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记忆
查看话题 >【人世间】有关于感恩的方式

前些天和同事闲聊,他很是感慨地说:“我哥在上海做事,因为疫情防控,生活很困难。最近他接到了老家居委会的电话,问需要什么帮助,需不需要安排车接回武汉……”正是来自家乡的关注,让远在他乡的游子安了心,也让担心不已的亲人安了心。这份“关注”,也是一种独特的帮衬,让人内心温暖。
同事还感慨,以前下沉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就像是完成某个任务,是程序式,有时候还很烦。人是需要感恩的,经历过这个事情,同事感觉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拉近了,能更加理解社区的工作,也在心灵上有了认同感。他还说,虽然自己没有条件捐款捐物,但有的是精力,只要社区需要,我绝对第一个站出来。同事的豁达通透让我深有触动,也让我思考“感恩”,思考怎么来“感恩”。
“感恩”,是父母教给我重要的为人处世法则。
母亲经常对我说:“别个的仇怨可以忘,但别个对你的好绝不能忘。”每次在家和母亲拉家常时,她总是会事无巨细地将邻里左右的帮衬讲给我听,让我记得人家的好,有机会还上。父母告诉我,不要觉得他人帮衬是理所当然,即使帮你的人觉得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记在心上。诗经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人需要懂得感恩,才会有更多的福报,才会将路走得越来越顺。
“感恩”这事也很复杂,不能用既定标准一概而论。
现在一些人,将感恩简单化、物质化了。在心里总是无端端地生出一把尺子来,将他人的帮衬一一丈量,再一一对应地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进行回馈。然而,这种感恩,在大多时候并不能达到效果,一方面给自己带来了压力,比如说“物质”上的度怎么把握?时间延续多久?……条件好的话,这种感恩算是简单直接,条件一般的话,搞不好会让自己焦虑不堪。
另一方面,这种感恩也会让帮助你的人“诚惶诚恐”。因为你将他人摆在高台上,前面还醒目地写着两个大字“道德”。在现实生活里,很多人愿意帮忙,但不意味着人家愿意找麻烦。事情分大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是帮忙的最高境界,帮忙的最怕什么?最怕帮了就脱不开身。就像前面所说,你眼中的大事,很多时候,在他人眼中就是小事一桩,就是随手作为,并不值一提。
凡事就怕动不动就上价值,原本单纯的事情可能就会因为过度解读而变质。所以,对于他人施以的援手,最关键的是让他人知道你是感恩的。而感恩的方式除了上述条件允许下的物质式回馈,还可以是口头式的表达,一句“谢谢您”“麻烦您”能胜过千言万语。还可以是心灵式的,将乐于助人、相互体恤的行为传递下去,当遇到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自己也能主动伸出援手,这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感恩方式。就像前面同事的行为,就是一个绝佳范本。
心灵式的感恩,最让人温暖。
这还要说到我家的事情,母亲家共6姊妹,各家有各家的难处。早些年,因为要供养我和姐姐读书,加上母亲身体不好,父亲靠用力气挣来的钱只能勉强糊口,我家经济很是困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村里家家都有了大彩电,我家连黑白电视机都没有。而幺舅舅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但就是很忙,没时间照顾外祖父母,所以每次他都会买各种东西送回来,给足零用钱,家家有份。
对于赡养老人,我家在经济上有心无力,只能在其他方面尽到责任。每次农忙时,父母先不顾自家农活,早早帮外祖父家忙完。家里每次难得改善生活的时候,母亲会让我去把外祖父母接来一起“打牙祭”。母亲每次回娘家都很少歇息,一边忙里忙外,一边陪父母说话,还会将家里情况告诉城里的幺舅舅,让他能安心在外工作。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体恤和互补的关照,整个家庭始终是和睦的、积极的、向上的,日子也慢慢变得红火。
感恩,就是一种态度,让人感受到温暖的态度。
母亲还说过一句话:“你是否真心真意,别人一眼就能够看出来,任何人都不是傻子。”我们每个人对“感恩”都有不一样的理解,每个人的能力也有大小差异,而需要感恩的人的处境也不尽相同。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用单一模式来表达感恩之情,而在内心记得别人的好,做出符合自己能力的报答,便可无愧于心,无愧于天。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为你千千万万遍(wltk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