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的:在哲学系就读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多年前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写的,至少是2017年左右——
别人说的都是系内的知识划分,就业前景,和上课氛围。其实我认为后两点来说学校本身的影响要大过具体学科的改变。我就来单纯从感情上谈谈体验吧。 其实我的implicit motivation可能和很多人不太一样:我比较好奇的话题是Metaphysics,尤其是Abstracta;Political Philosophy啊Ethics啊History of Philosophy啊我都不是很热情。在大家都很厉害的哲学系里,我也很一般,远远比不上一路拿A的学神们。所以我的体验其实可能在我们学校的哲学系里也不算是常见或者有代表性的。
我现实生活里的言行有时会让我被误认为alpha female,也经常感到自己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被其他同学、教授高估了。在我心底,人“难以预料”这个方面,我是偷偷地害怕着的。我也是很无知的。虽然在有既定互动方式的社交世界我似乎很自然,但是一旦情感和社交方式变得个人化和私密,我就会非常手足无措。
可能是因为这些, 我对哲学产生了学者通常对所研究领域不会有的依恋之情。哲学不会说变就变,不会口若悬河,也总有make arguments 的空间和工具。我觉得喜欢哲学总是安全的,不会被讨厌的,不会冒犯别人的,和永远值得探究的。
有很多很多诗意和浪漫的时刻:慢慢发现自己变得比以前厉害的时刻,在某一页书的某一角忽然意识理解到老师的笑话的时刻,在很久之后忽然感受到一个之前不理解的argument的intuition的时刻,读一篇prestigious的论文发现我自己也这么想过的时刻。
寂寞的我给analytic philosophy 赋予了不少期待,而我与它唯一的交流就是我、教授、TA的讨论(不管是考试、还是论文)。这些话都是单方面的,而我像一个人站在岸边向茫茫大海掷出的石子。我写完,我想想,我再琢磨琢磨哲学小精灵到底怎么会怎么回应。
或许这种无声的依赖看来难以理解,但“WallE”里光亮洁白的Eva没醒来的时候,破铜烂铁状的男主角机器人就是这样带着她,在雷电交加的雨夜里,窝在房车的客厅里玩不会被回击的黑白电视乒乓球游戏的。
P.S., 这个答案的提交日期是2022年3月份,是因为我不知怎的发现了这个躺在草稿箱里的答案;按照我现在记忆,这个答案至少是我2年前还在读大学时写的。
快要毕业时回答的另外一个相似问题:
【Updated: 2019.01.22:今天偶然又看到了这个问题,也就又一次看到了我当时的回答——我觉得我一定要加一些今天的看法。首先,我一定要说,我写这个回答的时候压力非常大,我自己性格中强大的完美主义部分又会让我在回答中先入为主地以非常偏颇和极端的方式定义其实非常个人的而主观的价值问题,比如“意义”,比如“成功”,比如“天上的面包和地上的面包哪个更重要哪个更实际”,比如“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对于成年人而言,这样的一个答案可能不会造成什么伤害,但当我过了一个充实放松又愉快的寒假之后,我回头看这个答案,觉得可能会给小朋友带来 很多的误会。在此,我想真诚地跟题主道歉,并且客观地清楚指出我这个答案的问题。希望无论是小朋友还是看这个答案的网友们都能在读这个答案的时候意识到我这些个人因素。】
————————以下是原答案———————-
哥大本科哲学系在读,我能讨论的只有美国上本科这条道路——— 我下面说的话比较冷酷,再加上我中文不好可能词不达意,所以先声明一下,我刚小学毕业没几年就想大学读哲学了,而且为此放弃了高中毕业时可能的其他道路,所以我觉得我是能理解你当时想读哲学的心情的。虽然能理解这份心情,但我想给你的建议,还是三思而后行。
首先,哲学不是一个很容易学的学科。当然也有比较容易的课。当然,也有课程号码高但打分平易近人令人感到鼓舞的课。但至少Columbia来说,不管是哥大官方的本科生专业平均分报告,还是我自己作为哲学系上其他系专业课或者通选必修(Core Curriculum)的感觉,都是,整体趋势是哲学因为学科考察内容的关系,会给你一种判分人下重手,打分非常严格的感觉。哥大本科生平均GPA最低的文科系,就是哲学系,比其他文科系要平均GPA低不少。而这群学生已经是经过自我筛选觉得自己比较聪明自己比较努力的了;“一句话改好几个小时”(教我的教授描述他自己作为顶尖哲学家写论文的压力的原话),不一定是毕业后非学术道路的同学想承受的。我不知道这个情况在打分松一些(包括一些美国名校)会不会好一些。如果能学哲学又没有这么这么大的GPA压力,我就也觉得还好。
有一次有人跟一个教授聊天,“哇,你觉得A同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啊?” 教授说,“他挺聪明的啊,学得不错。” 大概就是夸了一顿吧。对方问,“那他最后什么成绩啊。” 教授说,“给了A-”。
我们不知道这位教授给过谁A。
另外,就算你想做学术,也要在学科特征的基础上,考虑博士生活的压力和找工作的艰辛。再者,如果你计划你本科哲学之后读美国法学院,那你也要知道哲学系很难拿高分给人的GPA压力,直接增加的法学院申请难度。法学院虽然说没有专业倾向,但实际上执行起来最简单的是一个看起来需要密集书写分析但打分并不那么严的专业(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考虑是否要double 能让你做intellectual property 的专业)我这么分析是因为,做一名平庸的哲学系教授需要的才智和努力,可能在许多其他行业(和一些我稍微有点了解但不敢说怕显得冒犯人的学科)足够你到达一个相对而言“优秀”的程度了。但这个这个说到底还是跟自己对自己的人生期望有关,毕竟我也的确有朋友在自己的人生规划上长期持有我认为不够成熟的想法。但只有朋友之间才能互相打磨价值观,对知友的回答我说太多了也显得我好为人师,更怕我自己显得粗鲁。
其次,在之前说的难度和机会成本以上,如果你在美国上大学,你不一定非要读哲学系才能学习“哲学”;你上其他更好就业/ 学起来压力没那么大/ 学起来让你更幸福(both intellectually and emotionally)的学科,也可以经常去哲学系旁听课,问哲学老师问题。如果你只是有一些想解决的问题,比如想知道人是不是自由的,什么是了解真理的方法,比如想知道客观世界的结构是什么,那单独听几门课就已经足够为你答疑解惑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一样的文本和研究问题,你有没有可能可以在其他更柔的学科下研究呢?比如亚洲哲学,在Columbia是东亚系做的,而且有老师专门做这个的。比如说想读柏拉图,古典系也可以读。比如说一些文本,比较文学系、德国研究学系、法国研究学系,文学系,也可以学。有一些问题,政治科学系、人类学系、人权学系,也有研究。 他们的确和哲学有不同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考察重点,但也是你研究伟大思想者的途径。
最后,大学生活多姿多彩,我就有点后悔因为小时候的执念一直没有真的很放开心态地去探索选择。假如我当时心态更开放一点,我可能就双专业政治学和斯拉夫研究,音乐和政治学了,或者音乐和斯拉夫研究了。
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哲学系是因为我对这个学科极其强的感情需求和不可替代的知识愿望。对于我自己的性格而言,没有任何其他的学科可以如此精准真挚地从品格和知识上滋养我,没有任何其他原因愿意让我放弃这种全面立体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用大学四年和之前提到的机会成本,来耕耘这段历程。我也认为这是我选择专业的合理理由。
但是,我还是要说,哲学是一个比较难以在大学之外的地方研究的学科;但我觉得你现在做的事就是开开心心地享受自己的中学时光,把大学阶段要做的决定留到大学阶段再说:)
P.S. : 如果你感到获得了命运的召唤非学哲学不可,比较稳的道路倒是有这么一条(个人不推荐,只是的确能看到符合题主描述的这条道路):去一个不那么名声闪耀但是哲学比较好的学校,比如Univeris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不是UChicago),然后在那儿好好学习;或者去任何(相比Columbia)哲学系打分没那么严格的学校。这样你可以在大学四年里在压力比较小的情况下学习哲学。 虽然这条路存在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做仍然有很多的弊端,首先我觉得这样的教育质量无论是单说哲学还是说整体的本科体验,都是不如排名更靠前的学校的,大学四年没必要这样过;其次,如果不接下来做学术,那么在找工作方面会相比声誉更高的学校有严重劣势。再者,如果接下来做学术,你会在本科四年处在一个严重的“我比同龄人远远优秀”的幻觉里,因为这样的学校里你本身接触不到以后会成为学术大家的人,也没法得到一个比较平行于真实学术界的严格程度(仅仅讨论哲学这个学科)的被判论文经验,很可能即使能录取著名PhD也仍然会有失落感(认识不少真实例子,不能以偏概全,但这的确是一种系统上的可能性)。也是看你能不能接受这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当老师这个前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