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再遇成都
十年之后,又来成都了,虽然只是短暂的旅行,却也带来了很多崭新的体验。
首先是从重庆转道来的,在重庆住了教堂酒店,打卡洪崖洞,完成了长江索道的心愿,也算圆满。
十年前也是从成都离开后去了重庆,那个时候还没有人说重庆是什么赛博朋克之都,多少D网红打卡点,那时候在朝天门码头还能看到扛大包的码头工人,火锅店里都是划拳的汉子,十八梯还半拆不拆,不是“历史文化街区”。
十年之前,曾在沙坪坝公园看墓碑,十年之后,沙坪坝有了火车站,站里广告牌上写着川渝双城经济圈发展势头良好,沙坪坝到成都的高铁只需要一个小时,320公里的时速,模糊了路上的风景。
到达成都,春熙路依然熙熙攘攘,少了重庆的密集恐惧,街道变得豁然开朗起来,感觉成都道路规划得特别宽敞,人行道尤其宽阔,很多街道的人行道比机动车道要宽多了,完美体现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所说的那种鼓励步行的城市。
针对不同的街道还有不同的设计,比如镋钯街有很多精致料理,咖啡馆,所以用了低矮的暗淡路灯,调出了浪漫的氛围。而玉林西路聚集了各种精品店,酒馆,清吧,马路上有很多座椅,可以坐在马路上听对面清吧的音乐。
人行道的宽阔带来了真正的街头市井感,来回穿梭不会被大马路和大车打断,沿街店面都很繁荣,到处都是吃喝,走着走着就能坐下来吃个饭,喝个咖啡。
街上遛狗的人也特别多,狗是需要奔跑空间的动物,而这里的人行道给了它们足够的空间,看到这样宽阔的街道,想养狗的人可能也会很多吧。
同样惊喜的是非机动车道,一个细节显示出了这里多么适合自行车。
有一天出门的时候带了一瓶矿泉水,我下意识拿在手里,我关说怎么不放车篓子里,我才想起来这是我的习惯,以前也把水放过车篓里,但颠簸几下就掉了,因为在厦门骑车走的都是人行道,很多是板砖路,很容易把篓子里的东西颠掉。而在成都,完全不用担心,每条路都有自行车道,有的还很宽,天府广场老毛像前面的自行车道更夸张,比机动车道宽两倍。
另外一个细节也显示出,这里很尊重非机动车的路权。我观察到公交车到站停车的时候,都会停在靠外一些,留出一段距离,保持了非机动车道的畅通。之前见的大部分是在靠近人行道的位置设置非机动车道,但这样就减少了人行道的宽度。看来为了保证人行道,成都做了很多功课。
在这样宽阔的街道上行走、骑行,真的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少不入川”,巴适、安逸,这些词不是专属于成都人的,来了成都,待上几天,在街角吃完火锅,瘫坐下来喝杯咖啡,嘴里就自然会不断蹦出“安逸!”“巴适!”。
很多城市都有咖啡一条街,指咖啡最密集的那一条街,代表了一种文艺气息。但到了成都会发现,咖啡不止一条街了,很多街区都挤满了咖啡馆。几乎每家都在门口放几把露营椅,潮流年轻人们躺着喝咖啡,很舒服的样子。
去了一家别人推荐的,也随机去了两家,水平都挺高的,我关说的一个定律还是对的,在竞争激烈的地方,能生存下来的餐饮都不会太差。
也去了几个景点,第一天去了熊猫谷,本意更想看小熊猫,各种原因没看成,只看了大熊猫,是挺可爱的,但感觉看一次就够了,不明白为什么有人看了一遍又一遍。
卡通里的大熊猫都是黑白相间的,现实里却是黄黑相间,身上白色的部分裹着泥巴。
大熊猫也没做别的,就在那吃竹子,拉屎,吃完拉,拉完吃,就能让这么多人来看它们,算是最早的吃播了,竹子很脆,竹笋很嫩,脆嫩结合,左右开弓。
人类确实要感谢偶然学会了用火,煮熟的食物让我们不用把精力都消耗在充饥上,可以每天只用工作四小时,其余时间唱歌跳舞......
第二天去了三星堆,看到了大立人、神树、青铜面具,文物不算特别多,但已足够满足。文创都好看,都想买,可惜口袋里没钱。缺陷是没有面具卖,如果能卖面具,搞个面具电子趴,肯定是酷上加酷。之后还想去二里头、龙岗石窟、克孜尔石窟......
行程里也有一点不爽,离开之前要做核酸,排队老长了,结果做的时候发现核酸医生都很闲,大家都被卡在机器上了,先要自助机下单,再要领标签。但其实体制问题,全国都差不多,号称治理最好的上海又如何了呢?
回想起来,有点忘了十年前是为什么去成都了,可能是因为小酒馆,但其实只在小酒馆看了一场很无聊的演出,当时还没爱上咖啡,也没在荆州和武汉之外的地方生活太久。
待了二十多天,当时也觉得成都很不错,但没有想要住下来,脑袋里依然被一些执拗的想法充斥。
感觉之后有机会可以来成都待上几个月,看看是不是旅行的短暂错觉。现在越来越多人向往乡村,或者是大理这样的地方,不过这些地方还是欠缺大城市便利、饮食、娱乐的丰富性,当拥堵被步行和骑行克服,就可以在繁华中获得一种自在游走的生活。
-
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11 2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