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仁与自强|《论语》的现代感悟(83)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
孔子说:“古时候言语不轻易说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跟不上。”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感悟】
行仁与自强
孔子谈讲话要谨慎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14>),可见人们一直都在和“吹牛”这个毛病作斗争。排除性格的影响,讲话不严谨其实和思维方式相关,因此也是可以修正和改善的。
遇到一件事情,因为困难准备不足而过度承诺,多半是因为阅历尚浅或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是个成熟度的问题。阅历不足好理解,因为没有承担过重大的责任,不知道完成一件事情要费尽千辛万苦,自然会觉得一切都“很容易”;亲临现场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坑。有时哪怕人们身经百战,但情况可能和原来略有不同,也容易落入思维定势的陷阱。经验不足可以多请教,身经百战也要谦虚,谦虚是美德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让人能够不高估自己,脚踏实地则来自责任感。我们的言语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方的依靠。我们的失守也意味着别人的失守,同样,能够成为依靠也就意味着他人的信任。对亲人来讲,也许不止信任,还有落空的爱。把“讷言”放在里仁篇也许是合理的。与其给人希望再让其失落,还不如一开始就不给希望。一开始看似“残忍地拒绝”也许只是“爱得深沉”。
昨天在B站上听到欧丽娟老师讲的一句话:“有才者虚怀若谷,有力者耻于伤人。”只有虚怀若谷的人,才能看清自己身上的盲点,才能在接到“人生任务”时“讷于言而敏于行”。获得的不仅是别人的信任,更是自信;力量变强后,慢慢变成别人的依靠,但又深知责任重大,出于仁爱之心“耻于伤人”,因而绝不轻易给人希望,要说就一定要做到。这又让我想到<4.1>中关于“仁”与“智/达/强”的共生关系,要想真正行仁,其实就是要让自己越来越强。
参考资料: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3.王蒙:《天下归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4.南怀瑾:《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