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游戏都没玩怎么入坑:Bang Dream —— 在高强度打了一年手游后我开始过上新生活(四)

本来本文没什么好写的,就是我准备写一篇免费加扭蛋类型的游戏和买断制游戏区别的文章,文章要提到我接触《Bang Dream:少女乐团派对》(后面简称“邦邦”)的一些感受。这段经历作为文章的一部分,喧宾夺主;单拿出来写,好像也没啥写的。好在前几天看过一个讲尼采的游戏观的视频,就感觉加上一点思考,应该还能凑成一篇。
《昨日世界》那篇讲过我还玩过一段时间音游,后来放弃了。
玩音游的契机,就是一些视频里那些日本玩音游街机的玩家好帅。
但是等我自己玩下来,却充满了疑惑。
最大的疑惑就是,我为什么要反复听一首歌呢?
想起当年,我也算是“工画堂”的老粉丝了,《天使小夜曲》,《天使恋曲》还有《交响乐之雨》这类作品我都买过正版,光是看着包装就爱不释手。但是我都没玩完,最大的阻碍就是,我不能接受我反复听里面的音乐,我生怕我听到厌烦的程度。特别是《交响乐之雨》,不管是纯音乐还是插曲,我都感觉反复敲键盘是一种亵渎。直到现在,收录了全部插曲,冈崎律子的《for RITZ》依然是我最喜欢的一张专辑。如果我一遍遍打歌,我是否在破坏这些作品呢?
想起我退坑《Lovelive!学院偶像祭全明星》的契机,大概也是有一次当日歌曲是《愛してる万歳》,我虽不是LL人,但是好歹是从《动感新势力》最早介绍知道这个组合,一路见证,起起落落,从当年就占杂志一个小角落介绍到到处都是LL人发病,又是几年低潮后现在想买个平安名堇景品一手慢就告罄,一晃都十多年了,当年的歌曲也有了岁月的色彩。听到这首歌,突然就感觉一遍遍打歌不如把当年的那些歌再找来听听。
还有一个考量,就是我熟练了又怎么样?我付出那么多精力,只是熟悉一款音游的一种“判定”,是否太浪费了?现在感觉时间飞快,总是要计算付出时间的价值。十年前看什么游戏能玩上千小时,我幻想玩了几千个小时后看着自己的成果成就感满满,现在我的感觉变成了上千小时干什么不好?假如一款3A大作完美通关要100小时,一千小时我都能玩十个了;假如经典电影一部平均时长两小时,我都能看五百部了。这么一算,玩精一款音游就不值了。
还有个说法就是音游可以当成乐器的练习。其实我当年查一些《吉他英雄》的资料就知道这个说法乃是无稽之谈,但是几年后还是不死心,又查看了不少演奏者的说法,普遍的看法就是“学乐器和玩音游是两种不相干的事,一个演奏者可以是音游玩家,但是他的演奏者身份对于他玩音游的影响甚至不如他玩过别的类型的游戏大。”那我只能开始考虑学乐器的事。不知道这个系列文章又写了几篇后,我是否已经开始分享自己学乐器的故事了呢。
就这样,我放弃了玩音游。
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准确说在2021年10月,我开始接触“邦邦”。
因为狂玩了一年手游,我也是知道“邦邦”的,印象一就是大家口口相传的“B站代理的最良心的手游”,印象二就是画风很统一,特别是那个水果糖式的眼睛。看过我之前一些言论的人应该知道我对 CyGames 印象颇好,就是因为我更偏爱画风统一的手游。虽然“邦邦”算是个小厂的作品,卡面也时有崩坏,我个人评价还是比画风混乱的高一点。
最重要的契机就是,那个时候看“小剧场”成了我一个爱好。
当时刷短视频感觉自己太堕落,长点的视频又看不进去,渐渐就发现了“小剧场”正好。所谓“小剧场”,就是一些手游有着维持热度、传播、广告等目的的超短动画。不知道和“泡面番”的关系是什么,算是“泡面番”的子集吧。不少“泡面番”本身就是独立的作品,且时长固定,“小剧场”依附于游戏,时长也更加灵活。
小剧场当然也有高下之分,有些就非常无聊,还有些就是单纯抄袭一些网络烂梗让手游里的人再表演一遍,虽然可乐,但也是那种拉你嘴角挠你胳肢窝的可乐,还有些的确就能起到刻画角色,引人入坑的作用。我可以明确说我《少女前线》就是看小剧场入坑的,而且我还要说《少女前线》的小剧场在我眼里就是国产二次元手游里质量最好的小剧场。没有可爱的M4JR,我不可能玩《少前》。
在我看过的所有的小剧场里,“邦邦”的小剧场《PICO》和《PICO~大份》是最棒的。

想象力,搞笑程度、宣传角色等方面,我没有看到再超过这个的小剧场了。
另一方面,我对手游的养成和付费模式完全厌倦,我对于音游这个玩法本身充满怀疑。
就这样,我挑着喜欢的章节反复看,手游我根本没下。
好了,既然不玩手游,除了看两季小剧场(第三季“fever”十月才出),我还能干什么呢?
能干的事情好多!
可以去各种网站查角色设定,背景故事,把小剧场里的大头娃娃还原成游戏里的角色。
可以看其他作品。其中有官方的作品,有正传动画,有大量的原创和翻唱歌曲,有线下的演唱会。还可以看同人作品,邦邦粉丝质量还挺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恶搞视频,剧情视频等等。
有这么多东西可以看,但是你不在手游里课金还能怎么消费呢?
能花钱的地方多了。
我买了设定集,买了手办和景品,而且“邦邦”背后的公司“武士道”的主要业务其实就是实体卡牌和偶像产业,自己就是做周边的,周边种类非常丰富,从卡牌到食品应有尽有。
一款手游,我一分钟游戏没玩,却也算是入坑了。
从这里,就能看出二次元手游的某种真相,“游戏”也许是整个企划中最不重要的部分。
“邦邦”的主要玩法就是音游的“打歌”,这个玩法本质上受众是非常窄的。
那么“邦邦”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其实是角色。
如果不是小剧场里一些可爱的角色,我是不可能入坑的。
而如果把邦邦的音游部分和角色完全脱钩,打歌部分没有任何角色的痕迹,而是一些音游那种完全的抽象符号,被游戏本身魅力吸引的玩家又会剩下多少呢。
甚至说一些人打歌的动力,都是为了抽出自己喜欢的角色,或者获得培养自己喜欢角色的材料。
所以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不通过打游戏,照样能了解角色。我通过买各种周边,照样能表达对角色的喜爱。
其实这背后,也是日本娱乐行业的立体和多样。
就是说,你不想玩游戏的时候,对于某个企划,你依然可以选择多样的娱乐方式,手游,只不过是这个企划的一部分,甚至在有些企划里,手游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一个企划,可能会包含动画,线下的表演,同人活动,丰富的周边。
在一个限制较小的环境下,创意的重要性甚至很高。“武士道”和一些同类公司相比,体量偏小,本身就有能“整活”、“以小博大”的名声。而其他公司,在这方面也不遑多让,比如说每到每年4月1日愚人节,各个公司,各个企划可谓是八仙过海,争奇斗艳。光是今年我知道的就有邦邦自己的乙游,公主连结的自走棋,FGO也是年年有新活,再仔细查查这篇文章不用写别的了。

中国曾经也有这个时代,虽然当时的各种“类舰C”手游现在看来略显粗糙,UI杂乱,数值不合理,画风差距大等等,但是同人环境比起今日繁荣太多了,简直就是亚马逊热带雨林腹地和水星表面的差别,所以那几年我都没玩那些游戏,只通过各种同人作品我都会对人气角色有一定认识。
发展到《明日方舟》,这种情况到了顶峰,一款手游靠同人企划的方式管理内容,就能登上王座,堪称奇迹。可惜和中国的很多事情一样,巅峰背后就是悬崖。我在这里并不是说《明日方舟》如何,只是看着悬崖可惜,我们都知道《明日方舟》的背景是:版号寒冬。
现在看到什么二次元手游的宣传,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不起,不认识”。关注的画师勉强有作品,也是一眼商稿,人家画完了就欢天喜地继续给赛马娘画同人去了。
一些国产的二次元手游,甚至日服的企划更丰富,官方更能整活,同人热情更高涨。
其实也容易理解,就说愚人节的官方整活手游,在国内的环境就不行,现在版号这么金贵,没有谁敢申请一个版号然后就在四月开放几天。创作的大环境也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错了就死,再说影视和纸制品出版的许可,也就比版号好一点,所以能不做就不做吧。一个怪现状就出现了,一些国产的游戏,官方小说,官方漫画,官方设定集,日本有,国内没有。
叹一口气,继续说邦邦吧。
邦邦我最喜欢的角色分成两类。
一类的特点是努力,一类的特点是天才。

最喜欢的角色应该是丸山彩,一开始是小剧场我最喜欢的几集都有她,特别是《丸山频道》那集。后来渐渐了解她,这种天赋有限,但是靠自己的努力能把团队凝聚在一起的角色我向来都很喜欢,可能是这种角色能填补我心灵上的一些空洞吧。
还有非常幸运的一点,丸山彩的一项数值和我一模一样。
另外 Pastel*Palettes 的偶像风我也喜欢,整个企划里听得最多的就是她们的歌,这个组是“声优组”而非“乐队组”也加深了我的好感。
这两年不知不觉又开始喜欢偶像题材,除了之前说到的《LL全明星》,还玩《偶像大师:星耀舞台》 ,各种设定集也是从头开始慢慢收集。当年对 Lovelive 和“偶像大师”有不小的抵触,现在却能接受了,一方面质量本来就过硬,比如说偶像大师历年的周年纪念视频都是各种动画学术平台作画教科书盘点的常客,我关注的某个动画gif 帐号,LL出现频率也挺高;另一方面,就是我发现假偶像比真偶像好,我喜欢年轻人穿着漂亮的衣服在舞台上挥洒汗水,他们的编舞,他们的音乐,这背后都是一个成熟的娱乐帝国的几十年的积累,但是现实的各种阴暗面我无法忘掉,也无法克服。这下好了,PasPale 是完完全全的声优组,除了前岛亚美偏2.5次元一点,其他人主业都是声优,有的都当妈了,PasPale 就是一个声优演绎的偶像乐队,和三次元几乎没关系。
另外一个喜欢的努力系角色是苍田真白,被强者环绕的、想象力丰富的、努力的、怕生小孩,还是挺可爱呢。现在我在论坛注册帐号,用的都是真白的头像。

除了这两个努力角色外,我发现我还喜欢“天才”类角色,大概是她们轻轻松松就能解决生活上的难题让我非常羡慕吧。
邦邦里的天才有四位,我偏爱日菜和七深。
冰川日菜这个角色,有一个姐姐。姐姐努力做的事,日菜轻轻松松就能办到,导致姐妹俩的关系一度非常恶劣,到了日菜轻轻松松就掌握了姐姐刻苦练习的吉他技巧,两个人的关系来到了最低点。反正后来各种情节里两个人关系越来越好就是了。

一开始看到这段剧情我甚至感觉有点可怕,后来又想通了。
尼采有言: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不仅仅是文学,文艺其实都是如此,日菜可以轻松掌握吉他,甚至有很多单纯炫技的情节,她一生都不会遇到什么困难,她的演奏也就缺乏重量,她可能会演奏出最完美的吉他,但姐姐的自我怀疑和不甘都是她无法体会的。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号称天下第二行书。这并不是“完美”的书法,因为很多地方勾勾抹抹,因为一些地方没墨了作者还在写,但就是这样的书法,这一千多年来连接了无数人,仿佛自己也是那个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墨还在往下写的人。
最近读某本词典一样厚的唐朝文学史快读完了,就读到了温庭筠和韦庄。说实话没读到这一章之前,我一直以为温庭筠这辈子非常顺利,就是撒着钱在女人怀里的一生,真是没想到他一生这么坎坷。他笔下的浓艳,原来不是描摹更是一种渴望,如果他真是一个一辈子顺利的公子哥,而不是处处碰壁,不到六十忧愤而死,反而写不出那些诗词。韦庄何尝不是如此,风格是“春水壁于天,画船听雨眠”,但是到了“到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却发现字字是血!谁能想到,就连花间词的背后都是鲜血、不甘和流离。
所以日菜到最后真的能演奏出比她姐姐更好的吉他么?我很怀疑。
七深给我的更多的趣味,隐藏自己的天才装作庸人,仿佛满级帐号躲在新手村,一定很好玩吧。
除了两位努力分子和两位小天才,喜欢的角色还有有咲和花音。
对于有咲,就是没人能拒绝双马尾傲娇,一天不看她气急败坏就难受。
花音一方面是真的漂亮,哪怕在邦邦世界里大家全是美女,花音的蓝发和侧马尾也那么显眼。现在长大后,也越来越发觉花音这种角色的可贵。看似弱气,其实很为他人着想,又非常可靠。在一个所有人都想当主角,想站在舞台中心的时候,花音的存在就显得稀有。团队里有花音这样的角色,身边有花音这样的朋友,都是幸运的。

这里要说一下邦邦最特别之处,游戏里有几个乐队的声优是真的能上台演出的,甚至Morfonica 是有专业的小提琴手和鼓手的,知道这个的时候我非常震惊,因为我看演唱会视频,还以为她们的乐器只是做做样子的。
这背后也是日本繁荣的音乐土壤。看过一组数据,具体忘了,大概就是日本是人均吉他持有数最高的国家,日本的各种人均音乐指标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一些视频网站上展示出日本音乐活动之多,高中音乐社团质量之高,弹幕都是满满的羡慕。所以找到几队演奏水平能达到高中社团水平的声优,仔细想的确不是什么难事。
于是,我一分钟游戏没玩,就入坑了邦邦,和那些玩游戏的人一样喜爱着游戏里的角色。这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手游”的某种真相。
有时候翻翻UCG的“怀旧玩家”杂志,就能感觉到单机游戏本质上还是玩法第一的,玩法决定了你的游戏如何“表达”,一些系列作品,为了给玩法让步,更改世界观,更改角色设定的情况也不少见。就说“魂”系游戏这个狭窄的分类,《黑暗之魂》,《只狼》,《陨落的武士团》,《仁王》等等玩法背后都有不同的逻辑,你能明显看得出来先确定玩法,再确定其他的设计思路,在《黑暗之魂》里你不能耍光剑,《只狼》的战斗逻辑和《仁王》也不一样。
虽然都可以算作音游,但是《偶像大师:星耀舞台》的玩法偏向节奏,《LoveLive全明星》的玩法偏向RPG养成,邦邦的玩法是下落判定,这三个游戏玩法随意调换,因为这类游戏的核心就变成了角色,我是跟着歌曲打拍,还是养成角色在根据不同属性的歌曲派出不同组合,还是苦练每次判定都不失误,其实对于这几个游戏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
也许我找到了手游最正确的“玩法”吧。

-
蝌蚪往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现实真是残酷啊。游戏里的丸山彩是个天赋有限,只知道努力,靠自己的努力路越来越宽的角色。但是现实中丸山彩的CV前岛亚美自己却坚持不下去了,或者说六年过去了,努力并没有得到好结果,最早选择了退出这个圈子。
2022-12-02 02: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