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简史》古代部分(重点整理,直接背诵)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
彩陶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几何图形、花卉、动物纹样等美丽图案,以仰韶文化(例“人面鱼纹彩陶盆”)与马家窑文化(例“舞蹈纹彩陶盆”)的彩陶艺术最为杰出。彩陶舞蹈纹盆是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出土,远古的舞蹈艺术家击节踏歌。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以彩陶器为代表。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和致密。山东龙山文化以轮制技术制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工艺精巧而著称。潍坊姚官庄出土的蛋壳黑陶盘口花柄圈足杯(图1-1),轮廓曲折多变,造型稳健俊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一般以动物血或皮胶作调和剂)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画在山崖石面上的图画(图1-8)。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岩画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岩画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3)岩画的内容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狩猎、放牧、祭祀、神灵、动物、舞蹈、战争、房屋、车辆、生殖、手印、脚印、图案、符号(有些近似文字),堪称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4)岩画的内容分类①北方草原原始部族岩画的作者是巫师兼猎人,风格写实,画面上的动物多处于急剧的动态之中,有野生动物的特点;还有表现部落战争的内容,质朴而生动,生活气息较浓厚。②南方各族岩画岩画的作者都属于百越系统,作者可能已是专职巫师,画面密切围绕宗教祭祀,突出的是宗教的神秘感,作者能很好地抓住人瞬间的动态特征,但人物形象都具有符号化、装饰化和半抽象的特点,比北方更为简约,具有浪漫的精神倾向。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在新石器晚期,就出现了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锥、凿、铲等工具和青铜铸造的铜镜;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器地位下降,仍出现了许多有时代特色和突出水平的作品。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即“六齐”,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剂表。失蜡法又称蜡模法,是指铸造铜器的一种方法,即先用蜡雕塑成所需器形后翻制成泥范,再用烘干的泥范铸铜器,可以获得精细的纹饰效果。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蟠虺纹铜尊盘是我国失蜡法铸件精品。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是文明的见证。司母戊鼎就是商代晚期时青铜鼎,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毛公鼎西周晚期著名青铜器。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铜铸人像: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立人像。
原始瓷器是商周时期所出现的,已具备了瓷器的基本条件,但与后来的瓷器相比,质量较差,还处于原始阶段的瓷器。“六齐”是中国古代冶炼青铜的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制比例。
《人物龙凤帛画》出自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画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作合掌祈祷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
《人物御龙帛画》,出自长沙子弹库楚墓,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神情潇洒、侧身拥剑的贵族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驭舟形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突出地体现了战国时代楚国玮奇诡谲的艺术风格。
①画面背景空白,构图突出龙凤飞升的形象。
②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
③比例匀称,仪态肃穆。
④以线造型,勾线流利挺拔,笔致婉转流畅,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⑤龙凤造型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装饰趣味。
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马踏飞燕
长信宫灯:长信宫灯以汉代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灯身通体鎏金,有铭文“长信”二字。宫女作跪坐状,以左手持握灯座底部的座柄,右臂高举,袖口向下宽展如同倒置的喇叭,与体腔为空心相连,燃灯时起到烟道和消烟的功能。灯盘呈“豆”形,可以调节照度和照射方向。长信宫灯的设计,将功能性、科学性与灯的造型设计完美地统一起来。
马王堆T字型帛画
东汉陶俑【分析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19.【简述秦兵马俑的出土地点、规模、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艺术特点?】★
20.汉画像石【试论汉代画像石的定义、分布、艺术特色。】
秦汉画像砖【试论秦汉画像砖的定义、制作流程、艺术特色。】
22.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西汉霍去病墓石刻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是怎样的?马踏匈奴雕像的艺术
特征是什么?请简述霍去病墓石雕群的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
马踏匈奴石刻是霍去病墓石刻纪念碑群雕的主体,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雄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作品的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荡的处理。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虽是技术的局限,但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厚重感。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23.【简述魏晋南北朝美术的发展状况、绘画艺术发展特点、绘画理论著作与山水画、花鸟画。】★
曹不兴
顾恺之
陆探微
张僧繇
曹仲达
画论: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论画》传神写照
谢赫《画品》六法
宗炳《画山水序》畅神说
王微《叙画》山水画创作的“致”和“情”
一、魏晋南北朝书法
魏晋之际,民间文书、字体已呈迅猛发展之势,随后又有卫瑾、卫恒、索靖、陆机等书家的涌现。他们不但推动字体和书风向前演化,而且其中不少人在书法理论上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为书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陆机(261~303年),西晋文人、书法家。
①著有《文赋》,影响颇大。
②传世的《平复帖》(图3-15),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其笔画轻重、字之结体,特别是气势通篇一贯,已是章草向草书的过渡。
(2)东晋
①王羲之
②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与其父并称“二王”。主要传世的代表作品有《鸭头丸帖》(图3-17)、《洛神赋十三行》、《中秋帖》等。
.综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的发展状况。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混乱、社会最不稳定的历史时期之一,但在思想上,却是最为自由、最为解放、最为开放的时期。美术作为文学艺术形式的一种得到了空前发展,其主要表现为:
(1)出现有文字记载的专业画家和雕塑家,有画家所属的独立成幅的绘画作品问世
如东吴曹不兴是有记载的第一位画家,继他之后的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雕塑家戴逵等都有值得记载的突出贡献。
被称作是“六朝三杰”的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在人物画的发展史上有突出地位和重大影响。尤其是顾恺之,他的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一方面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又作为使人可以得到美感享受的艺术品,画中人物皆以线造型,线条流畅而富节奏感,人物形象优美,体现了用线“紧劲联绵,循环超忽”,如“春蚕吐丝”的美感特征。另外,陆探微的“秀骨清像”则反映出这一时期人物品藻的标准。
(2)绘画题材的多样化
人物、山水、花鸟画逐渐成为独立表现的绘画题材,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①人物画在继汉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注重传神,以线为造型基础的方法不仅在艺术实践上贯穿始终,而且进一步提高到理论上予以充分的肯定。
②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登上画坛,并且出现了有记载的山水画家。如宗炳、王微,以及影响较大的山水画理论,但没有山水画作品存留。
③虽然没有作品来证实魏晋南北朝时期花鸟画的独立,但从文献著录中可以了解到有单纯描绘的花鸟画作品及专工的画家存在,这说明花鸟画在当时还只处于孕育阶段。
(3)有较为成熟的绘画理论专著出现
①对绘画理论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首推顾恺之,顾恺之在其理论著作《论画》中明确提出了对绘画的要求,即在重视绘画技巧的同时,强调以形写神。
②出现了许多山水画理论作品,如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画山水序》为第一篇山水画理论著作,提出“求真悟道”为山水画创作之目的,创作者要“写山水之神”。
③在《画山水序》中,宗炳阐述了山水画“畅神”的功能,一变儒家以成教化、存鉴戒为功能的比德传统,重新确立了山水画的审美体验功能。
(4)佛教美术出现极端繁荣景象
佛教的发展和魏晋玄学的兴起,对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随着佛教的兴盛,佛教造像和绘画迅速发展,出现了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艺术气势宏大,同时寺庙建筑、壁画彩塑、石雕像等亦得到发展。这一时期的佛教美术,呈现出早期特征:
①以人物塑造为例,受时代审美思潮影响,人物形象大多具有“秀骨清像”之美,同时人物的服装、相貌等方面,又具有西域特征;
②画面构图方面,如《鹿王本书图》,仍属早期的连环画式构图,自由而随意,尚未形成固定格式。
(5)民间美术活动兴盛
作为这一时期民间美术的呈现形式,出现了嘉峪关墓室砖画、孝子棺石刻画、宁懋石室画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等有着成熟技巧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人物动态及神情、背景处理、画面布局上以体现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独有的时代特征。
(6)美术作品仍然表现出早期艺术的特征
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佛教美术与民间美术,都呈现出这一艺术发展的早期特征。以山水画为例,虽然山水画理论发展迅速,但在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上还仍处于稚拙阶段:
①当自然山水开始成为人的自觉描绘主题后,并不能一下子从原先的人物画中脱离出来。画面比例上表现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②笔法上近似人物画的游丝描,勾轮廓,刻画山石树干无皴擦,画水也全部用线勾水纹,用色晕染较工细。
25.顾恺之【顾恺之在艺术史上有何贡献和影响?分析《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
简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论画》“迁想妙得”,“以形写神”。谈你对顾恺之“传神写照”论的认识。】★
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据记载。他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紧要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张彦远曾借用《庄子》的“清赢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来加以概括。这正是探究玄理、又在追求恬淡寂寞的胜流名图的真实写照。这种内心的恬淡的心理刻画和秀骨清像的类型描写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产物。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即《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26.陆探微、一笔画、秀骨清像、顾陆、六朝三杰;张僧繇、张家样;曹仲达、曹衣出水、曹家样【南
北朝时有哪些重要画家,各自的绘画有什么特点?】
27.六法论;气韵生动【简述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论。简述《画品》的内容和影响。】★
28.宗炳的《画山水序》:“畅神说”、“卧以游之”、“神思”★
30.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
二王”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有《兰亭序》、《官奴帖》、《姨母帖》等。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诗人。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代表作有《鸭头丸帖》、《洛神赋》等。
34.【简述隋唐绘画艺术概况。】★
一、道释人物画家与作品
隋唐人物画继承和发扬了南北朝传统,隋代统一之后,南北画家会集京师,增进了道释人物画家的交流。盛唐以后产生了“吴家样”和“周家样”这样的道释人物画新样式。
1.阎立本与初唐人物画
3.吴道子及传派
4.张萱、周防与仕女画
(1)张萱
张萱,盛唐画家,曾为画直,实即宫廷画家。
①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题材,常以宫廷游宴入画,题材有贵公子、鞍马、屏帏、宫苑等。
②其作品有《贵公子夜游图》、《宫中七夕乞巧图》、《按乐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彩-12)和《捣练图》(图3-9)等。
(2)周防
周昉,字景玄,官至宣州长史,是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①他刻画的人物形象准确,而且能通过画笔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性。
②主要作品有《挥扇仕女图》(彩-11)、《明皇骑从图》、《杨妃出浴图》、《宫骑图》、《游春仕女图》等。
二、山水画家与作品
山水画在南北朝时所显现的独立趋势,到盛唐时,出现了画法工致、赋色浓丽和笔迹豪放、水墨简淡等不同流派,山水画由此启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1.展子虔、李氏父子的青绿山水
(1)展子虔——《游春图》。
(2)李氏父子——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展子虔山水画艺术,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的画家是唐代的李思训与李昭道父子,人称“大小李将军”。
①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②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2.王维、张璪的水墨山水
盛唐期间,山水画出现重大变革,有异于青绿山水而出现了吴道子笔迹豪迈和王维水墨简淡的山水画。近年陕西富平新发现的唐墓山水壁画即反映了唐代山水画的真实面貌。
1)王维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著名诗人,同时又是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家。
①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
②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
(2)张璪
张璪,字文通,汉族,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
①技法受王维水墨画影响,人谓“南宗摩诘传张璪”,创破墨法,工松石。
②他强调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
③主要作品有《松石图》、《寒林图》、《松竹高僧图》等。
三、花鸟畜兽画家与作品
花鸟形象出现在器物和其他艺术品上的时代至少在新石器时期,至魏晋南北朝,一些著名画家以此为题材的创作见之于著录者,数量已属不少,但直到唐代才发展为独立画科并走上成熟的阶段。
①韩干重视写生,坚持以真马为师,遍绘宫中及诸王府之名马。
②主要作品有《玉花骢图》、《照夜白图》、《洗马图》、《凿马图》、《战马图》、《六马图》、《牧马图》(图3-13)、《八骏图》、《百马图》等。
四、绘画史论著作的发展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1)张彦远(约815~874年),字爱宾,出身世家,官至大理卿。
(2)他有两部书画著作《法书要录》和《历代名画记》流传下来。《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划时代意义。
2.唐朝书法
(1)楷书
①初唐——a.欧阳询
②盛唐
活跃于盛唐之际的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
颜真卿(709~785年),擅楷、行书,以大楷著称。《祭侄文稿》(图3-19)
b.柳公权
柳公权(778~865年),晚唐书法家,字诚悬。柳书偏重骨力,顿挫转折明确,却又遒媚得体。主要代表性作品有《玄秘塔碑》(图3-20)、《神策军碑》、《蒙诏帖》等。

(2)草书
张旭与怀素草书起源早,入唐以后变化极快,两人是草书家的代表。
a.张旭
唐文宗时称李白诗歌、裴曼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代表作有《古诗四帖》
b.释怀素
释怀素,其书势若惊蛇走龙,骤雨狂风,时与张旭齐名,人称“颠张狂素”
35.阎立本【分析阎立本的《步辇图》。分析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简述阎立本人物画的特征、
代表作品及对以后绘画的影响。】★
(1)他工于写真,尤擅故事画,取材多是贵族、官宦以及宫廷历史事件。
(2)主要作品有《秦府十八学士》、《步辇图》(宋摹本)(图3-7)、《历代帝王图》
37.吴道子、吴家样、吴带当风【论述吴道子的艺术成就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吴道子被誉为“画
圣”的原因?什么是“吴家样”?什么是“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39.青绿山水;展子虔、大小李将军(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分析展子虔的《游春图》。】★.101
40.水墨山水——王维、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答王维对山水画的贡献。】★
42.曹霸、韩幹的鞍马画【分析韩幹的《照夜白图》★。分析韩滉的《五牛图》。
43.【简述《历代名画记》
48.唐三彩★
52.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五代人物画有哪些重要画家和作品?分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53.荆关董巨(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五代山水画在山水画史上具有怎样的表现和地位?表现
为哪些画家和作品?】★
54.黄筌、徐熙;黄徐体异【简述对“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认识。什么是“黄徐体异”?】★
55.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分析《千里江山图》。】
A.王希孟与《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生平画史失载,现仅存其所绘《千里江山图》长卷。其画作特点:
第一,画卷全长十二米,为全景青山绿水,气魄宏大,构图严谨,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优点。
第二,表现形式上,运用青山绿水传统的勾勒法,严谨精微,一丝不苟。
《千里江山图》代表了画院青绿一体精密不苟、严格遵依格法的画风。
58.米氏云山
米氏云山与小景山水
北宋山水画在表现雄伟的全景式山水之外,还出现了富有抒情诗意和文人情趣的米氏云山和小景山水。
a.米氏云山
米氏云山创造者为米芾、米友仁父子。父子二人皆以书画著名,并精鉴赏。
第一,米芾
米芾诗文书画借鉴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对江南山水的亲身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作匦而不求工细。
第二,米友仁
绘画特点:米友仁以落茄(即墨点)表现江南烟雨景色的山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代表作: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图4-13)、《云山得意图》等传世。
59.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代风俗画有何表现?简述宋代风俗画的发展状况。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艺术上有何特点?分析作品《清明上河图》。】★
63郭熙《林泉高致》★
65.范宽【分析《溪山行旅图》。】★
67.南宋四家【南宋四家具有怎样的艺术面貌和艺术成就?以具体作品阐述南宋四家的艺术特征。
68.梁楷、减笔人物画【分析《泼墨仙人图》、《太白行吟图》】★
70.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元四家”是指哪四位画家?他们在山水画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
73.院体画、文人画、翰林图画院【试比较院体画和文人画有什么不同。什么是翰林图画院?】★
75.吴门四家(明四家)【“吴门四家”的有什么共同特点?其艺术风格特征是怎样的?】★
唐寅、仇英与沈周、文征明被称为“吴门四家”。
吴门派画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致力于宁静典雅、蕴藉风流的艺术风格,进而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成为他们山水花鸟画的普遍特点。
(1)沈周与文征明,是吴门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
文征明与沈周同乡,并师事沈周。他们于山水、花鸟、人物兼能,而尤以山水见长;画法绍述元人之外,亦能追踪五代北宋,但很少受南宋院体的影响。
2)唐寅和仇英代表了当时融合院体与文人画风的另一类型的风尚,体现了滥觞于此时而尤盛于清代的文人画家职业化与职业画家文人化的融合趋势。
a.唐寅
他的许多作品尤能通过诗书画的结合阐发不同寻常的立意。他的艺术在文人画家的风流洒脱中不乏职业性的严谨缜密。代表作有:工笔人物画《王蜀宫妓图》、写意人物画《秋风纨扇图》;山水画《落霞孤鹜图》(图5-8)、《南游图》;花鸟画《古槎鸲鹆图》。
.仇英绘画题材较窄,专画传统题材,临古功力深厚精湛。他的艺术善于囊括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又不失与民间一脉相通的欣赏习惯,尤长于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作风严谨不苟,在精丽秀美中闪现文人画的妍雅温润,在当时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风格。代表作有工笔人物画《秋原猎骑图》、《桃源仙境图》(图5-9);写意人物画《松溪高士图》、《蕉下弹琴图》等。
徐渭★
清代徐渭
徐渭,号青藤,一生坎坷,形成狂傲不羁的个性,是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大家。代表作有《杂花卷》《墨葡萄图》。
①徐渭擅长画花鸟,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特长于水墨大写意花卉,喜作水墨葡萄、牡丹,工画残菊败荷,炉瓶彝鼎,以隐喻自己怀才不遇,借物抒惰,以物喻人,虽狂涂乱抹却皆古朴淡雅,横生意趣而别有风致;
②徐渭常题诗题句于作品中,借题发挥,抒写对世事的愤懑,所表现的思想政治倾向多比较激烈;
③徐渭开写意花鸟画一代新风,是水墨大写意体派的真正确立者,从根本上完成了写意花鸟画的变革,其画风有力地推进了后世写意花鸟画的发展,画史上称为青藤派。他的花鸟画吸取了宋元及沈周、林良、陈·淳等花鸟画的长处,又有重大的革新,形成独具匠心的风格。
78.南北宗论【简述董其昌“南北宗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怎样认识和评价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
80.扬州八怪【简述清代“扬州八怪”画派的艺术特色。】★
82.(清初)四僧【八大山人的画风特点是什么?简述石涛的理论成就。】★
91.齐白石【简述齐白石“衰年变法”】★
92.徐悲鸿★
①提出改良中国画的基本观点:“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②徐悲鸿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现实主义的绘画道路,认为要恢复师法造化就要靠写生,主题愤世嫉俗、悲天悯人、歌颂英雄与鞭笞邪恶,是中国近代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③以毕生精力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是一代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3)代表作
《奔马》(图6-17)、《逆风》、《愚公移山》、《九方皋》、《巴人汲水》,以及油画《田横五百士》、《篌我后》等。
比德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理论观点。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美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以与人“比德”,即从其中可以意会到审美主体的某些品德美。
张萱:唐代画家,任过宫廷画职,贵族仕女,在画史上和另一位稍后与他的侍女画家周昉相并堤。《虢国夫人游春图》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泰国夫人及其侍从春天出游的行列。
第二章秦汉美术
马踏匈奴石刻是霍去病墓石刻纪念碑群雕的主体,一组大型石雕作品。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荡的处理。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西汉纪念碑雄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
画像石是指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祭祀性丧葬艺术。在艺术形式上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长信宫灯以汉代宫女形象为基本造型。灯身通体鎏金,有铭文“长信”二字。袖口与体腔为空心相连,燃灯时起到烟道和消烟的功能。功能性、科学性与灯的造型设计完美地统一起来。
秦汉雕塑的代表作: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
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洛神赋图》依据曹植的《洛神赋》而作。此图分为三个部分,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画中的洛神含情脉脉,表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义。
“传神论”——东晋画家顾恺之。(1)中国古代美术史中美学的一个命题,东晋画家顾恺之是最早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2)“四蹄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画云台山记》意为“形体的美丑,本来和神妙之处没有什么关系,画像要能传神。正是在这里面。”人物之神与人物之形即所谓“四体妍蚩”相比,具有更本质的意义,绘画的价值就是要传达出人物的“神”。形与神之间,神是第一位,形是第二位,神是目的,形是依托。(3)传神论者,大体有两种意见:一类贵神贱形;另一类形神兼得,由形似求神似。文人写意画家为前者,宫廷、肖像画家为后者。(4)为达到传神的目的,古代画家主张整体、运动地观察对象,反对孤立、静止的表现方法,这一原则在元代以后传神论述中取得一致认同。
迁想妙得——东晋画家顾恺之。艺术创作思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界。
“以形写神”——东晋画家顾恺之。形神关系论。其强调人物画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且“传神”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
王羲之,字逸少,史称王右军,中国东晋书法家。变革楷书和行书,有书圣之称。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快雪时晴帖》、《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了“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曲折出圆而有力。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楷书代表作品有《东方画赞碑》、《中兴颂》和《颜家庙碑》等。其行草书《祭侄文稿》通篇气势完足,皆无妩媚之态。
《步辇图》——唐朝画家阎立本名作。描绘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的联谊事件。画幅右面是坐在步辇上的唐太宗被九名肩抬步辇和掌扇的宫女簇拥着,画幅左面是拱手致意的禄东赞,相貌有着强烈的高原民族特色。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谢赫“六法论”——《画品》南齐画家、理论家谢赫。(1)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绘画理论著述。(2)“六法”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六法”即:①“气韵生动”,是把生动的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②“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③“应物象形”,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④“随类赋彩”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⑤“经营位置”,构图;⑥“传移模写”,临摹和复制。(3)“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在绘画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4)“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是指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是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
张萱——唐代画家,任过宫廷画职,善绘贵族仕女,在画史上和另一位稍后与他的侍女画家周昉相并堤。
《虢国夫人游春图》系宋徽宗摹本
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泰国夫人及其侍从春天出游的行列。唐代上层社会妇女闲散享乐的生活。《捣练图》表现妇女捣练缝衣场面,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反映盛唐崇尚健康丰腴审美情趣,人物造型典型时代风格。
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曹家样”——是对曹仲达的画的称誉,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以画梵像著称,人称其“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谓之“曹衣出水”,即运用稠密的细线表现薄质贴身衣褶,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
吴道子——唐朝著名画家。中国山水画的祖师,被后人尊称为“画圣”。素有“吴带当风”的美誉,他的人物绘画更是“冠绝于世”。擅画佛道人物,师南朝梁张僧繇。所绘人物,善用状如兰叶之线条表现衣褶,使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喜以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
“一笔画”——刘宋时期杰出画家陆探微的一种绘画笔法。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秀骨清像”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
擅长人物画,画过帝王和当代功臣、名士肖像,也画有一些风俗画与佛教图像。谢赫在《画品》中将他评为第一品第一人。
《历代名画记》——晚唐张彦远所著的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的绘画通史著作。内容大致为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鉴识、收藏;370余名画家传记及作品。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中国绘画史学上里程碑意义。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
首先,“文人画”的称谓最先由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提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荆关董巨,米家父子
其次,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性灵”,又间或表达对民族压迫和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最后,文人画标榜士气、逸气, 讲求笔墨情趣,不求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书法、文学等修养及画中意境的表达,对传统美育思想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颇有影响。近代陈师曾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
.论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
答:美术史中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自古有之,我国原始美术中的《人面鱼纹盆》、将军崖岩画等就是最早的例子,其中都有对人类形象的描绘。我国人物画的发展演变表现在:
(1)魏晋时期的中国人物画成为独立画科。
①战国帛画《人物驭龙图》、《人物龙凤图》中对人物的描绘已经注意发挥线描的表现力,已具备了中国人物画的第一个风格特征:以线造型。这一点在东晋顾恺之代表作品《女史箴图》中表现突出,顾恺之对图卷中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以线造型,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线的力度略有控制,并将自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
②顾恺之作为东晋最伟大的画家和早期的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对中国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强调人物画创作要注重人物精神面貌的描写,尤其注重眼神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传神写照”论,对由顾恺之“传神写照”论引申的对“以形写神”能力的重视,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第二个特征和技法要求。
③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第三个特征是人物画具有记功录事功能,并且体现社会意义和政治目的:成教化、助人伦,具有题材的道德性。这一特点在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中亦有表现。
(2)唐代是中国人物画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道释人物画和仕女画创作中。
①初唐阎立本继承传统又有进一步发展,其代表作《步辇图》描绘的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的历史事件,具政治意义。对神情的刻画十分到位,以线造型;在人物位次上,集中体现了人物画的又一特征:“主大从小,尊大卑小”,这一点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T形帛画中已有表现。
②吴道子对中国人物画中线的发展值得一提。他在线条运用上渗透着强烈的情感,从而大大提高了绘画艺术中诸种表现因素的统一;他用以组成形象的线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称作“吴带当风”。
③仕女画早在初唐就受到重视,并已有高水平的作品出现。盛唐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中,反映出了中国人物画的又一特征:画面背景留白,计白当黑。不设置背景,仅以人物的配置、马的跑动和色彩的运用衬托出春天的气息,主题明确。
(3)宋代以来,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人物画因其题材所限,难能出现兴盛的面貌,但仍有人物画家及作品值得一记。
①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在用线上显出吴带当风的特色。李公麟的人物画长于形象塑造,能画出不同地域、民族、阶层的人物特点,勇于突破陈规,别创新样。
②明清人物画相对前朝较弱,直至晚明时代,人物画得到振兴,出现了陈洪绶、崔子忠、丁云鹏、吴彬等画家。
a.他们糅合晋唐五代传统与民间艺术传统,在浙派和吴派之外,别树一帜,开辟出一条“宁拙勿巧,宁丑勿媚”的艺术道路,反映了明末清初书画艺术共同追求的一股时代风尚。
b.题材多道释人物,造型夸张变形,饶有装饰意趣,笔法遒劲,设色古雅,称得上是人物画史上的变形主义。
c.突出代表人物为陈洪绶、崔子忠,史称“南陈北崔”。
③与此同时的曾鲸及其波臣派,在人物画的创作上更具特色。
a.曾鲸创墨骨画法,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不光注重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而且深入揭示人物的精神气质。
b.在画法上他既吸收民间写真的传统技巧,又糅合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力图出新,故而其作品文质相间,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
最擅长描绘文人学者的肖像,如《王时敏像》。清末海派大家任伯年曾继承其先画墨骨然后敷彩的画法,成为清代人物画少有成就者。
(4)清中后期人物画受西法影响,并在作品中有所显现,郎世宁等西方画家供职于宫廷,作品上出现了中西画法融合的风格特征。
尤其是乾隆时期,由于帝王的好尚,西法逐渐成为宫廷画家学习的对象,一些院画家不仅掌握了西画技术,尤能逐步将传统技法和西法相协调,画出既具立体感而又有中国笔墨趣味的人物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