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最近这两天,我终于想明白为什么自己从4月份开始,无法想1/2月份刚到驿站时那样保持自己的作息规律、学习节奏。原因是“我把精力分散到驿站工作的方方面面上了”,具体来讲就是该我负责的事情我在做,而不是我分内的事情我也在做,因此,我的精力被分散消耗并打乱了自己原本的节奏。why?导致这个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经历过那一次组长意外帮我和深入交谈,从三四月份开始,我加深了对他的信任,于是出现了想讨好、想得到组长的认可和肯定的期待”。这就是我的规律,这就是关于我自己的宿命性的东西:当有一个人在我处在某些特定情境(eg挫折、孤独、困难等)下对我做出了某些善意的举动(eg.安慰、信任、鼓励、帮助、承载…)时,我会开始产生信任、依赖的情绪,并产生很多自己的期待、幻想,于是“我眼中所认为”的这段关系vs“实际上”这段关系的距离和亲近度就开始出现“误差”,这种“误差”多数来源于“我脑海的幻想和假想”。因此,我开始把对方作为“客体”看待,表现出“求关注、求认可”的姿态,因此,体现在行为上就是要求自己在所有工作表现中表现出“完美、无可挑剔、独特、与众不同……”,但所有的这些都是因为我想要得到一个人的肯定。可这种情况,到最后会越来越累,因为你已经不再是真实的自己,因为你会害怕犯错,害怕对方失望,害怕对方离开……这段关系又开始进入死亡循环。模式,一直都是如此,以前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只是以前看不明白,不知道这一且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不知道为什么会拿到那样的一个结局。而现在,自己能看得清自己身上的模式,明白自己当下种了一个什么样的因,可以推演出自己最后会得到一个怎样的果。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
我原本以为,因为我与组长之间建立了信任,所以我开始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了“归属感”,于是,我开始更努力更负责所有事都认为是自己的事,都应该去管,都应该带着大家一起做好。但是,今天回顾并梳理了一下,发现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找到所谓的“归属感”,而是找到了自己愿意给出信任的一个人,一个客体。but,所有建立在外部的索取都是脆弱的,一震荡,信任的基石就摇摆,脆弱的不堪一击。
当我不再把动力放在外面时,我才算是真正拥有了笃定,无法轻易动摇。现在我还做不到,但是我至少可以保持觉察,对自己起心动念的觉察,如是对待自己,接纳当下的起心动念,然后转念。
这就是关于我自己的称之为“宿命性”的东西,一旦遇到就会自动化旧模式启动,踩进去。像背着个洞一样,一路走一路寻找能填补它的东西……但是在外面找到的所谓的填充物找一次错一次,每次在开始以为是对的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就发现并不是对的。但是,其实,也许我以为的洞根本就不存在……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有个洞呢?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是缺失的呢?为什么我一直想让别人给到我某些东西来填洞,我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填补完整自己的洞口。
我想要别人给到我什么呢?比如,很多偏爱。我能否给到自己呢?人生很苦,为什么我不愿接纳人生是苦的这个结论呢?为什么我总是活在对过去日子的悔恨中呢?是心态的问题啊。心不自在,在哪都是囚笼。
我越来越熟悉自己了,熟悉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做出什么反应,熟悉自己以前对自己有哪些过高的评价,对自己有哪些过低的预判,当我越了解自己时,我就能越客观地面对自己,不会轻易把自己当做一个“受害者”角色,也不会轻易把自己抬得过高。在世间芸芸众生中,我只是想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角色,活好自己的角色,完成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