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肉行动》

这是今年上映的一部新片。讲的是二战期间,盟军为了开辟第二战场,计划从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为了调动当面德军,英国军情五处刻意制造出盟军将在希腊登陆的假象,最终成功。
这次行动被命名为“绞肉行动”。影片一开始,就对这种行动赋予这样的含义:“这片战场隐蔽在暗处,到处都是欺骗诱惑,还有背叛。参与者戴上面具,隐藏真实的身份,真假早已难辨。”一句话,就是想法骗人,要骗的好,骗的妙,骗的像真的一样。找来一句尸体,编造他的履历,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支出账单,情书,一应俱全。然后继续骗,闹到最后,甚至英国驻西班牙大使馆的武官靠卖身去勾引当地间谍来获取情报。(看到这里我都差点吐了)。
咱们从小受的教育是要说实话说真话,尤其不能骗人。可是影片却将我们带入了这样一个相反的场合。孙子说:“兵不厌诈。”马基雅维利也说过:“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在通常的意义上,这种论点肯定是不道德的。可是到了战场上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在这种性命攸关的时候,为了胜利,为了少死点士兵,无论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丘吉尔也说:“真相要靠谎言来守卫。”有了这种道德上的解脱,骗人、骗术终于有了它的立足之地和施展拳脚的空间。不仅要骗,还要理直气壮的去骗。我们看到,这个制造假象的小组中,蒙塔古、查尔斯、赫斯特和琴聚集在办公室、酒吧中,有时也在大街上,互相比赛各自的创意,看谁骗的高明,骗的精致。人人都得意于自己的骗术。因为他们明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胜利。可是,我会产生另外的疑问:这样的工作做久了,习惯于骗人,也习惯于防止被骗,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不会也变的谎话连篇呢?会不会一听到别人说话,就怀疑他是不是在欺骗呢?会不会从此改变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呢?会不会只相信邪恶,不相信善良了呢?当你自以为能精明的分辨真假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分不清楚这个世界是真实还是虚幻的了。这样一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乐趣呢?
说到“间谍”这种职业,许多人会以为这是很刺激很具挑战性的工作。其实大谬。有位资深人士曾经说过:当间谍的都没有好下场。这样的事情出现的太多了。好吧,身后事暂且不论,就说一旦从事了这个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隐蔽”。只能做为另外一个人或者干脆是个隐身人存在了。有瑕疵你会消失,有功劳谁也不知道。久而久之,如果没有信念的支撑,就会闹不清楚此身谁属。说的好听点,是真正的无名英雄。还不止于此,如影片中所描述的,上将嘱咐查尔斯,要注意蒙塔古的行动。要观察他弟弟的行为,要了解他的婚外情,要知道他生活中的所有隐私。这种受到自己人监视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可是从上级的角度看,这正是保证间谍组织纯洁的无奈之举。人们在这里看到的只是冷酷,没有人性。如果从危险程度上看,虽然他们不用去上战场和敌人厮杀,丢掉性命的几率并不因此减少。影片中这样说:“看不见死亡来临,反而更容易接受死亡。”总之,如果有选择的话,多数人不会选择间谍这个职业的。
影片中有一个片断引人关注。就是对那个死者流浪汉格林多的态度。当格林多的妹妹来辨认哥哥的尸体时,在场的一众间谍们对她好言相劝,还拿出钱来抚慰她。之后,他们每个人的神色上都露出内疚的感觉。后来在潜艇上,查尔斯亲自护送,并在将尸体抛入大海之前,还举行了一个简短的送别仪式。在影片结尾,专门提到在格林多的墓碑上增加了这样一段风趣且幽默的话:“愿格林多·迈克尔安息。他曾担任皇家海军陆战队威廉·马丁少校。”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英国人对死者的尊重和传统的绅士风度。我想,要是美国人做同样的事情可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没那么多讲究,完成任务即可。
影片说:“绞肉行动被誉为是欺敌行动史上最精彩的篇章”。其实不是。即便在西西里登陆成功,那也只算是小试牛刀。搞定意大利之后还有高耸的阿尔卑斯山在阻拦着盟军的大规模行动。之后的诺曼底登陆行动才是最精彩的篇章。从巴顿将军到无数个欺骗小组,搞了个大规模的欺骗行动。结果在真实的诺曼底登陆行动中,德军驻守加来的几个集团军硬是没有敢去增援,眼睁睁的看着盟军上岸。正式开辟了第二战场。
影片中行动组中的几个人物中,老太太赫斯特的演技最好。意志坚定,擅长判断,温柔多情。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败笔也不少。特别是生拉硬扯出来的那段婚外恋,与主题无关,也没有使得影片增色。还若明若暗的表现查尔斯电灯泡般的醋意。令人倒胃口。即便要编,编导就认认真真的编啊,弄得不伦不类。实在有点大煞风景。此外,细节上不够认真,例如英军敬礼是手心向外,而不是电影上的美式敬礼。此外,镜头转换太碎太快,对话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貌似想体现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结果让观众眼花缭乱,脑子转不过来。编导的此种手法并不成功。
本人评分: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