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备份】杨立华:魏晋风度与玄学
1.魏晋风度和玄学在曹魏和西晋时期仅仅限于地域性的风格。 2.唐长孺先生运用《世说新语》中的:南人之学清通简要(更强调思想性),北人之学渊综广博(更强调知识性)的区分代表了魏晋新经学与两汉经学的区别。 3.支道林:南人之学牖中窥日,北人之学显处视月 4.汉代经学更强调名物度数,强调训诂,魏晋经学强调把握本旨 5.唐长孺先生认为南人的南是“河南”,而当时的河北之学与江南之学都是旧学风。 6.汤用彤先生认为魏晋的学风承继了荆州的学风。 7.东晋以后,这类学风开始成为全国性的新学风。 8.魏晋士大夫的生存处境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从无任何一个时代的士大夫能像魏晋一样把所有现世的优势全部集于一身:首先他们这批人是社会财富的拥有者(石崇斗富,劝酒杀姬),其次他们政治权力的拥有者(王与马共天下),同时他们还都是文化贵族(当时的大艺术家、大文学家、大思想家都出于这个群体),最后他们是社会关注的重点(流言),却也是极有能力的一批人。 9.魏晋时期的世袭是一种“文化世袭”——一个世家大族能传承正在于其文化上的传承。 10.陈寅恪在讲述贵族制度(主要是魏晋贵族)时,感慨称:贵族之所以成为贵族,在于其门风之优美。琅琊王氏的门风竟然是“祸世污名之诡道” 11.中国历史上真正尊重人的时代应该是宋代。因此魏晋是文的自觉的时代,但绝不是人的自觉的时代。 12.这个时代,一群有能力,有力量的人完全放弃政治追求,因此魏晋的覆亡,与士大夫们缺乏承担意识有直接关系。 13.石勒杀王衍“我辈虽不肖,设使当年勠力一匡天下,何至于斯” 14.影响的焦虑:魏晋士人生活在汉末三国的伟大英雄人物的阴影之下。 15.正当性缺失:现有的政治势力都缺乏合法性,都不值得他们去献身,因此使士人无所适从(阮籍的穷途之哭)。 16.因此“影响的焦虑”和“正当性缺失”,致使魏晋士大夫缺少担当意识。 17.鲁迅的线索:《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还文章中,鲁迅先生围绕构成魏晋风度的两个元素“药”与“酒”,揭示了魏晋风度的这两条重要线索。 18.药:五石散,又称寒食散。魏晋时代的何晏发明了一种新的服用方法“服之身轻”,五石散迅速流行开来。五石散服完后应食用冷的食物,且需要少食多餐,要饮酒,温着喝,行散。不能穿靴子,穿屐;不能穿紧身衣服,穿峨冠博袖,且要穿不洗的旧衣(软),搏虱。 19.清谈是魏晋士大夫风度以及思想的真正载体。 20.桓玄(桓温之子)与王献之:犯我家讳,何预卿事 21.桓冲(桓温之弟):衣不经新,何由得故 22.《三国志》中记载:“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23.酒: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中国古代好凑数,比如“王戎”从各个角度都不应列入竹林七贤(极其吝啬) 24.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25.阮籍内心中有大慷慨。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闻母亲去世后冷静的下完棋,而后大号一声,吐血数升。强调情绪上的强烈表达。 26.《世说新语》赞赏两类人,一类是极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谢安、夏侯玄),一类是极为强调情感表达(嵇康、阮籍、刘伶) 27.服药的思想风格是“注释的风格”(王弼),饮酒的思想风格是“对话的风格”(嵇康阮籍) 28.鲁迅:这批人表面上非毁礼法,他们才是真正把礼法当做宝贝的,他们不能接受礼法的形式化。 29.王瑶《中国文学史论》〈文人与药〉〈文人与酒〉:从那个时代的种种诗歌中可以发现,那个时代的士大夫已经感受到了“时间与死”的问题,“药”是对二者的克服,“酒”是对二者的忘却。 30.鲁迅先生一方面分析到了魏晋士人的生活形式,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对魏晋士人的尊敬。 31.阮籍《咏怀诗十九》: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时,是一种人生的境遇) 32.中国古代的时间观是空间化、场合化的。 33.《列子》的〈杨朱篇〉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恶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34.汤用彤先生认为《列子》是魏晋时期的伪书 35.死亡将人生中的一切差别都取消了,在魏晋士大夫看来,死亡是人生的绝对否定性环节,在这样的绝对否定性环节面前,一切差别都没有意义,美好也就不再可能。因此,饮酒的人逃避的不是死亡,逃避的是“美好的东西都不再可能”的事实。 36.在酒的沉醉中逃避,在乐的环节中苏醒。 37.竹林这批人拥有艺术的气质(约略的等同于尼采所谓的“酒神精神”) 38.服药的名士风度:善玄谈,用概念化的语言;美姿仪;性自喜。饮酒的竹林风度:纵酒酣饮,以放达为欢;不拘礼法,以自然为乐;好言老庄,以齐物为新;弹琴咏诗,以和声为至。 39.魏晋风度并非统一的风度,而是以“药”与“酒”形成了两种分野。 40.以“药”为核心的魏晋风度,是“礼”的核心的显现;以“酒”为核心的魏晋风度,是“乐”的核心的显现(礼别异,乐和同)前者围绕着“礼”所代表的外观世界所展开,强调“概念性的思考”,强调“限定词”,而不是“让词越界”(是一种日神精神)。而后者强调“诗性的思考”,极为“随性自在”(是一种酒神精神) 41.牟宗三先生认为,魏晋思想有两个重要线索:玄学明理(礼的精神和药)和才性明理(乐的精神和酒) 42.魏晋玄学只能概括魏晋思想的某一支而已,无法用玄学的思想和玄学的架构去处理嵇康阮籍的思想。 43.这样二分图景出现的背后原因,需从选官制度说起。选官制度的建立对时代的思想风格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44.汉代的政治权力的运作和政治权力的意识是极为薄弱的。汉代(特别是西汉)的选官途径:宗室、军功、财产、杂途——董仲舒出现后,开始建立起“乡举里选”的制度(茂才和孝廉),培养起乡里的风俗。——东汉之名节,一变而之于道——曹操“唯才是举”,由“乡举里选”向“九品中正制”转变,中正官由中央的大员兼差(将选官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 45.乡举里选的推选有具体性,而九品中正制下,对人的评判由具体转为抽象。从乡举里选到九品中正,贯穿着中央与地方的对立与矛盾。 46.题目/目(高标),品评人物成为时代的风气,人物理论也成为了时代风气。因此曹魏初年最兴盛的思想风格并非玄学,而是形名法术之学,主要是讲如何辨识人物(刘劭《人物志》,该书是了解魏晋思想的重要资料) 47.裴楷清通,王戎简要。 48.《人物志》:并五常之性,中和之性,淡而无味,这是圣人的品味;偏至之材;偏杂之材。——《人物志》不考虑偏杂之材,也不关注中和之性的人,真正在意的是“偏至之材”。 49.偏至之性,不可移转。——《人物志》(因为不可移转,所以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风格做到极端,而不要落入偏杂之材,因此这个时代的人都在走“极端”,都在努力做到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