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公共管理学:14.公共部门战略管理
一、概述
1. 战略的概念
最早发于军事战争,现在不至于战争。“略”:策略,韬略。全局性的。
哈佛商学院:企业自己的竞争优势,不能人云亦云
安索夫:定位、环境
明茨伯格:5P(噱头?)
战略管理的概念:决定组织长期问题的一系列重大管理决策,通过制定和贯彻这种长期战略决策使组织在处理自身与环境关系过程中实现其愿景的管理过程。(流寇:今朝有酒今朝醉)
2.公共部门引入战略管理的原因
- 公众对公共部门的批评(效能低下)导致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兴起。
- 全球化进程
- 私人部门战略管理取得的效果促进公共部门加速战略管理变革。
3.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研究的主要拓展和创新
- 对战略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战略概念从军事→私营部门→公共管理的拓展
- 对战略管理的新认识。关注战略计划→战略执行
- 对特殊战略的研究。对普遍使用的特殊战略进行详细研究(公私合作战略、政府间合作战略、顾客导向战略等)
4.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与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的区别
公共部门更复杂,受法律、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私权力与公权力在这些方面存在差别。
- 环境因素:市场;法律、制度和传统;政治
- 交易因素:强制力;影响范围;公众审查
- 程序因素:组织目标;权力限制;绩效期望;激励因素
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特性
- 战略性:战略是对未来的长远规划,一旦确定要坚定执行。
- 管理性:全面(全程参与)、动态(盲人摸象刻舟求剑拔苗助长×)、整合(系统工程)的管理过程
- 公共性:战略内容制定广泛性、统一性(不搞密室政治,决策广听意见才更理性);(除非涉及国家机密)战略信息对民众公开;战略制定要符合本国情况,由于全球一体化,也要放眼全球。
三、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过程及其内容
1.战略规划
- 内涵:战略规划是对当前决策的科学预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假设是对环境发展趋势和变化均需预测和了解,环境变化的主动权在组织;是“决策-执行-衡量”的循环。
- 模式: 理性模式:按图索骥,目标清晰。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性进行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减少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任务分解,化繁为简。 优点:能为整个企业提供明确的战略指导,完善内部沟通并且为组织绩效统一标准;缺点:不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仅适用于管理较成熟的企业 过程模式(适应性模式/渐进模式): 摸着石头过河。目标很可能是不清晰的、迷茫的和后合理化的。 优点:能促使企业根据经营进程及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战略规划,调整业绩评估标准;缺点:经常性调整使得整个组织陷于混乱,质疑管理者。 行动模式:未来是不确定的,任何预先制定的战略规划都无法完全应对未来所发生的情况,以你更应重视行动中的一切情况并迅速加以应对。 优点:权变管理。适用新兴企业发展,对于成熟企业常会更弱化这种创新精神。缺点:事前惰性心理不准备,一旦能力难以驾驭会陷入混乱。
2.战略实施
- 内涵: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需要实现资源合理调配,需要组织内、外部环境的相互配合,在各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还需要及时调整战略加以应对。战略实施还是检验一个组织能力的重要过程,能力包括目标分解能力,组织结构科学设置能力,组织资源合理配备能力等。战略规划(规则制定)可以是少数人的工作,但战略实施必须是全员合作,各部门协调。
- 环节:战略动员(解释战略目标,培训,获得支持);制定行动计划(目标分解,协调,衔接);组织保障(组织结构的设置、组织人员的配备、组织规章的制定);资源准备(资金权力);战略实验(选择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
3.战略评价
为下一次提供数据经验
五、我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问题及其改进
1.问题
- 战略规划描述过于抽象,战略目标设定不清晰(片面不科学的评估不如定性宏观评价)
- 战略评价指标设定片面,评估手段不科学
- 战略管理实施受预算限制
- 战略规划过于僵化不能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
- 政治官员短任期的行为取向,任期内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战略管理模式
- 公共战略管理缺乏自主性,易受外力支配
- 完全照搬,缺乏适用性(景观立法,文明标语抄袭,要考虑是否适合本地/本行业)
2.改进
- 长远战略观念
- 人才储备
- 扩大战略决策和规划的参与面,加强战略目标宣传
- 科学合理灵活多变地调整战略规划,避免执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