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如“上坟”,为什么8小时工作制不再奏效了?


你听说过“感官超载”(sensory overload)吗?这是一个诞生在现代社会的概念。先和你分享居家办公这段时间,我的强烈感觉: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正在消失。加上大环境的渲染,出于生存考量,不得不非常频繁关注几十个群里的消息,无休止的社区通知、团购信息、以及工作群里随时的@,面对这样如潮水般不断涌来的信息,以及工作时间的不断拉长,我开始趋向“麻木”,感到大脑无法及时处理这些信息,我看着它们不断刷新,大脑却处于一种“宕机”状态。

这种“感官超载”的感受,这几年都时而出现。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繁忙的交通、看似无限多的选择、便捷的生活,然而,我们的工作效率并没有提升,反而更容易陷入一种疲倦之中而“想静静”,进而冒出“不想上班”的想法。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开始审视工作本身,我们为什么要上班?要尝试解答这个问题,要从我们为什么总是会冒出“不想上班了”的想法说起。
01
为什么我们不想上班
我们为什么不想上班?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你有没有这种感觉?“职业身份”不再只是身份本身,坐在格子间里,不想打开word编辑,却感觉为了这份工资,不得不打开word开始劳动;社会化的分工,让我们的螺丝钉化工作,无法看到终端,而看不到工作本身的成就感;办公室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人都像是演员,不再为本身的成长而欢喜,复杂的环境让工作的驱力不断与张力打架。
我们不断发出“不想上班了”的抱怨,然后又再次不得不坐下来,被8小时工作制度束缚。

在“工作”更多与“内卷”“996”绑定在一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8小时的工作制度以及无意义的工作时长表现。我们被“掏空”的时候仍然在不断工作。
02
8小时工作制度是低效的
诞生在工业革命期间的8小时工作制,起初是为了减少工人被迫在工厂内从事体力劳动的时间。这个制度在两百多年前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保障了工人们的利益,维护了人道主义。而数百年已然过去,在当下的信息时代,8小时工作制度的意义也许值得我们再度审视思考。
我们在格子间中,遵守着8小时工作制度,却也因此被卷入长期而持续的工作中,甚至短短一小时的午饭时间也需要投入工作。现代社会让我们的分工变得越来越细致,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份内事,却也因此感到越来越局限、枯燥。假如我是一位设计师,我在上午已经完成了工作,却依然要坐在办公室里,等待着下班时间。

我们的生产力与“工作时间”的安排有着直接关系,长期不断工作,比起经过休息再投入工作的方式效率更低下。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可8小时工作制度让我们无法真正的休息,不断卷入无休止的工作中。
如果我们能更好的安排工作时间,区隔工作与休息,也许我们可以在8小时工作制度中“活下来”。世界经济论坛的作者Travis Bradberry认为回复邮件、浏览网站或者电话并不是真正的休息,真正意义上的休息,比如散步、阅读和聊天是最有效的充电形式。他建议将工作与休息区分开,才更符合大脑的能量自然流动,有助于生产力提升。以下他提出的四个提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安排工作与休息[1]:
1.把一整天的工作时间打碎,按照每个小时来进行规划。
2.尊重每一个小时。有策略地划分每一小时。因为我们在大脑能量处于峰值水平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极高的注意力。
3.真正的休息。远离电脑、手机和待办事项列表对提高生产力来讲至关重要。真正意义上的休息(比如散步、阅读和聊天)是最有效的充电形式,它们能够帮助你从工作中抽离。
4.别等到身体受不了了再休息。如果等到身体疲惫了再休息,就已经为时过晚了,你已经错过了生产力高峰的窗口期。重视你的日程安排,确保在最有生产力的时候工作,然后在固定的时间休息,才能有效果。
不过这可能也无法真正解答我们为什么会在工作中不断冒出“不想上班了”的想法。
03
工作与职业的本质意义
工作的本质是为了生活,可如今却本末倒置。在詹姆斯‧苏兹曼的著作《工作的意义》中,他通过对人类宏大的工作简史的绘制,表明虽然我们仍费尽心力寻找工作的意义,但其实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过上工作时长远少于现在但足够充裕且闲暇的生活。批判当代社会将人物化为工具,鼓励持续工作以满足经济的无限增长。提出8小时坐班制度后两百多年,它依然适合现在吗?

在长达三十万年的智人历史中,我们的祖先通过狩猎采集上过活,部落的人们往往营养良好,每人每周工作时间很少超过十五小时,通过对有效工作时间的减少,获得更多休息和休闲的可自由支配时间。
如今21世纪的我们,却被8小时工作制度束缚,内外的压力,让我们一边焦虑,一边工作,处于一种裹挟式的状态中,很难获得工作的成就感,为什么会这样呢?
04
工作的“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曾写道:“真正的劳动是你有那种惊喜感和满足感,但现实是很多人都丧失了劳动的本质,人们不愿意去工作。”我们有多久没有体会过工作带来的满足?
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时间里,我们按照自己的分工,按部就班依照老板的意志与既定标准去执行工作,只有在休息日才能重新拥有自己的劳动,而休息日是如此的短暂。甚至原本短暂的休息时间也会被不断打破。艺术史学家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在著作《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中写道“资本主义将人类裹挟进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永不停歇地运转才是其准则”,我们的重要界限在消失,比如白天与黑夜、公共与私人、活动与休息、工作与休闲。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在24/7的环境中,“我们失去了做白日梦或任思绪游荡进行自我反省的能力”。

05
如何打破恶性循环:行动的重要性
《成为波伏瓦》书中写道:“真正的问题是:大千世界里,到底什么是我们应该去在意和有所为的呢?波伏瓦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们的行动。因为只有行为是唯一属于你,且仅属于你一个人的,这是你成为你自己的方式。”
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不断去做出这个选择。

·破局思维。
通过引入一个新的靶点,比如培养新爱好/开启下班后的副业,来让我不喜欢这份工作-不想上班-但为了挣钱不得不上班的恶性循环得以改变。
其实副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打工人”的选择,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90后职场人洞察报告》,90年-94年出生的职场人中,49.26%有副业,95后职场人中,有副业的占到50.25%。
感兴趣的副业能够让我们在职场中不被满足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打破负面循环。一天24小时,假设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你如何分析和利用好自己的可支配时间呢?美国心理和管理专家丹尼斯·韦特利在《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中的时间分析法则可以给到我们时间安排上的启示。在书中他提到,要做好时间管理,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分析你如何利用时间:比如承诺时间(如家务或学习)、维护时间(如睡眠或个人保养)、自由支配时间
2)按照轻重缓急给你的活动排序
3)按照自己的时间制定办事清单和时间表:每个人的黄金时间不同,你需要充分利用好它。将重要的事情安排在黄金时段。
·找到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不断反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想做这件事?
运用心理学教授加布里埃尔•厄廷根提出的WOOP思维训练,寻找如何实现内在目标的方式,愿望(Wish)、结果(Outcome)、障碍(Obstance)、计划(Plan)。
·直接按下停止键,成为自己的老板。
在网站“副业不是刚需”中的一篇文章里,是这样定义自由职业的:自由职业是指你为自己工作的一种状态。简单地说,它意味着你不会受雇别人,当时,你可以通过为他人或者其他商业企业提供技能服务,并从中获得可靠的收入回报。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你可以决定几个因素,如你的工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等。从本质上讲,你将按照自己的条件工作(和生活)。
尽管自由职业也意味着一定压力,但也意味着你不用再看老板与同事的脸色,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率的时间里工作,效率低的时间则用来休息;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效率更高的发挥自己的技能,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高科技的时代下,选择是无限的,更重要的是,你想要成为什么。
—
对于八小时工作制你们都有什么想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 End -
FreeLab长期招聘兼职撰稿人
简历和作品请发送至freelab1001@yeah.net

#成为FreeLab会员


© 本文版权归 FreeLab自由客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