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

知道了一條條的道理,是沒辦法讓我們大徹大悟得到解脫的,必須自己去經歷,去探索,去感悟,去觀察,這個過程不能缺少,只有通過自己經歷過的事情領悟出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才能逐步完善自我,一點點修葺內心的屋子。
婆罗门(要寻找自我)
↓
沙门(发现只是表面的,其实是逃避)
↓
袛树给孤独园、乔达摩、佛陀、世尊
(法义悉达多是认同的并且觉得很难有法义超越,但懂得法义并不能解脱自身,必须亲自经历和感悟,所以悉达多选择继续寻找神我、超我、自我,继续上路。此时乔文达留下成为僧徒)
↓
曾经熟视无睹,如今归属其中
(曾经以为可见的世界不是本质,本质在彼岸,现在发现应该好好体会大自然所有的细节和发生的事情,好好感受这一切)
↓
迦摩罗:城中名妓、林苑(跟迦摩罗学《爱经》)
摘抄:
① 然而因他始终试图以思想之网去捕捉自我,而使得自我从未被真正发现。
② 如果一个人扼杀了感官意义上的偶然之我,却喂养思想意义上博学多能的偶然之我,他是不会寻得自我的。…………自两者中均可听到内在的秘密之声。
③ 除非内在声音命令他行动,悉达多别无所求。除非听凭内在声音的倡导,他绝不停下步履。…………如此听凭内心的召唤而非听凭外在的命令的善的。除了时刻等待这声音的召唤,再没什么行为是必要的。
④ 他们都心怀感激,尽管他们都有资格获得他人的感激。他们都谦卑、善意、恭顺,思虑甚少。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
⑤ 如果你将一粒石子投入水中,石子会沿着最短的路径沉入水底。恰如悉达多有了目标并下定决心。悉达多什么都不做,他等待、思考、斋戒。他穿行于尘世万物间正如石子飞入水底——不必费力,无需挣扎;他自会被指引,他任凭自己沉落。目标会指引他,因为他禁止任何干扰目标的事情进入他的灵魂。…………每个人都能施展法术。每个人都能实现目标,如果他会思考、等待、斋戒。
↓
迦摩施瓦弥:年迈的富商
(悉达多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别人生活的旁观者,甚至说是自己生活的旁观者,没办法满腔热情、全心全意地参与其中,真正地去生活、去劳作、去享乐。他的心似乎离这游戏般的生活十分遥远,渐渐消失,他感到惊恐。)
摘抄:
① 无论如何,迦摩施瓦弥始终无法向悉达多证明,抱怨、急躁、平添皱纹或辗转反侧有何益处。
↓
轮回(跟自我渐行渐远,已经全然看不清了。)
摘抄:
① 他羡慕他们拥有,他却欠缺的对个人生活的重视,羡慕他们强烈的快乐和恐惧,羡慕他们为不安又甜蜜的幸福感而不断坠入爱河,羡慕他们不懈地爱自己、爱女人、爱他们的孩子、爱名望金钱,羡慕他们热衷于诸多盘算和祈盼。他无法效仿这孩童般的快乐和愚蠢。他学会的,恰是他最难接受、最蔑视的东西。在一夜狂欢后的清晨,他时常长久中辍,疲劳倦怠、浑浑噩噩。
② 他看起来依旧比旁人聪敏、明智,但笑容极少。一些富人常见的面貌渐次显现在他脸上:焦躁、涣散、无情、贪而不足、饱食无度。富人的灵魂病逐渐侵袭他。
③ 如面纱,如薄雾,倦怠一天天席卷悉达多。每月浑浊一些,每年沉重一些。
④ 悉达多并未察觉。他只意识到内心曾觉醒的清悦笃定之音,曾不断指引他的声音,已悄然缄默。
⑤ 惊醒后,他感到自己被深深的悲哀包围。毫无价值,自己过着既无价值又无意义的生活。了无生气,他没有得到任何珍贵的、值得保留的东西。他孤单伫立,空洞得如同岸边遇难的破船。
↓
在河边(绝地重生,在绝望中苏醒)
人人都觉得自己能免俗,与众不同,觉得自己能控制住自己,即使深入其中。悉达多一开始也是这样,觉得自己脱俗,蔑视别人,一副很骄傲的样子,觉得自己跟世人不一样,后来变成游戏人间,也始终觉得自己跟世人不一样,他只是在表面尝试一下世人生活的方式,后来心里的自我、内心的声音消失殆尽了,他意识到他也是世人的一份子,的的确确实实在在他也是世人。厌弃自己,觉得自己恶心至极,放弃一切已经拥有的财色,跑去河边俯视河水,欲求自杀,消灭掉这罪恶的肉身,而后在此种绝望中幡然苏醒,得到重生,得到思想的解放。在河边还遇到路过的僧人、曾经的好友乔文达,浅谈一二就分别了。乔文达样貌也一样变老了,但精神状态依然是那个乔文达。而悉达多不一样,精神状态已经不是过去那个苦行者,那个沙门了。现在醒悟也还来得及。
↓
遇到多年前帮助悉达多渡河的船夫,两人惺惺相惜,修行人生。
↓
迦摩罗在带着儿子去朝圣见世尊最后一面的路上被毒蛇咬伤毒死了,刚好在船夫渡河的路上,留下了悉达多的儿子——被娇惯了的儿子,他试图用宽容、虔诚感化儿子,最终儿子逃离了河岸回到城里,要走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之路,谁都不能代替他走的路,就像悉达多青年时告别父亲,壮年时告别佛陀世尊乔达摩一样,都是要自己去亲身经历,去领悟一切。
↓
悉达多为儿子的离开黯然神伤,很心痛。我看书时体会到的也是一种轮回吧,精神世界反反复复,安宁平静,再起波澜,恢复安宁,又再起漪澜。人的那些性情是很正常的,但是要懂得去控制,去修炼自己的内在,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反复是正常的,但不要失去希望。再一次次反复中轮回中,你的一次次修炼修行都会让下一次轮回更浅一些,你离目标就更近一些。
↓
结尾:与乔文达对话
摘抄:
① 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感悟:接纳最原本的自我,这个自我一定不是我想象中、期待中的那个圆满的自我。)
② 我不会因它终将变为这个或那个而敬爱它,而会因为它一直是石头——正因为它是石头——今天和现在出现在我面前的石头而爱它。看到它每条纹理中,每道沟渠中,黄色、灰色中,坚硬中,我敲击它发出的声音中,它表面的干燥和潮湿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些石头如油如皂,有些像叶似沙,每块石头都不同,都以其特有的方式念诵着‘唵’。每块石头都是梵天,但同时,它又确实是石头。油腻,光滑。恰恰是这些让我欢喜,感到惊奇,产生崇敬——但我不想继续言说。对于隐匿的意义来说,言语无益。它总在言说中歪曲,变异,变蠢——是,即便这一点也极好,令我欢喜。一个人的宝藏与智慧,在他人听来却是愚痴,连这我也认同。
③ 或许我想说,我爱石头、河水,爱所有我们可见并可以求教之物。我爱一块石头,乔文达,爱一棵树或一块树皮。这些是物,可爱之物。但我不爱言辞,学说于我毫无价值。它们没有力,没有柔,没有颜色,没有棱角,没有气味和味道。作为言辞,它一无所有。或许正是言辞阻碍你获得安宁。因为救赎与美德,轮回与涅槃也只是言辞。世上并无涅槃,涅槃只是个言辞。
④ 我并不为‘物’是否虚幻而忧虑,连我也可能只是个幻象。因此,我同‘物’并无区别。我因此觉得它们值得热爱和敬重——我们并无区别。我因此热爱它们。你一定笑话我这种说法,乔文达,对于我来说,爱乃头等要务。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⑤ 悉达多默默地,以惯常的平静微笑望向他。乔文达注视他的脸,带着畏惧与渴望。他眼中写满痛楚,写满永恒的探求和永恒的失落。(感悟:乔文达就好像现在的我啊。)
⑥ (乔文达)他看见千万人和他们的脸以万千方式交织一处。他们互助,相爱,相恨。他们寂灭,重生。他们满是死意,满是对无常强烈而痛苦的信奉。可他们无一人死灭,只是变化,新生,重获新脸。并无时间位于这张脸和过去的脸之间——所有形象和脸静止,流动,自我孕育,漂游,彼此融合。这一切之上持久回旋着稀薄的、不实又实在之物。有如薄冰或玻璃,有如透明的皮肤或薄纱,有如一种水的形式与面具。这面具是悉达多的脸。是乔文达亲吻他额头的瞬间,他微笑的脸。乔文达看见面具的微笑,这微笑同时覆盖千万新生与死亡。这微笑安详、纯洁、微妙,或慈悲,或嘲弄,充满智慧,和乔达摩的微笑一致。就像他千百次以敬畏之心亲眼所见的佛陀乔达摩的千百种微笑。乔文达知道,这是圆成者之笑。
↓
后记:荣格的分析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