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back Mchine]红袖添香qiyida作品之《三版倚天再论剑》
三版倚天再论剑 文 / qiyid
短短十年间(1993-2003),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电视台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将金庸的这本武侠名著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的影像,看似劳民伤财,其实不然。一方面,制作公司赚了满钵满罐,另一方面,也为观众提供了影视文化在不同地域背景下进行横向比较的范本。(可惜更为早期的郑少秋版和梁朝伟版的《倚天》,因资料不全而无法加以研究,否则,将五剧作一纵向比较,以此来审视时代的变迁在影视制作技术和理念方面的影响,倒也很有意思。)
虽说张无忌是《倚天》的灵魂人物,但观众念念不忘的却是深情狂傲的杨逍,即使没有孙兴的出色演绎,他也是金庸文学画廊中最能引人驻足观赏的人物之一。而孙兴的非凡才华又将之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更使后演者倍感压力。从艺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成功,但从全剧的角度看,这又是一种失败,因为犯了喧宾夺主之忌。试举一例:某雕塑家为巴尔扎克塑像,完成后,每一位参观者都盛赞该像的一只手做得绝妙,好评如潮。雕塑家越听越不是滋味,愤然毁之,因为他想要的是整体的成功,而非局部的出色。
因此台湾版的《倚天》便成了这样一具怪胎。加之马景涛无法自控的激情举止,叶童那与“美丽”八杆子打不着的外貌,还有冗长的台式言情对白,都严重降低了观众对该剧的接受程度。然而,轻率地将此剧完全归之于失败,则未免有负其他创作人员付出的艰辛和劳动。本文试图从技术的角度切入,将三版《倚天》作一比较,其实,台湾版还是不乏可取之处的。
一看音乐。台湾版的主题曲“刀剑如梦”,词曲唱俱佳,插曲辛晓琪的“俩俩相望”在播出前已在校园广为流传。香港版的主题曲“风起云涌”,还是拾“刀剑如梦”中一句“天与地,风起云涌”的牙慧,且吴启华的唱功和周华健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至于大陆版的主题歌“心爱”则有摇滚风味。至于歌词,且听一句“不要坏我大义,我会倚天屠龙”——“倚天屠龙”是刀剑名称,名词可以做谓语吗?连起码的语文常识都没有。片尾曲歌词又过于简单,“我爱张无忌”——这样直白浅露的文辞是中国古人习惯的表达方式吗?且两歌曲调怪异,皆不易传唱。
二看摄影。台湾版(1993年)的拍摄正好在划时代的新武侠影片《新龙门客栈》(1992年)之后完成,因此深受该片启发,镜头的摇动大胆而夸张,慢镜头运用恰到好处,淡进淡出的切换也充满诗意的浪漫。如,杨逍为失去纪晓芙而抚树痛哭,一转身抬头,已是须髯丛生——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远处传来了长大了的杨不悔天真的呼唤声……其他两版的镜头感都不如它强烈而生动,摄影角度中规中矩,乏善可呈。
三看服装。台湾版的戏服统一用纱质,显得飘逸空灵,颇为符合武侠剧神奇迷离的的氛围。男子的头上有方巾,看似土气,其实古人很少有光头的,不同的帽式反映了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其他两版的男装发型还是承袭传统的武侠剧一把抓在头顶,头套的痕迹很明显。至于女装则留给化妆师设计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笼统地说,台湾版的轻逸,大陆版的华丽(然而灭绝老尼的装束太像地主婆了),香港版的稍逊——要点名批评的是杨不悔(滕丽名饰)乱七八糟的头,象刚被人爆打过,和赵敏(黎姿饰)屈指可数的几套行头,大热天的也不怕郡主穿馊了。
四看武打。在《新龙门客栈》的影响下,台湾版一改以往拳拳到肉的实打,充分调动了钢丝和弹床,当初觉得很新鲜飘忽,但现在看来有点投机取巧了。尤其是电影《天龙八部》(巩俐林青霞版)将它发挥到极致,只见人飞不见招数,实在太过分了。不过,台湾版的先锋姿态还是值得一记的。香港版的武打中炸弹过多,四处开花仿佛现代战场。个人以为,有人对大陆版的电脑技术运用太多加以诟病是过于挑剔了。因为在一部技术包装领衔而非思想内涵为主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它比前人多了什么东西。如果要批评的话,只是电脑特技用得不够好,有点假,比如少年张无忌给常遇春扎针出血,一个血包就能解决问题,何必用电脑模拟鲜血的涌流?至于张无忌受灭绝三掌,笔者以为编导用惊涛骇浪来比喻掌风的凛冽还是很有创意的,枯燥的三掌打出了气势。而且用画面的水状游动来表现气场的变化,也使金庸虚拟的武功变得实在而好看。
如果一出戏也能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的话,上文所品评的就是它的硬件部分。本人之所以花费笔墨阐释是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我发现这一领域很少有人涉及。金庸作品虽然是武侠文学中的翘楚,毕竟还是消遣文学的上品。拥戴者虽声势浩大,有将其抬入文学殿堂之势,金庸本人也顾盼自雄,妄图和高等学府的学者们平起平坐,但迄今金著的文学价值还有待时间的考验。因此也决定了其衍生产品武侠影视的艺术性思想性要高也高不到哪里去。(但绝非垃圾。)除非将之彻底解构,如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既然其文化内涵有限,那么外包装就显得尤其重要。不象莎翁剧,台词的文本魅力足以令人忘记表达形式上的缺憾。比如某年莎剧展演,饰演《威尼斯商人》中美丽智慧的鲍西亚的是个长相丑陋的中年妇女,但是当她优雅地一开口:“仁慈就象甘霖,从天庭沛然而降……”我就立刻忘了她的外貌缺点,用心用耳来欣赏就够了。因此,本人在观赏金庸武侠剧时,站定了以貌取人的立场以及关心技术的运用甚于其他,其他还有什么?——陈腐的忠义伦常观,凶蛮的“武力决定一切”观,以及以男性为中心的婚姻爱情观。
第二个原因是,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演员表演属于影视剧的软件部分。然而,正如艺术没有统一的标准,欣赏口味的差异使得见智见仁,更别提出于偏见地抬高偶像了。纵观我所读过的《倚天》剧评,此处分歧之大,如天地之隔。除了对孙兴和马景涛称得上众口一词的褒贬外,各星均有拥趸为之摇旗呐喊,并将鸡蛋和板转砸向看不顺眼的别人。因此,谈论演员是件极端吃力不讨好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