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篇第四⑪-⑫
⑪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⑫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土:乡土,延伸出来,指拥有的一切。君子心怀的都是德,做每一件事思考的都是德,而不懂得修身的人,怀恋乡土,贪恋所拥有的一切。“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刑:刑法,古代代表礼法。惠:私利、好处。君子心里都是敬畏礼法的,不会违背礼法,而不懂得修身的人心怀的都是私利。
不懂得修身的人做事,都是思考自己为何要做?有没有私利?对自己有没有好处?有好处就做,没好处就不做;而懂得修身的君子正好相反,心里怀的是德,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德。心中怀德自然就会敬畏礼,敬畏法,不会做违背礼法的事,而不懂得修身的人,贪恋的是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物质,这时做事自然就是以贪恋为主,只考虑自己的私利和好处,做事情的出发点自然不一样。
君子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着德;而不懂得修身之人,做事都是围绕着惠,有私利和好处就做,故而烦恼也会比较多。比如今天有个应酬,心里并不想去,但是为了私利和好处,则不得不去。所以很多事情,当我们为了私利和好处时,就会违背自己的意愿。比如明知自己是在说恭维的话,可是为了私利,不得不说;明明这个应酬自己不想去,可是为了将来有好处,不得不攀缘和巴结。
但是君子怀德就不一样了。随着学习圣贤文化和修行,我们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洒脱,因为在意的事情越来越少,不会考虑有没有利益,有没有好处。如果不合于道、不合于德、不合于仁、不合于义,则不做,没有那么多欲望,没有那么多贪婪。这时我们的纠结就会变少,只要事情不合德,就立马放下。可是如果我们心里怀的是土,怀的是惠,就会有很多纠结,就会做很多违心的事,违背自己意愿的事,为了好处不得不做,因为有很多贪欲在其中。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放:依据、依照。依于利做事情就会多怨,出发点都是以利当先,这时就会产生怨恨。怨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自己多抱怨。当我们求之不得时,就会多抱怨。因为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以利为先,求之不得时自然会生怨,总是想要得到更多。
比如我们在工作中,总觉得自己付出得多,回报得少,就会产生抱怨。比如我们做生意中,总觉得顾客很难满足,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是利润很低,这时就会生抱怨。再比如我们的父母,如果我们总觉得父母给自己的太少,就会生抱怨。夫妻之间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总觉得自己养家糊口,每天在外奔波很辛苦,就会产生抱怨。
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很辛苦,而对方只要出去工作就可以了,这时就会生抱怨。我们只要以利为出发点做事情,就很容易生抱怨。和朋友相处也是一样,我们总是希望别人付出更多,对我们的关怀更多,这些都是利。利的范围很广,不是只有金钱才叫做利,我们渴望别人多付出都是利。只要我们以利为出发点,就会让自己生出无限的抱怨,每件事我们都可以找到不足,因为我们以利为出发点,无法得到满足,会不停地想要更多,奢求更多,期盼更多,就会生出无限的抱怨。
第二个方面,别人也会对我们生抱怨、生怨恨。比如我们不停地要求公司给我们升职加薪,对方就会生怨。比如我们与朋友相交,我们总是抱怨朋友,总是对朋友要求很多,这时朋友就会生抱怨。夫妻之间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总是觉得对方要对自己更好,对方要付出更多,久而久之对方就会生怨恨。我们和父母、孩子,及所有的人际关系皆是如此。
当我们不停地要求对方,不停地依于利而行时,不但我们自己会生抱怨,其他人也会对我们产生抱怨,产生怨恨。这时得到的结果,自然是多怨的。有很多人经常抱怨,充满着负能量,就是因为依于利而行,每件事都是以利为出发点,心里怀的只有利,只有他人要对自己付出更多,他人要做得更多,这时自然就是多怨的。
这时候可能有的人就要问了,我们不以利衡量事情,那我们该依什么修正自己,该依什么做事情呢?《论语》中给了我们很多答案,我们现在来回顾里仁第四篇,我们可以依于仁,好仁者,无以尚之;我们可以依于德,君子怀德;我们可以依于义,义与比之;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不分远近亲疏,只看合不合义、合不合礼、合不合道、合不合适。当我们依于仁、依于道、依于德、依于义去做事,我们就不会生怨恨。
我们经常引用《中庸》的一句话:“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当我们懂得不停地修正自己、向内求时,就不会产生怨恨,不怨天,也不尤人。比如夫妻之间相处,总是在思考自己哪里做得不足,这时怎么会生怨恨呢?
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如果我们总是向内求,总是思考自己哪里可以做得更好,怎样为团队贡献最大的价值,怎样服务好自己的顾客,这时就是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当我们不断地向内求,不断地提升自己,领导自然会给我升职加薪,因为当我们足够优秀时,别人怎么可能看不到呢?即使别人看不到,我们也要相信天道循环的规律,相信一定会有智慧之人看清楚,自然会有人找我们做事。
我们和朋友相交也是一样,我们不再渴望得到更多,不再依于利而行,不再永不满足。我们只需要不停地修正自己,不停地向内求,让自己更有仁、更有德、更合道、更合义。当我们内在变得足够好时,怎么还需要和任何人争呢?
我们做生意也是如此,不需要依于利行事,不需要斤斤计较、考虑当下的利益得失,而是向内求,这件事有没有帮助更多的顾客,有没有帮助更多的消费者,他们在我们这里有没有受益。如果有,我们会发现不用争,别人自然会愿意来我们这里消费,愿意和我们合作,愿意和我们做生意。
当我们向内求,不断地依靠自己的内在时,我们就不生怨恨。我们不再为了利做事,而是求自己内在的仁德,求自己内在的义,求自己的内在合道,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这就是正己的过程,正己则无怨。