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平仄
普通话中一声二声:平缓,可拖长,为平声;三声四声不容易拖长,为仄声。
五绝主要是两种句式:
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就是在句首“平平”前面加上“仄仄”,句首“仄仄”前面加上平平,所以主要是两种句式:
1.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入声现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古代也属于仄声,尽量读成第四声。
诵读时经常把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平换成仄,仄换成平。
破音字就是多音多义字。
关于入声怎么消失的:“入声消失始于宋末元初,蒙古人占领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元朝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编制了《中原音韵》,借以取代原来的《广韵》,掺杂了许多蒙古语的特点,特别是将入声分派到其他三声,导致北方话声母结构迥异于古汉语,无入声、无浊音,总体以高音为主。”
一般来说,诵读的时候第一字是否入声无所谓。
律体诗:押平声韵,有严格平仄;
古体诗:押仄声韵,没有严格平仄格律
二者诵读没有很大区别,但吟唱声调有很大不同。
静夜思则属于乐府体。
参考:
1.《与古诗交朋友》
2.叶嘉萤和古诗交朋友音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46594313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