏的事情,她还想仔细听听呢。
杨家叔叔笑道:那就不好说了,年轻时候看的书又多又杂,这么多年过去了,哪里还想得起来。
小和尚突然一惊,他想起还没有去书店呢,一拍自己的光脑袋。嗨,差点忘记正事了。
告别嫽嫽一家人,小和尚去书店。一路上脑子里就俩词,一个是猴,一个是书,翻来覆去,覆去翻来。
到了。这是城中唯一的一家小小的书店。旧阁楼,两层。二楼住人,下了楼梯,一楼是铺面,书架一摆,就很逼仄了,店主人干脆端个椅子坐在店门口,一边等生意一边翻书,有时候书一撇,喝茶,看景。
书店开在河边,邻着石拱桥,桥叫曹公桥,是当地的曹家使钱修的,所以叫曹公桥,已经有百年,依旧结结实实的。载人的小船穿过桥洞来来往往。河对岸是一排绿柳,柳枝垂到水波里去,一点一点地,像在钓鱼,这当然是好景致了。
书店小也就算了,还简陋。招牌都没有,门上贴了一张红纸,上面简简单单写了个“书”字。小和尚心想,人家隔壁露天的馄饨摊子好歹还有个布幌子,上书“百年张家鲜肉馄饨一碗十三文”,比你足足多出十二个字呢。你好歹写个“孙记书店”也行啊。
小和尚不但知道这个开书店的人姓孙,还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心裁呢。小城太小了,谁不认识谁呀、孙心裁是个戴着圆眼镜的黑瘦子,总是笑眯眯地,坐在店门口,看书、喝茶、看景,一样不落。来了客人唤他,他才缓缓起身,脸上的笑就更重了。
小和尚看得出,书店今天的生意不错。西街董铁匠居然识字,兴冲冲地来买《水浒传》,他说他最爱里面的花和尚鲁智深,正要打造一个鲁智深使的六十二斤水磨镔铁禅杖呢。大孝子沈筱舟的母亲喜欢金鱼,使唤沈筱舟过来买一本关于养鱼的书,可惜没有买到。还有一个坐船远行的外乡人,停船靠岸的工夫买了一套《夜航船》带上船去,路上解闷。苦瓜叟来抱走了《梅花图谱》,开学堂的朱老先生要了六本《唐诗三百首》,准备以此奖励学生。买得多,孙心裁给优惠了。
然后是小和尚,顺顺利利买了《金刚经》。孙心裁用一块干净的蓝布把经书整整齐齐包成一个包袱,让小和尚背着。
都出门了,小和尚又背着包袱折回来,打听一本书。什么书,半天也说不清楚,只问有没有一本什么猴子书,书里是说猴戏的。
孙心裁问:书名就叫《猴子书》?会不会是《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
小和尚:或者就叫《猴子书》吧,我也不清楚。就是说耍猴人带着猴子四处演猴戏的书。里面说小猴子很可怜的,耍猴人会用鞭子抽小猴子。有这样的书吗?
孙心裁想了想,说:没有哦,小树师傅。
小和尚认得孙心裁,孙心裁也认得小和尚,大家彼此都认得。小和尚法号叫宝树。年纪小,大家都叫他小树师傅或者小树。
小和尚只好鞠了个躬,背着蓝布包袱走了。
过了几天,小和尚又进城来了,路过书店,不甘心,又去问:《猴子书》现在有了吗?
孙心裁说没有。
小和尚鞋尖踢着小石子,很失望地走了。
隔壁开馄饨摊的张锡和看到了这一幕,露出一口白牙,笑道:给小树师傅找一找嘛。
晚上,月亮上来了,一个挂在南山柿子庵的头顶,一个掉在城里曹公桥下的河水里。书店早已经打烊了,孙心裁上到阁楼,摘下眼镜,往床上一躺,准备睡觉。不知何故,睡不着,孙心裁突然心想:我可以写一本小和尚要的书呀。
孙心裁不睡了,戴上眼镜,起身找出笔墨纸张,坐在灯下开始写书。他觉得怪有意思的。
他一个字一个字写道:从前,有一个耍猴人和一只小猴子。耍猴人的训猴手段都传了三代人了,小猴子是从南山刚捉来的小猕猴。先是杀一只鸡给猴子看,这就是杀鸡儆猴。然后就是挨打,会使上鞭子抽打等责罚手段……
孙心裁觉得这一句非常重要,因为小和尚要的书里,耍猴人就是用鞭子抽小猴子的,没有这句可不行。
孙心裁接着写:挨鞭子是小猴子的家常便饭,早也抽,晚也抽,是为去其野性,使其驯服,然后才能调教本事。而且是不能吃饱的,只有饿着,猴子才能无力反抗,才能为了获取食物而服从耍猴人指令……
写到这里,孙心裁的鼻子酸酸的。
他继续写:这个猴子满心恐惧,为了活命,它不得不顺从,指东不敢往西,指西不敢往东,让翻筋斗就翻筋斗,让倒栽葱就倒栽葱,让扮鬼脸就扮鬼脸,让躺地上装死就躺地上装死,慢一下鞭子就过来了。它带着各种面具,装扮各类角色,什么媒婆呀、七品芝麻官呀、傻小子呀、大武生呀之类的。它努力使自己像个人,而不是猴子,只有这样才能换取一块红薯几粒花生填肚子……
写到这里孙心裁心里又气愤又难过,他觉得自己应该拯救这只笔下的猴子。
孙心裁笔锋一转,让猴子找机会逃了出去。猴子藏进一辆运牛粪的大车,逃到了很远的地方。当然了,情节写得很曲折,一路状况频出,风波不断。还好,逃出去了。
孙心裁越写越兴奋,想象力开始放飞。在他的笔下,这只猴子原本想回归山林里,可是它最初被带走时太小了,它如今都不知道故乡在哪里了,而且它已经被改造成一个人了,像人一样站着走,穿着人的衣服,吃饭用筷子,见人拱手作揖……再也不能像猴子一样从一棵树跳向另一棵树了。于是,它选择了拔掉身上的毛,做一个人。它干了很多工作,它挖过煤,放过羊,种过荞麦,烧过陶碗。后来,它用积攒的钱开了一家卖陶碗的小店。
写到这里,孙心裁满意极了。不过,他马上做了修改,把卖陶碗的小店抹去,改成了书店。孙心裁觉得,卖陶碗有什么意思,哪里有开书店好呢。端个椅子坐在店门口,一边等生意一边翻书,或者书一撇,喝茶,看景,多惬意啊。
最后一笔是:猴子从此过上了平静安稳的日子。
写完了,孙心裁打了个哈切就去睡了。那一夜睡得香,踏踏实实,一个多余的梦都没有。
可是,过了好几天了,小和尚都没有来。一直等了十来天,到过重阳节的时候,孙心裁看见小和尚和街上的几个小伙伴说说笑笑过曹公桥,有范无病、张明明、王嘉恒,还有一个女孩子是杨家的闺女,嫽嫽。
孙心裁喊:小树师傅,小树师傅,你要的书有了!
小和尚愣了一下,然后笑逐颜开,撒丫子跑了过来。
孙心裁把书送到小和尚手上。小和尚认得字,封皮上就写着《猴子书》三个字。嗯,错不了。
小和尚问多少钱,孙心裁歪着脑袋想了想,说:一文钱。要是没有以后再说吧。
小和尚摸出一枚钱放到孙心裁手心里,抱着书,开开心心地走了。其实孙心裁的欢喜不见得有小和尚的少。
回到庙里,已误过晚饭了,小和尚去香积厨翻找出一碗凉粥。这时老和尚进来了,喝道:小猴子,又顽皮了,怎么才回来?山上冷,凉的喝不得,小猴子,去热一热吧。
听师父叫自己小猴子,小和尚觉得有些意思,吃吃地笑了。
吃过粥,小和尚跑到大殿里,盘腿坐在蒲团上,朝着菩萨拜一拜,然后借着供桌上油灯的光开始读那本《猴子书》。
读到猴子挨打的章节,他抬头望了望菩萨。菩萨垂眼低眉,好像在哭哩。
读到猴子逃亡那段,他又抬头望了望菩萨。菩萨梨涡微显,好像在笑哩。
到结尾了,读完“猴子从此过上了平静安稳的日子”这一句,恰好灯花一闪,油尽了,灯熄灭了,大殿里暗了下去,但是月光如水,涌进来,也涌进小和尚的心里,亮亮堂堂的。
小和尚合上书,又望了望菩萨。月光给菩萨的脸上镀上了一层慈悲的光。小和尚看到了,菩萨其实没有哭也没有笑,安安静静的。
他摸摸手上的桃核手串,那是桃核刻出来的一个小猴子。小猴子也安安静静地。小和尚看着小猴子,小猴子看着小和尚。
小和尚后来把那本书借给了山下的嫽嫽,看完了又轮到范无病、张明明、王嘉恒这几个小伙伴。因为这本书,他们那段时间经常聚集在魁星阁那株百年龙爪槐的树荫里窃窃私语。因为他们在这本书里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那就是,书中的小猴子其实就是开书店的孙心裁啊。这令他们兴奋异常。
首先,他们发现了书上的字和书店门上那个当招牌的“书”字是一个人的笔迹。当然都是孙心裁写的。既然如此,他们都有了相同的质疑:小猴子装作人隐藏人间的事情如此隐秘,孙心裁如何知道,且知道地如此详细?那么除非孙心裁就是那只猴子了。
小和尚:耍猴人教猴子的就是教猴子学人,学到最后就成了人了。我住山上,对猴子可是太熟了。它们太灵了,不比人差,会赶鱼摸虾,会砸核桃开榛子,还会拿柿子酿酒哩。
嫽嫽:你们看看书店的孙掌柜,那么黑那么瘦,还戴个眼镜,越看越像个猴子。我敢说,他脱了衣服,身上一定有毛。尾巴可能也有,就藏在裤子里。
范无病:对呀,书里说了,那猴子后来开了个书店,为啥不是米店,不是饭店,不是杂货店,非要是书店。因为后来的的确确开了书店嘛,那就是曹公桥边的书店。
张明明:我听过一个故事,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叫欧阳询,他的亲爹就是一个可以幻化成人形的白猿。猿和猴是一类,猿可以变人,那猴也可以。
王嘉恒:对呀,对呀,孙心裁为什么和孙悟空一样姓孙,不姓别的呢?猢狲就是猴子,猢狲的孙呀。这意思就明明白白了,孙心裁是猢狲,是猴子喽。
小和尚又说:依我看,小城里很多人都其实不是人哩。比如说唱戏的韵官,小俊脸,大个子,扎着小辫儿,估计是白龙马托生的。开学堂的朱老先生气味沉静又威严,像个老虎。董铁匠圆头憨脑,像熊猫。还有大孝子沈筱舟的老娘,像老猫。卖馒头的邹老进,你看他那个鼓眼泡,像不像金鱼?苦瓜叟呢?像个赤眼蜂,眼睛里都冒火哩……
小伙伴都笑了。明知道小和尚信口开河,嫽嫽还是忍不住问:那我是什么呀?
小和尚想一想,说:又俏皮又灵醒,又会唱歌,你是个画眉鸟吧。
嫽嫽抿嘴笑了,其他几个孩子都嚷嚷:小树,小树,说说你,你是什么变的?
小和尚说:阿弥陀佛,其实我也是个小猴子呀。我师父就常叫我小猴子。
大家又笑了:哈哈哈,原来和书店掌柜一样啊,一个是大猴子,一个是小猴子。嘻嘻嘻。
笑够了,他们郑重其事地拉勾了,他们发誓要好好替孙心裁这只猴子永远保守这个秘密,要让“平静安稳的日子”继续下去。
小和尚此后只要路过曹公桥,会忍不住在桥上逗留,远远地偷偷地打量书店门口的孙心裁,越看越像个猴子啊。
孙心裁也看到小和尚了。其实他非常想问问小和尚,书看完了吧,好看吗?但是他憋住了。
有次,小和尚化缘时得了一根香蕉,舍不得吃,送给了孙心裁。走的时候他朝孙心裁眨眨眼睛。孙心裁也不知道这小和尚古灵精怪的是啥意思,寻思了老半天。
后来,大孝子沈筱舟给母亲过六十大寿,买了一大盆水蜜桃摆供桌。过完寿,桃子分给众人吃,小和尚运气好,得了两个,也拿给孙心裁。孙心裁说:我们一起吃吧。
小和尚点点头。两人面对面,笑嘻嘻地把桃子吃了。汁水淋漓,好甜啊。
桃核呢,被小和尚收走了。小和尚要把桃核留给刻桃核的杨家叔叔。
孙心裁想着礼尚往来,吃完桃子邀小和尚去隔壁张锡和的摊子上去喝碗馄饨。小和尚摇摇头,婉拒了,说要赶回庙里去啦。
孙心裁心想,那好吧,我大不了再写一本书送他就是了,保他喜欢。写什么呢?可以写写曹公桥的传说嘛。
嗨,写书上瘾,孙心裁近来技痒难耐。
小和尚要回庙里去了,他跑上满是夕阳金辉的曹公桥,岸上的柳枝一摆一摆地,桥下的水波一漾一漾地。小和尚一回头,又朝孙心裁挥挥手,眨一眨眼睛。
孙心裁此时似乎明白了:哦,小树师傅怕是有沙眼,我还是去药店买瓶眼药水送他吧。
蟠桃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蟠桃叔《苹果园》:淳化的青春爱情故事不过是,当穆桂英遇上了贾宝玉 (1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