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是一个地点,作家由此倾听和观察
最近在思考写作中的视角问题。 工作原因,我接触了不少国内作者的非虚构作品,新人作者讲述自己的经历、见闻、专业见解,采用第一人称比较多见,似乎是一种自然的本能。 如下几种情况,多用第三人称。 作者是媒体人,受过新闻写作训练,惯用一种不偏不倚、客观中立的声音报道事实。比如上海译文社的“译文纪实”系列,“用故事记录真实”。 历史写作多采用第三人称。比如甲骨文、汉青堂的世界史,文景、中华书局、三联的中国史。 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也有不少采用第三人称,如田丰的《岂不怀归》、马修的《扫地出门》。 有些学术性的作品,比如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伊险峰《张医生与王医生》,也采用了第一人称,但这里的“我”主要是作为在场者,加速事件的推进,或者记录人物的话语,并不发表意见,不会喧宾夺主,这种情况称之为“第一人称次要人物”。
我曾策划过一部科普作品的出版,回头来看,作品的视角并没有想清楚。 这部作品采用了第一人称,虚构了一个“我”,从未来穿越回现在,跟大学时的自己对话,对话的内容是探讨天文、物理、音律、电子、生物等多学科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时间—节律。 一次我偶然读到了电商平台上的评语,有读者把这本书当作科幻小说买回家,看完觉得很不像小说,不满意。 这句读者反馈提醒了我。 这部作品不适合做成虚构体裁。作者写成了柏拉图《理想国》式的对话体,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也没有戏剧性冲突。 既然不是小说,就不适合用虚构的“我”作为叙事主角,去凭空构造一个师生对话、探讨问题的场景。 稿子应该做出较大修改:要么第一人称写作,保留对话形式,删去开头穿越时空的虚构场景,保证行文的真实性;要么采用第三人称视角,直接切入话题和知识点,不设置穿针引线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