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爱心理丨《精神分析笔记》讨论班
语言与精神分析
筑爱心理《精神分析笔记》讨论班
2021/11/08
《精神分析笔记》讨论班
讨论主题:语言的元心理学
参与者:燕迎宏 马小惠 杜俊燕等
记录整理:马小惠
校对:马小惠
*原文参考《精神分析笔记》第一卷第二期第六十四页和第一期第三卷四十一页
文本节选PART.01
提问部分:
1. 视觉表象翻译为言语之后症状就会消失。翻译的表达是不是唯一的?
答:不一定是唯一的,但翻译的表达一定是恰当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分析的理论还是分析的实践都要求语言针对那个被压抑了的创伤性的物表象有一个严格的最恰当的表达。从学理上讲,只有假设了这种翻译的恰当性,隐喻和换喻才有立足之地。
2. 创伤性经验被讲述以后,需要分析家做出解释吗?
答:分析家对创伤性经验有一个解释,并以隐喻和换喻的方式传递给被分析者,让后者自己把这个解释讲出来,从而使被分析者对自己的创伤性经验有一个意识水平上的、事后的理解和清
3. 话语是特殊维度中的存在,如何理解?
答:笛卡尔认为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有广‘延性的存在即物理性的存在(包括我们身体的存在),:一是无广延性的存在即精神与思想性的存在。而语言介于两者之间,所以称为特殊维度的存在,它是内部的,既相对独立于外部世界与神经系统,同时还相对独立于我们的思维。
4. 单一登录的东西是否是不可回忆的?是否存在着一个不可回忆的阶段?
答:按照弗氏的观点,单一登录的东西是不可回忆的。前语言阶段的经验由于属于单一-登录的东西所以是不可回忆的。
5. 分析家是否诱导患者而使幻想发生?
答:在分析的过程中分析家会不断地用隐喻、换喻甚至直喻的方式提出问题促使被分析者去回忆各种可能的事件,其中包括真实的事。
讨论记录01分析家对被分析者对创伤性经验解释的传递
参与者A:老师好,64页这里的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他说分析家对于创伤性经验有一个解释,并且以隐喻和换喻的方式传递给被分析者。这一点我不是很能够理解,不知道是怎么样传递,这个可以多分享一点吗?
燕迎宏:这位老师很好的问题,其他的伙伴有回应一下的吗?或者大家在平时自己的分析里边,或者在生活里,大家是如何去理解隐喻和换喻这两个概念的?老师,你提的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参与者A:你刚才问的时候,怎么样去看隐喻和换喻的时候,我就想到在分析里面,分析家他可能会有一个提问,或者说有一个切断,或者说有一个打断,或者说保持沉默。我觉得这个好像就有点像隐喻的那种意思,因为换喻给我的感觉好像比如说一个分析者,他一直在说一直在说。但是好像这个时候很多意义就可能会就叫逃跑或者说滑落掉,隐喻就是一个武断或者什么,好像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意义。这是我想到的。
燕迎宏:很好,大家刚刚听到张老师说的有什么想法吗?或者大家可以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因为隐喻换喻这个概念我相信大家在语文课本里面都学过,大家是怎么去理解隐喻和换喻这个概念的?我在分析里边,我大概说一下,我不太清楚我能不能把这个说清楚,因为它下面的东西有点复杂。就我的分析者在给我说,当他拿到他同事递给他的一个东西的时候,他觉得很烫。然后我就问他,我说烫,是什么烫?他就直接问我,他说烫,你不知道吗?当时我就把我手上的一个水杯,不是手上我左手桌子上的水杯我就递给他。当时那个水杯里边是有热水的。因为当时在躺椅上,他就手就举起来准备拿,我说烫哦,然后他就试着握了一下,然后他就放开了,他说不是这个。然后我就问他,我说那你可以描述一下。我不太清楚我这个样子说有没有回答到张老师刚才的问题。
参与者A: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好像在描述这个过程的过程中好像会有一点感觉,觉得好像通过这样的一个对话,好像在不断的去让他把这种到底是什么烫这种感觉在描述出来,好像描述出来之后就可以获得一个意义。对,好像这么说好像是有一点理解了。就是通过对话的方式。
02情绪附着于经验
参与者B:我想问一下第三个问题,情绪附着于经验那个地方。这个地方它是个啥意思?要么附着,要么分离于经验,完全分离的状态,就是纯粹焦虑的状态。他是指跟那个体验分开了?情绪跟体验分开了?就不太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个地方指的是这个情绪与经验它这两个词是对应的哪两种状态?
燕迎宏:李老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的呢?就听到这两个词,你的第一反应你是如何理解的?
参与者B:就我的理解好像是感受跟体验是分离的。情绪这个地方。感受跟体验分离的话,那他就是纯粹焦虑吗?就好像又解释不太通。我其实读完了,我也不太明白是啥意思。
燕迎宏:其他的伙伴可以回应一下李老师的吗?
参与者C:这个经验我的一个理解,好像我感觉更多是在一个语言的层面上去理解这个经验的。或者说这个经验在语言的层面上去理解,也就是说它是有一定的一个意义的。我是这么简单理解的。
燕迎宏:语言的维度上去理解,怎么去解释你说的这个呢?张老师.
参与者C:他说情绪与经验完全分离,还有粘着,还有完全被压抑。我想到假如说一个人,他的情绪上来或者没有上来的时候,当他没有办法去锚定住这个情绪,没有办法赋予他赋予它一些意义的时候,我就觉得可能会出现要么就是恐惧焦虑,要么就是压抑,要么就是恐惧。所以说我就觉得好像是语言层面上的一个东西。
燕迎宏:李老师,这个位置你可以理解吗?
参与者B:对,这么说的话能理解一些就好像是精神病结构的,他可能就完全焦虑,他完全没有办法知道,没有办法赋予它一个意义,它就是完全焦虑的状态。还有一个是被压抑,还有一个是恐惧,还有一个是转换成癔症是吧?好像是没有被语言去把它表达出来话。好像这个地方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就好像是有点结构的意思了。
燕迎宏:比如说幽闭恐惧症,这个大家可以理解,对吧,也知道我在谈什么。如果我们在一个电梯吊箱里边。觉得非常的焦虑,还没有恐惧,非常的焦虑,就有了焦虑的情绪来了。甚至都不一定是一个焦虑的情绪,可能是一个愤怒的情绪来了,我非常愤怒。在一个电梯吊箱里边,我非常的愤怒,这个情绪上来了,但是我没有将它和一个狭窄的空间进行联系。我会出现什么状态。我忽然非常愤怒,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愤怒。这很明显我就会掉入一个非常焦虑的状态,是什么东西让我如此愤怒?一个情绪缺乏他的解释对象,或者是投注对象,或者是完全丧失掉、完全没有这个东西,我们这个情绪实际上他不被看见,也不被宣泄,而转化成了焦虑,而当我有一个愤怒起来以后,我非常非常的肯定是因为这个狭窄的环境让我如此的愤怒。没有第二个选择,没有第二个想法,甚至没有第二个解释。那这个幽闭情况和我的情绪是否就连在完全连在一起了?那就是恐惧了。就是我们说的幽闭恐惧。所以往往我们有时候比如说我们生气了,生气是不是这个空间太狭窄了,想一下这个空间应该无所谓,是不是什么事儿,感觉也没啥事。再想是不是某个人好像谁说了我一句,说我就特别的生气。看见没有,这里边的解释不止一个,我在我的整个经验体系里边在寻找这个东西,它并没有和某一个特定的经验体系完全连在一块儿,所以我不会特别的去恐惧某个经验,或者叫某个人、某个空间,或者叫怎么样,我不知道这个样子解释有没有说清楚,大家可以提问。
参与者B:好的,知道了,理解了。
燕迎宏:我觉得这个位置我们的梳理也可以对癔症的症状大家可以有一个理解。所以我们经常在现实生活中或者叫一些情况下,我们会提一个事情,就是焦虑如果一旦被聚焦,或者焦点治疗里边,一旦被做成一个核心焦点,那一定不是个好事情,因为它完全连上去了,这个就很麻烦。所以在某些情况下,焦点治疗在特定的焦虑爆发期的时候,我们不仅不能去对它进行焦点的聚焦,而且要拆开那个东西。这个在临床上大家一定要注意。
文本节选PART.02
我们现在阅读的是精神分析笔记第一卷第三期,1999年冬季,41页,语言与精神分析,霍大同,第六讲。语言的元心理学1999年4月5日。
弗氏1895完成的《科学心理学大纲》代表了一个将高度制作的心理机构的理论与那些涉及到癔病症状的结构与病理学的概念联系起来的努力,在这一章的第一部我们将兴趣集中在一个独立运作的机器的语言区的确切功能上,这要求我们首先要对该大纲的整体内容有一个阐释:
机构的构造
构成心理机构的神经元系统的构造,要求些二元的区别, 这一区别在弗氏那里已是经常性的、必须从中系统中与中系统中开始,两个系统分别对应一个被指定为接受外部刺激的系统和一个登记这些刺激经过的系统。系统ψ是内部系统,它受到外部的中系统的保护,它始终接受来自内部的内源性刺激,比如,饥饿、性等本能性刺激。
在业中的易化等级对应着记忆系统:当量Q经。而抵达ψ时,处在这一通道上的易化组织通过对量Q经过的记录而改变了自身的值,如果一个需要的内部状态一工即一个神经元ψ的高负载一出现,则允许这一负荷的适当的运动性释放的某一-个特定的行为将会创造 一些在 内部的负荷神经元和体现着满足经验的知觉之间的“易化”。弗氏举了一个幼儿饥饿的例子,满足的经验来自吮吸母乳的事 实:经φ而抵达ψ的联想经验一乳房的视 觉映象与吮吸所包涵的 肌肉运动的记载经φ到中 创造了些在内 部而来的负载的饥饿神经元和对应着上述两个知觉的神经元之间的“易化”,当需要重新被感知到时,量Q就从饥饿神经元流向乳房的映象和吮吸的运动性映象,从而在中中获得释放。换句话说,当幼儿感到饥饿时,他立即想到母亲的乳房,并开始摹仿吮吸的运动。
但是这一满足经验的重复并不能达到一个真实的满足,她并可能阻挡住来自内部的内源性刺激的积累,在心理机构中不快乐的水平在增加,于是他为了要让满足的经验产生而作第二次努力,开辟了产生情绪表达的内部变化的道路,神经系统在表面上的任意分布,比如哭叫,具有一个在运动通路方面所积累起来的量Q的释放的目的。满足的经验脱离了主体,除非这些运动性释放,特别是哭叫,允许孩子获得一个帮助,这一帮助意味着乐意救人的人替代孩子而施行了一个特定行为。哭叫因此就提供了在无能为力的婴儿与其它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的基础,婴儿的无能性构成了道德的基石。
接着弗氏提出一个假设,当神经元被知觉刺激所兴奋时,神经元即发生卸载,一个这一卸载的通知被业所接受,这一卸载的通知来自W(2),并且构成了对ψ而言的现实性与性质的征象。正是因为由现实性的征象所提供的信号,才使得知觉不同于投注于思想(表象)过程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