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假
再过十几天,老家就要收麦子了!今年的大环境,使麦子格外宝贵,特写此文回忆过去抢收麦子的事情。
农村的孩子在过去要比城里的孩子多一个假期——麦假。
麦假是六七十年代农村学校特有的假期。在麦子收割时,为了配合农忙,农村学校特意将两个月的暑假划分出二十多天来,让老师和学生也投入到热火朝天的麦收中。
豫西的麦子成熟时间较早,大约在五月端午之前。那时天气已经很热了。收割麦子常用的一个词叫“抢收”,要从龙口夺食。(从龙王爷口中夺食)人们要在天气给力的二十几天时间里,完成收割、转运、打场、晾晒、归仓等一系列农活,和天气“抢”时间,和麦子“抢”收成,和大伙“抢”工分。
在麦假里,年龄大的孩子可以手舞镰刀割麦子,年龄小的则在麦子转运出田后,迅速排一字长蛇阵,展开地毯式“拾麦子”活动。
拾麦子是为了做到“颗粒归仓”。在那个物资匮乏、口粮紧张的年代,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拾麦子是有组织的一项集体活动。有领队负责大家每天拾麦子的时间、地点、工分的登记等。拾麦子又如百米赛跑,但不能只看速度,还要看身后麦子是否捡干净。如果捡不干净,是需要重新返工的。
我年龄虽小,但眼明手快,一垄麦我会很快地捡完。拾麦子也要有点小技巧。拾麦子时,一般一手执筐,一手捡。留在地里的麦子参差不齐,有连着麦秆的,有只剩下麦穗的,带麦秆的还会有长有短。对只有麦穗的,需要直接放入筐内,对带有麦秆的,可先拿在手中,待攒够一大把后,用麦秆打结捆好再放入筐中。
其实拾麦子也是一个“苦”差事。但我们苦中作乐,头顶烈日,火辣辣的阳光像炉火一样烤在我们身上,在白亮亮阳光下我们就像一只只忙碌采蜜的小蜜蜂,眼睛不停地巡视着、手麻利地捡拾着、腰一下一下地弯着、脚不停着移动着从这块地到那块地......作为报酬,除了能帮家中赚那一点少得可怜的工分外,还有那分到每人手中的几粒仁丹—防暑降温药。但在我心底感触最深的是那句“粒粒皆辛苦”,是这句诗激励着我,让我感到农民的不易。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如今生活条件好,浪费现象日益严重,光盘行动应大力提倡,愿为国为家为自己惜福惜德!
现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大型麦子联合收割机被广泛地应用,实现了在田里收割、脱粒、麦秸回收,基本实现了农民们“颗粒归仓”的愿望,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村学生们的麦假也慢慢地取消了,拾麦子也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农事,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