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明朝的天空
作者:颜米雪
从小到大,来过无数次的马六甲,而我却第一次踏进这家博物馆。
📍 马六甲鹏志堂 Malaqa House
2021年的12月,一个炎热的下午,我途经热闹的鸡场街,经过了一家名为“鹏志堂”的的博物馆。屋里,收集了店主从世界各地收集的古董和旧物,照片展与艺术画廊。
跨过门槛,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些前朝古董,其中就有大型橱柜。上窄下宽,略呈尖型,俗称“面条柜”,使用物理学中的重力偏向力的设计原理,让橱门自动关上。店主还介绍了在故宫有个同款的上为箱,下为柜的特殊家具,极具古代工匠的智慧。

正临马六甲的雨季,就决定在店里驻留多一会。有幸和店主畅谈了几小时,喝杯解渴茶,把屋里里里外外都介绍了个遍。
隐藏在照片里的传统文化

南马唯一仅存马六甲峇峇传统风水灯笼制作者洪腾达,几十年来坚持手工制作,店主说多得接不下来,而年事已高的师傅,也鲜少再接收订单。在全马,仅有三位风水灯笼制作者,这项传统技艺也没有年轻一代愿意接手。灯笼上通常会画上吉祥人物或古中华的代表性图案,若留意看,师傅的双脚是分别踩在板凳上的,这是为什么呢?
每当制作灯笼时,必须要“请神”才能挥笔描绘,而脚不能落地,这样才能听到先人的“意愿”,得到神明的扶持下完成。


而令业界人士非常惋惜的消息在2022年5月6日传来,洪师傅已经离世。这份传统技艺的老行业也或成绝响。传统灯笼经师傅的巧手,为每家每户的祖先庇护子孙后代。独特的民间信仰,一代传一代,为中华传统文化又添一份神秘的气息。
天井
马六甲的老建筑是极具研究与欣赏价值的,店主说鸡场街的路都特别窄小,因为以前就是设计给马匹走的。附近几条街都是双层联排别墅的建造方式,配有几进院落。穿过长廊,随着视角的移动,抵达中庭时,各家标配的天井便会映入眼帘,再到后院原先是马棚,后改造成的厨房。我只能佩服老一代的建筑师,留下这么独具特色又具实用价值的设计,从踏入屋里到尾端都有不同的视觉感受。
天井,就其字面意义而言,就是要接纳来自上天的雨露。它是井台、承接雨露的池,以及过滤和贮存水的容器。通过天井,住宅与自然互动,人与天地对话。
天井是马六甲建筑的一大特色,下雨时,雨水会通过天井滴落到有呈下陷的井台上,台面通常会种植花草树木,或容器,让室内通风,还增加了采光。闲瑕的午后时光,泡杯茶,氛围就能够媲美欧式花园。



几经岁月的浮雕
上到二楼,便能看见几扇木制窗,仔细一看,墙壁上还有一些几个年代前就保留到现在的浮雕。浮雕的下层便是古风格的壁画。而这些是着何人之手所设计的呢?连店主也不得而知。

博物馆上层的展览展示的都是马来西亚一摄影家在20年前所拍摄的作品,他用照片留下了马六甲河繁荣贸易的一面,现在从照片中对比现在的马六甲河,我们却已经看不见当年的风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摄影师还把当年在港口贸易的商人和当地劳工的对话,一些环境的声音记录了下来。通晓三语和方言的我,都没听出他们的“鸡同鸭讲”,只识得一些马来单词。虽然语言不通,但这也不阻止当年的大量的贸易活动。修过社会语言学,就会知道一地方语言便是这么慢慢地形成的。

阁楼的天窗
真是缘起性空,与店主的交谈,我才得知原来我校一著名教授也曾到访过这家博物馆,也为上层的阁楼写过一首诗。很多游客也因此慕名而来。
约莫600年前,郑和下西洋,途径过马六甲,这个历史大家也再熟悉不过。 《明史》中称马六甲为为满剌加国。以至到今天,在马六甲也保有郑和官仓遗址修建的博物馆。据店主称,在早期从这个窗口望出去,能看见的风景与现在有些不同。在层层迭迭的建筑群中,在当年仿佛看见了几百年前的马六甲面貌。

明朝的天空 / 小曼
(节选)
郑和走后
那几扇明朝的天空
便深锁阁楼
建筑特色
马六甲建筑的另一特色就是在屋顶两旁的顶端会有不同的设计,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这大概是鲜为人知的“秘密”。建筑师着实把华人的风水观与民间信仰彻底融入了建筑本身。通常屋子主人会根据自己的命数里的五行来决定屋顶顶端的固定形式,庙宇则通常会选用“火”来避免灾害。

逛了一趟博物馆,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天。虽只是略懂皮毛,却能深深体会到马来西亚土生华人文化所传承下来的精髓,我为此而骄傲。在马来西亚的我,总是在寻找中华文化的影子,希望在近将来,我能真正踏上中国的土地,去细看,去保护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华夏文明。
-
豆友211305038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31 17:33:01
-
小雪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21 22: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